魏斯
芮城人,既魏國開國國君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zhàn),興修水利,進(jìn)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公元前376 年與趙、韓三家分晉,建立戰(zhàn) 國七群之魏國,其祖父魏讎為晉國大夫,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佐晉文公成霸業(yè)。
段干木
姓段干,名木, 芮城學(xué)張鄉(xiāng)下段村人, 戰(zhàn)國初年魏國名士。師子夏,友田子方,為孔子再傳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門,又先后為魏文侯師,故被后人稱為“河?xùn)|三賢”。
呂洞賓(公元 798--?)
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芮城)人氏。幼年已有仙道,慕清虛恬淡,不好華飾富榮。后赴長安應(yīng)舉,于一酒肆中遇鐘離祖師,被以黃粱一夢感化(一說唐會昌中,兩舉進(jìn)士不中,六十四歲遇鐘離權(quán)授以丹法),遂歸道門,賜號純陽子。乃潛心修道,弘揚道法,后于鄂州(湖北)黃鶴樓白日飛升。為傳說的八仙之一。生于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己時,五月二十日上升。宋徽宗封為「通真人」,元世祖封為 “ 純陽演正警化真君 ” ,元武宗加封為 “ 純陽演化孚佑帝君 ” 。道教北五祖之三。
潘德沖
字沖和,道教全真派上層人物。定宗二年(1245)主持興建永樂宮,他四處化緣集資,辛勤操勞,歷盡艱苦,為永樂宮建設(shè)貢獻(xiàn)畢生精力。
1256年逝于永樂宮,1260年葬于永樂宮北之峨嵋?guī)X后。
景耀月( 1881—1944)
字瑞星,號太昭,陌南鎮(zhèn)人。1904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xué)并加入同盟會。回國后與于右任等辦《民呼報》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次長,兼任南京法政大學(xué)校長等職,對開創(chuàng)我國民主政體及新教育制度等頗多貢獻(xiàn)。晚年住北平。平生著作甚多,有《清詩存》、《新雅頌》、《芮城金石志》等。
楊老六( 1882—1959)
本名登云,為蒲劇著名花臉演員。他一生能戲甚多以《刺秦》、《坐州》、《奪元》、《通天犀》、《下河?xùn)|》和《白門樓》為其代表作。他所創(chuàng)“云升”、“晉風(fēng)”等蒲劇班社,以名角集中演戲精彩而馳譽黃河中游,他廣采各劇種之所長,改革音樂、化妝等,對蒲劇藝術(shù)革新貢獻(xiàn)很大,為開創(chuàng)清末民初蒲劇鼎盛局面之代表人物,被稱“蒲劇泰斗”。
楊振鐸( 1905—1933)
字警軒,曾化名楊澤,東壚鄉(xiāng)楊溝村(今遷東壚村)人。1925年在太原求學(xué)時入黨,同年入上海大學(xué)。1926年參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任青年總指揮。1930年任共青團江蘇地下省委書記及中共上海滬中區(qū)行動委員會書記,被捕入獄。后被叛徒出賣,1933年4月1日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時年28歲。在獄中他曾寫有一首藏頭小詩:十載寒窗易鐵窗,年爭日斗履冰霜;監(jiān)牢飲馬長江水,禁遏英雄逞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