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乾隆版《單縣志》記載:“單為魯邑,漸染禮教”,“單州土狹人稠,尚禮遜,頗有古風”。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通過禮制,控制著社會生活。“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shù),喪祭械用,皆有等宜”。清代,男子雉發(fā)留辮,穿馬褂,戴帽鈿,女人涂朱傅粉,穿耳纏足,達官貴人以肩輿代步;禮節(jié)上實行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稱謂上有“大人”、“老爺”、“先生”等之分;信仰上,信神、信鬼,擺供、上香,禱告、許愿。家庭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婚姻制度上,實行包辦、買賣和“門當戶對”,婦女謹守“三從四德”,講名節(jié),重貞操。明代以來單縣經(jīng)朝廷降旨旌表的烈女、烈婦建坊立碑的就有近百人。喪葬禮節(jié)上,講孝道,迷信鬼神,搭靈棚、燒紙錢、披麻戴孝。這些習俗成為統(tǒng)治者利用宗法觀念維護封建制度的道德規(guī)范。
民國后,隨著人們意識觀念的改變,封建的弊習陋俗隨之改變。人們剪發(fā)易服,放足換履,實行脫帽、鞠躬、握手的新禮節(jié);破神權(quán),除迷信,廢除舊的婚、喪禮儀,提倡自由婚姻,簡辦喪事。倡導一夫一妻,反對賣淫納妾,沖擊了封建社會宗法倫理關系、但出現(xiàn)了崇洋傾向。資本主義的利害、金錢關系、唯利是圖等有所滋長;拐騙、卷逃、盜竊、走私、斗毆的犯罪行為屢禁不絕。民國時期風俗的演變,主要表現(xiàn)為追新慕異、去土求洋的形式,包含著以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人生哲理取代儒家的倫理綱常。
建國后,人民政府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實行了《新婚姻法》,進行了喪葬改革,公布實施了《治安管理條例》。除惡習,樹新風,教育人民尚儉、知恥、耐勞、和眾,“嚴禁吸毒、嫖娼、賭博”,對婚喪中的大操大辦、揮霍浪費加以抨擊,使社會風氣有所好轉(zhuǎn)。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加強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代新風正逐步形成。
第一節(jié) 歲時節(jié)日
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半夜十二點,春節(jié)就到了。是一歲之首。古時,稱元旦,俗稱“新年”、年“初一”。民國期間,改陽歷1月1日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舊時春節(jié)的許多活動都涂上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每年自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就進入了年期,開始掃塵、蒸饃、煮肉、殺雞、宰羊、買爆竹、寫春聯(lián)、請門神、祭天地。這些活動是為了驅(qū)邪惡,保平安,迎吉祥,祝幸福。如蒸饃饃,備節(jié)食用,含有吃糧年年有余,饅頭上點上紅點,謂生活紅火吉祥之意,還有蒸米面團子,以地瓜、紅棗、紅小豆、綠豆做餡,意在團圓。
春節(jié)五更起床,先放鞭炮。室內(nèi)點蠟燭,門上掛燈籠,然后點香、擺供、燒紙、磕頭、祭天地神靈和祖先牌位,供品一般是雞、魚、肉、蛋和水果、油炸食品。祭后,給長輩拜年,先拜祖先、尊長,接著長輩向晚輩少年、兒童散“壓歲錢”,吃年飯。
五更新年的第一頓飯,要吃素餡餃子,含有素靜平安之意。下餃子時放鞭炮,以求吉利。餃子不吃完,飯后鍋內(nèi)放上饅頭,意在有余。水餃煮熟后,先敬天神,再敬灶君,按人口每人一碗,另外多盛一碗,望家中人丁興旺。
早飯后,鄰居相互磕頭拜年,祝賀“新年起得早”。只限早晨、上午,過午就不再拜年了。從正月初二開始,人們帶上饅頭、點心、禮品走親串友。特別是新婚男子,第一次給岳父母拜年,必須初二,禮物從豐,招待也很隆重。串親訪友一般要當日返回,表示一年做事利索。此項活動,大約持續(xù)半月左右。
建國后,燒香紙、供神靈、擺桌供、磕頭跪拜、敬神祭祖一套習俗已逐漸破除,大家實行看望、問好、團拜等形式,以增強團結(jié)。
送“瘟神” 農(nóng)歷正月初五送“瘟神”。這天天不亮,人們早起到村外十字路口去點香、燒紙,祈禱“瘟神”遠走高飛、全家人康泰安樂。“文化大革命”后,送“瘟神”活動已不再進行。
送“火神” 農(nóng)歷正月初七送火神。人們在空場上先搭起火神棚,桌上放著用黃表紙寫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的牌位,擺上供菜,點上香火,各家在棚前跪拜,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災。晚上舉行送“火神”的儀式。燃鞭炮、放掛鞭、點花筒,禮花四濺,火神起火升天,牌位焚化,人們向南方磕頭祝送。
建國后,送“火神”漸簡并停止。每年正月初七,城內(nèi)、鄉(xiāng)鎮(zhèn)晚間張燈結(jié)彩,踩高蹺、跑竹馬、繞旱船、舞龍燈至深夜方散。
正月初七吃餃子,現(xiàn)吃現(xiàn)包,俗稱“捏老鼠嘴”。晚上開始不點燈,說是“讓老鼠娶媳婦”。還有七個姑娘“扎七姐”的習俗。
元宵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十五稱上元,親人相聚,吃“元宵”,看彩燈,因此,人們把這天叫“上元節(jié)”,又稱“元宵節(jié)”或“燈節(jié)”。入夜,人們攜兒帶女,涌上街頭歡看燈火。有河燈、龍燈、獅子舞、走馬燈,燈的形狀、色彩各不相同。
二月二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日,俗稱“龍?zhí)ь^日”。從這天開始出現(xiàn)雷鳴,故又稱“龍節(jié)”。二月初一晚上或二月初二清早,農(nóng)民用草木灰在庭院或打麥場里圍上圓圈,名曰“圍囤”。在囤的中央挖一小坑,埋上五谷雜糧,“囤”邊上用灰線勾成梯子。諺語云:“二月二,龍?zhí)ь^,大囤尖,小囤流”,祈求五谷豐登。這一天,農(nóng)村男女休閑一天,在飲食習慣上是吃春節(jié)有意留下的大饃(也叫老列列)饃饃笑開了咀,意即糧食打的多,蒸的饃饃大,反映了人民群眾祈望風調(diào)雨順,糧食豐收的心理。有些地方還吃“炒料豆”,有甜有咸,俗稱“炒蝎子爪”,人吃了祈望一年內(nèi)避“五毒”、防蟲咬。
清明節(jié) 每年4月5日前后交節(jié),各家門前插柳,有祭掃墳墓的習俗。清明節(jié)前一天,戶戶備香紙、供品,上墳祭祖,給墳添土。建國后,注入新的內(nèi)容,成為悼念革命先烈的節(jié)日。清明一早,機關、工廠、學校組織干部、職工、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獻花圈,緬懷先烈業(yè)績,進行傳統(tǒng)教育。
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名“端陽節(jié)”。這天在門兩旁插上艾枝,意為祛毒、避邪惡,人們還有吃粽子的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六月初一 亦謂之“小年”或“小半年”。中午,用新麥子面蒸饃饃,搟面條,并以饃為供,先敬神祭祖,以示報恩之意。舊時種痘人家多于是日“交紅子”進廟焚香,施舍還愿,居民從此開始換飯。
乞巧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jié)”,是姑娘們的節(jié)日,這天晚上,姑娘們相邀群集包水餃,水餃中只有一個放一枚繡花針,于“七夕”黑暗中煮食。誰若吃著帶針的水餃、誰就是巧姑娘。另外,她們還置辦梨、西瓜、紅棗等瓜果食品,設桌于庭院,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唱道:“吃個西瓜,插朵菊花;吃個棗,插得好;吃個梨,插得齊;吃個桃,插得毛”、“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下天堂,不圖您的針和線,光學您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中秋節(ji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中秋節(jié)晚上,人們?nèi)速p月、祭月、拜月的習俗。家家戶戶在月亮升起的時候,露天設案,擺上月餅、瓜果祭月,然后全家人分食祭品,喝酒賞月,意在全家團圓。中秋節(jié)前,親友還帶月餅、果品、美酒等禮品看望長輩和長者。
十月一 農(nóng)歷十月一日,俗稱“鬼節(jié)”。人們這天到墳地祭祖,名曰“上墳”,燒紙錢、供酒菜、行跪拜禮、哭墳,悼念已逝親人。
臘八節(jié) 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建國后,臘八粥漸為棗米飯代替。有棗樹的人家往往在樹上砍一些刀口,抹上米飯,期望紅棗大豐收。
祭灶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進行“祭灶”,意即祭祀灶王爺上天,給灶君燒香、磕頭,擺祭灶糖供奉,并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還用秫秸插馬、插豬、插羊,用碗盛上谷草和麥麩,唱著馬歌:“一把草,兩把料喂得小馬咴咴叫”。祝禱后,把灶君的舊像揭下來,在香爐前焚燒,謂之“送灶”,即送灶君上天,直到除夕再把新灶君貼上,等到新年時歸位,俗曰“二十日去,初一五更回”。凡是臨時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臘月二十三日回家祭灶。祭灶糖用麥芽糖疊成,以此祭灶君是用糖粘住他的嘴巴,免得上天后亂講人間的壞話。祭灶糖是人們喜愛的食品。祭灶日,開展衛(wèi)生大掃除的傳統(tǒng)相沿成風,
除夕 農(nóng)歷臘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上為除夕,這天家家戶戶灑掃整飾,去塵污、凈庭房、換門神、掛年畫、貼對聯(lián)、刷家具。家家門口都用長木頭欄在門前,意在檔財。男人上墳燒紙,婦女在家準備供品、包餃子、辦酒菜。正屋桌上點燃蠟燭,門上掛上燈籠,意即到處呈現(xiàn)光明。“除夕”晚上,全家人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喝“辭歲酒”,吃團圓飯,長輩并發(fā)給晚輩“壓歲錢”。
新興節(jié)日
新興節(jié)日按公歷,可稱作公歷節(jié)日,有國際性的,有中國特有的。
新年 公歷1月1日,謂之新年,又稱元旦,俗稱陽歷年。國務院規(guī)定,新年放假一天。新年前的一天,各機關、團體和企事業(yè)單位都舉行升國旗儀式,打掃衛(wèi)生,搭彩門,掛宮燈、彩旗和“慶祝元旦”、“歡度新年”之類的橫幅。一般家庭,主要是制作節(jié)日食品,或者為節(jié)日聚會、游樂作一些準備工作。新年前后,單位和個人郵送賀年卡、年畫、掛歷等日趨盛行。
三八婦女節(jié) 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簡稱“三八節(jié)”或“三八婦女節(jié)”。建國初期,“三八節(jié)”多是由各級黨政部門和群眾團體出面組織紀念活動。八十年代,民間新的節(jié)日習俗逐漸形成,以婦女為中心的節(jié)日活動,在城市中、青年中較為流行。這一天,機關單位的婦女都放假半天,組織一些小型、多樣、輕松而又有意義的紀念活動。
植樹節(jié) 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jié)。時值仲春,正是綠化大好季節(jié),城市機關多是分片包干搞綠化。有些地方,組織共青團員、青年學生等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五一勞動節(jié) 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jié),簡稱“五一節(jié)”或“勞動節(jié)”。建國初期,“五一節(jié)”多由黨政部門組織大型的游行、集會等紀念活動、進入八十年代,改為小型、分散的紀念活動;以此日為結(jié)婚最佳時日的漸多,許多單位都在這天組織舉辦集體婚禮。2003年以來,“五一節(jié)”放假三天,人們大多在此期間外出旅游。
五四青年節(jié) 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jié),源于“五四”運動。這天,機關、學校共青團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上街為群眾做好事。
六一兒童節(jié) 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jié)。學校、幼兒園舉行慶祝“六一”聯(lián)歡會、兒童運動會或少兒作品展覽等。
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紀念日 7月1日為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紀念日,俗稱“黨的生日”或“七一”。此日各地黨組織舉行報告會、座談會、文藝晚會等紀念活動,黨員和部分群眾參加。有的組織青少年接受黨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八一建軍節(jié) 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俗稱“八一建軍節(jié)”、“八一”。“八一”前后全縣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地方黨委政府到當?shù)伛v軍進行慰問,軍隊為群眾開展便民服務活動。
教師節(jié) 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jié)。學校舉行慶祝會,表彰先進,師生聯(lián)歡。社會各界往往向?qū)W校捐贈物品、慰問教師。
國慶節(jié) 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簡稱“國慶節(jié)”。節(jié)日習俗同“五一”,放假三天,多有游園、文藝晚會、旅游等活動,青年男女多在此日舉行婚禮。
第二節(jié) 婚育喪葬習俗
婚嫁
議婚 民國年間,男女十幾歲即有媒人上門說親。只要雙方父母認為年齡合適,門當戶對,生肖相合,便作主議婚。男方向女方要年庚生辰,謂之“要年命”,女方開具年庚生辰八字送給男方,謂之“送年命”。男方按照男女生辰八字,讓算命先生卜卦測算,年命屬相不相克,才能定親。
建國后,要年命、合八字的逐漸減少,“相親”逐漸流行,即男女適齡青年經(jīng)人介紹,經(jīng)過交談和磋商等了解和戀愛過程,如雙方同意,男方向女方饋贈見面禮品,或女方跟男方到集鎮(zhèn)或縣城買衣物,表示雙方都有成親愿望。
訂婚 建國前,經(jīng)雙方父母同意,“合八字”屬相相合后即定親。先由男方送拜盒到女方,謂之下柬帖。女方若同意,即將柬帖留下,另給男方回貼。柬帖即為婚約。建國后,訂婚男女雙方到鄉(xiāng)鎮(zhèn)政府民政部門辦理結(jié)婚登記手續(xù)。政府向男女雙方頒發(fā)結(jié)婚證書,取得法律保障。這本為結(jié)婚,群眾稱為訂婚。屆時男方設宴招待女方,宴請賓客和婚姻介紹人。
結(jié)婚 建國前沿襲舊禮,婚前一天,新郎拜祖墳和四鄰,女減食三天。結(jié)婚儀式隆重。男方殺豬宰羊置辦煙酒宴請賓朋,由兒女雙全的兄嫂布置洞房。雇用花轎、嗩吶班到女方迎娶。窮人雇不起轎的,用太平車或扎彩馬車。嫁娘穿紅掛彩,頭頂“蒙頭紅”。新娘到達,男方鳴炮奏樂,轎按一定方向停落。院內(nèi)設香案,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再入新房。入房后,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蒙頭紅,撒花生、紅棗。最后,新郎新娘喝交心酒、吃催生飯。親朋鄰居鬧洞房,三天內(nèi)不分長幼大小。建國后,簡化婚禮,喜事新辦逐漸代替了繁縟的封建禮儀。
近年,迎娶新娘農(nóng)村一般用客車或面包車,城市則用小轎車。挑紅、撒帳儀式已廢除,但拜堂鬧喜、聽房仍然流行。宴請賓客規(guī)模有所擴大,有的人還借機斂財。在農(nóng)村,要彩禮、嫁妝愈演愈盛,給一些農(nóng)家?guī)聿簧倮щy。
八十年代以來,部分城鎮(zhèn)青年除陋習,樹新風,不要彩禮,不拘形式,旅行結(jié)婚。黨和政府利用“五一”、“十一”等節(jié)日鼓勵并組織了一些集體婚禮,引導結(jié)婚儀式向健康文明的方向發(fā)展。
再婚 建國前,喪偶再嫁,被視為不節(jié)。再婚者,主要為生活所迫的青年寡婦。寡婦再婚,事先秘密議婚、定婚;屆時,攜包袱悄悄回娘家。夜晚,偷偷去男家結(jié)婚。一般除隨身攜帶換洗的衣服外,絕大部分財產(chǎn)棄于前夫家。離異再婚,亦由娘家出門,婚禮視男方情況而完。若為初婚,比續(xù)弦婚禮較為隆重。
建國后,大部分喪偶或離異中青年婦女能重新組建家庭。再婚,一般也要經(jīng)歷自談、介紹、相識、了解過程。九十年代以來,喪偶老人再婚者增多,其中多為有經(jīng)濟收入的老人。
特殊婚姻 女娶男,俗稱倒插門。建國前后,為貧困所迫,無力婚娶的男子方走此路。婚后多受人歧視,自實施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婚育政策以來,政府提倡男到女家落戶,并給以多方面照顧,提高了女娶男的社會地位。近年,女娶男的情況很少見到。
娃娃媒 解放前,男女尚幼,父母即為其訂下婚姻。此后,節(jié)日慶吊互相往來。女亦以婚后稱謂稱呼男方親人。至婚齡方成婚。解放后,娃娃媒逐漸減少并絕跡。
生育
祈子 祈子貫穿于整個傳統(tǒng)婚姻過程,諸如滾被、安床、裝盒、裝柜、挎雞等,都為舊有祈子風習。另外,有的朝山進香于神像、古柏、古槐,服食松子、柏子祈育。有的婆婆在除夕煮雞蛋給兒媳,誘其言生,以助身孕。還有的于年五更摸石于戶外,暗藏于兒媳鋪下,據(jù)為可生子。
催生 預產(chǎn)前幾日,孕婦的母親,攜帶一定數(shù)量的雞蛋、紅糖、米,登門探視,謂之送“催生米”。將米熬成粘粥,由孕婦一頓喝凈,祈冀分娩順利。
分娩 多在婆家,收生婆接生。一旦難產(chǎn),除燒香磕頭、憑收生婆的經(jīng)驗救護之外,別無良策。生產(chǎn)順利,婆母燒香磕頭,拜謝送子娘娘佑護。民間有“不借生”的舊俗,即使親生女兒也不能在娘家生產(chǎn),否則,婆家要出資請人耙場、翻蓋門樓等等。六十年代以后,產(chǎn)婦分娩多去醫(yī)院。
報喜 頭胎嬰兒出生后,男方派人去產(chǎn)婦娘家“報喜”,并定下送粥米,探望外孫的日期。嬰兒家里,也于是日中午,上供進香,祭拜送子娘娘。還將所供喜面,分散給族人四鄰,以示同福同喜。
送粥米 頭胎嬰兒男孩5天、女孩7—9天,親屬備雞蛋(生男孩雞蛋為雙數(shù)、生女孩則為單數(shù))、米、糖、衣帽同往賀喜。
坐月子 產(chǎn)后,產(chǎn)婦多包頭擁被坐臥于床榻。禁見風,禁晾汗。為了滋補、催乳,多用鮮魚、豬蹄、母雞為羹。豬蹄燉湯多配以王不留、穿山甲作為催乳劑。舊時,除糖之外,幾乎所有的調(diào)味品都忌,特別禁食蔥、姜、蒜唯恐改了奶香,壞了嬰兒的食欲。滿月之日中午,常燉老母雞湯給產(chǎn)婦喝。飲后,蒙被“發(fā)汗”。相傳可以增力祛寒,免落腰痛腿痛病?,F(xiàn)多喝“益母草”湯。
叫滿月 嬰兒滿月,外婆家常備車輛來接,俗稱“叫滿月”。產(chǎn)婦坐車攜嬰兒,手執(zhí)一桃枝,綴以紅殼花生、銅錢。臨行,嬰兒額上點紅。幾日后歸來,外婆抹粉于嬰兒鼻梁,還要為外孫縫制一件替換小褂,謂之“退毛衫”。
賀百日 滿百日,姥娘再次登門探望外孫,必縫制一件褲子,為賀禮。進門寒喧后,向里坐于門砧石上,給嬰兒穿褲子,使其蹬出藏在褲腿內(nèi)的饃饃蛋子,喚狗食之。此俗,大部分鄉(xiāng)村流行。建國后,城鎮(zhèn)居民多攜帶嬰兒拍照留念。
掛紅子 建國前,人們常于桃花盛開之季給幼兒種牛痘,稱為“掛紅子”。建國后,政府免費為兒童普種牛痘,天花這一傳染病絕跡,掛紅子習俗漸革除。
喪葬
人將死,移主房明間,兒女為其梳洗穿衣。逝后,停尸欞床,頭南腳北,墊白枕,束雙腳,白紙蒙面,燃長明燈,擺打狗餅,盛倒頭飯,立“影身草”,長子披麻戴孝登高喊路,眾孝子放聲舉衰。門上貼白紙,戶外豎紙幡。遣執(zhí)事給親友報喪。當晚,孝子趨于野,登椅喊路,大焚“倒頭轎”。
盛殮 整容、含飯、綴錢,將死者生前喜愛玩物放置棺內(nèi),爾后蓋棺,若女喪,須娘家來人,無異議后,方可盛殮。入殮后,漆棺木,男黑女紅。孝子晝夜守靈,早晚舉哀“啟靈”。親友吊唁,為親戚破孝。擇期出喪,再遣人散帖。
葬前兩日,報廟請魂。鼓樂前導,孝子擎幡隨行,有專人潑灑漿水于后,謂之“攉湯”。
前一日夜,冥錢送魂。入夜,鼓樂引路,孝子依次緩行,至村外路口,長子送靈位于紙轎中,登椅喊路,撒歲數(shù)燈,焚燒紙轎等舍火。出殯上午,親友攜香椿、葷、糖供品、帳條、挽聯(lián)、賻儀致吊。中午宴賓,午后發(fā)引,家祭、路祭畢,長子頂“老盆”摔于棺首,棺起,舉哀,儀衛(wèi)前導,孝男引棺緩行,孝女、孝眷頂“搭頭”,隨棺舉哀。
棺至族林,孝子繞穴清掃,下棺入穴,放倒頭飯、長明燈于穴口,立金童玉女于棺前兩側(cè),簇哀杖于棺后,而后筑土為墳。子孫脫喪服繞道回家。
三日圓墳,五七、百日兒女眷屬再祭拜于墓前。子女三年后除孝。三個春節(jié)禁貼紅色對聯(lián)。
“文化大革命”初期,實行薄棺簡葬,親友送花圈、挽聯(lián)。孝子只穿白鞋,戴孝帽,佩黑紗。單位開追悼會,會后于族林掘穴深葬,不筑墳,不砌墓,圓墳、五七、百日癸奠依舊。
七十年代,推行火葬,火葬前,一襲穿衣、停尸、招魂、守靈等舊儀。數(shù)日后火化,骨灰葬于林地。
七十年代后,人們將骨灰重置靈堂,仍按傳統(tǒng)葬儀殯葬。
八十年代,鄉(xiāng)村土葬舊俗抬頭。人死后,不報喪,不服孝,連夜深葬之,過三年時再大辦祭典。城鎮(zhèn)實行火化,骨灰或寄存火化廠,或土葬。
九十年代以來,政府加大殯葬改革力度,實行鄉(xiāng)鎮(zhèn)長責任制,全面推行火化和喪事簡辦,但大操大辦、借機斂財者仍有發(fā)生。
特殊喪葬 中年人歿后,停尸偏房,三日便葬。舊時也有俟尊親故后一并發(fā)喪者,謂之“發(fā)老喪帶小喪”。
作奸犯科者,死于非命者,無葬禮,不吊唁祭奠。族人拒之入林,多葬于荒郊。
第三節(jié) 生活習俗
飲食 建國前,富者以小麥面為主食。一般人家以高梁、豆子制成的雜面為主食。窮人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后至1958年,人們以高梁、大豆、谷子為主糧。1959年至1978年,人們的主食為地瓜、瓜干、玉米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城鄉(xiāng)普遍以白面饃為主食。
主要蔬菜有白菜、蘿卜、韭菜、菠菜、黃瓜、豆芽、芹菜、茄子、辣椒等。魚肉禽蛋油的消費量也日益增加。
居民大都是日進三餐,口味以咸辣香為主。
服飾
服裝 建國前,男裝一般為對襟短褂,小棉襖,撒腿褲,老人習慣束外腰,扎褲腿。女裝為大襟褂子,撒腿褲,老人為直襠肥褲,扎高腿。以土棉布為主。
建國初,男裝留明兜,綴紐扣。衣料漸以機織棉布為主,花色增多。六十年代中期,青年以中式、國防式、學生式服裝為入時。女子流行對襟上衣,褲子適體。
“文革”初期,時尚草綠軍裝;中期,風行銀灰色服裝;后期,時興灰色茄克裝、藍色工裝,亦有淺彩色上衣,以化纖布為主。
八十年代至今,青年服裝多變。初,緊身上衣和喇叭褲風靡一時,繼爾,西裝和牛仔褲流行。女裝艷麗素雅,衣料以柔、滑、輕、薄、透為上。夏著長短裙、西式女短褲。春秋以馬夾、線衣為入時,冬以面包服、長短呢大衣、風衣、滑雪衫為時髦。大眾服裝以西服、學生服、茄克式為主。近幾年冬季先后時興皮衣、羽絨服。色彩各異,款式多樣。
佩飾 舊時兒童有七家鎖、長命鎖、古錢、百家繩、玉佩、桃核飾物、端午的香菏色、五毒兜肚、長命繩等。女童常飾耳環(huán)、耳墜、紅頭繩、香荷色、手鐲。嫁女梳網(wǎng)子頭,佩插簪。少婦帽勒子,飾玉班、瑪瑙,帶銀鏈。中年婦女戴 殼子、飾頂簪。有的老嫗飾耳環(huán)、戒子、手鐲。男子婚后常飾繡花腰帶,佩青布香囊。老翁戴戒子、班子、玉塊、玉牌,有的用旱煙袋、火鐮夾子為飾物。
建國后,佩飾多變。五十年代,青年人以掛鋼筆、佩匙鏈、攜書本為入時。女孩多著彩色鐵皮發(fā)卡,女學生常 勾織的網(wǎng)兜、書包、提包,辮梢系花手絹。六十年代,人們多攜持彩色塑料和皮革提包或泥龍網(wǎng)兜。“文革期間”,紀念章、語錄牌、語錄本、紅袖章和小件軍用品盛行。七十年代,時尚戴手表,佩戴有色眼鏡。城鎮(zhèn)少女少婦以攜帶彩色小包為入時。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婦女多飾以金戒指、耳環(huán)、項鏈,攜坤包。近些年男士系領帶、腰間別手機者增多。
居住
院落 建國前,富裕人家住四合院,數(shù)院相連。貧困家庭,住草房入土屋。
四合院 北屋為正房,兩側(cè)設配房,南屋多為三間。一般在院子東南或西南方向啟門。鍋屋、茅廁均依院門方位而定。院內(nèi)一般無井窖,院墻較高。
選宅 過去人們常請人看風水。一般從以寬敞、向陽、地勢前傾遠離墳地的地方為宜。五十年代,田園入社,多緣舊宅起房。八十年代之后,農(nóng)民多于村外開設新宅,城鎮(zhèn)亦往城郊發(fā)展。
房屋 建國前,主要是起脊平房,有瓦房、草房、半草半瓦的羅漢頂,以草房居多。
草房苫蓋用麥秸、谷草、細葦,內(nèi)抹塘泥,屋墻用草泥挑或土坯壘或用木板夯打。門窗多用磚石嵌鑲,山墻包磚。壓脊掩山,用灰或用瓦。三間草房多是五檁二梁或五檁一梁夾一山。房間普遍窄而短。留闕孔以對流。
互房多用青色小板瓦,還有小筒瓦、牛舌瓦。墻是坯壘磚包皮,七檁二梁。門窗以厚實、堅固、耐久為上。雙扇門,下設石砧。門后設腰穿,門旁安窗欞,孔小格密。后墻無窗。
建國后,鄉(xiāng)村建房仍多是草房。六十年代,民房以青色機制大板瓦為主。七十年代,混磚到頂?shù)耐叻繚u多,墻外水泥抹縫,三合一灰土水泥鋪地。前后墻開窗,窗戶多安鋼筋玻璃。八十年代后,城鎮(zhèn)或近郊建房多為帶廈檐平房,并刷涂料。近些年來,兩層平頂起脊樓房相當普遍。
住宿 通常以堂屋為正房,左為上房,老人住東間,中為明間,兩邊設隔山,靠后墻安條幾,幾前放八仙桌,左右置座椅。正上方掛中堂,隔山懸鏡框、壁鏡、條幅、年畫。
旅行 建國前除親友往來、趕集上店,一般很少外出,商賈行販,旅程也有限。建國后,特別是八、九十年代以來,興起旅游熱潮,旅行結(jié)婚亦已成俗。隨著民工潮的涌動,青壯年農(nóng)民遠涉者大增。
建國前主要交通工具有獨輪車、雙輪轎車、四輪大車。獨輪車有土牛、紅車子。六十年代,以地排車為主。七十年代,毛驢車成為鄉(xiāng)鎮(zhèn)長途貨運的重要工具。八十年代,自行車普及。九十年代以后,摩托車、電動車、機動三輪車比較普遍,私人汽車增加。
主要日常用具 民國年間,富裕家庭備有茶幾、八仙桌、門戶櫥、太師椅、馬杌、衣箱、衣柜、頂子床等。“文革”中,水泥預制幾桌時興,廣布喇叭入戶,有的家庭擁有手表、收音機、縫紉機。八十年代后,鑲鏡大衣櫥、高低柜、茶櫥、書櫥為多,新婚家庭時興三屜桌、雙人床、四方桌、板式三開門大衣櫥、長條幾、圓桌、方凳。之后,捷克式、鏡框式成套家具、捷克板式組合家具、沙發(fā)、藤椅、竹椅、折疊椅增多。近幾年來,組合家具、壁櫥、竹、木沙發(fā)、真皮沙發(fā)、沙發(fā)床、老板桌、席夢思床、電燈、電話機、取暖熱水爐、電熱毯、電暖器、電扇、空調(diào)機、錄放機、組合音響、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影諜機、電腦、電冰箱、洗衣機、盆池、淋浴器、保健器、健身器、電飯煲、飲水機、煤氣灶、電機、水泵、自來水設施等相繼進入家庭,城鎮(zhèn)社區(qū)出現(xiàn)集中供暖設備。
喜慶禮節(jié)
賀娶 八十年代前,親戚多以衣料或床上用品為賀禮。至親須拿見面禮金,俗稱“磕頭”禮。好友致賀,多為室內(nèi)飾品、生活用品。近幾年來,賀禮均為錢鈔。
賀嫁 親友送賀禮謂之“添箱”,親戚一般送衣物、床上用品、盒裝糕點,或送現(xiàn)鈔。近些年賀嫁多為錢鈔。
祝壽 鄉(xiāng)俗是人不過六旬不為壽。只有在66歲生日,方有慶壽之舉。一般只在家中接受親人拜賀,稍為改善飲食,喝長壽面而已。上有尊長,雖逾66歲,也不慶壽。舊時代,唯有名流紳士慶壽,擺大席,唱大戲。
嫁女重視為父母慶壽,曾有“六十六,閨女送塊肉;七十三,送條鯉魚竄一竄”的俗語。
禮節(jié) 單縣民性純樸,長幼有序,待人忠厚,熱情好客。人們見面,城里人握手,農(nóng)村人打招呼、問好。如有問津,“請”字當先,常用“謝謝”、“對不起”、“麻煩了”等謙恭詞。有客至,笑臉相迎,敬煙遞茶;客去相送,慣用“走好”、“再來”。宴席茶會,尊客讓座敬酒;告退席時,招呼他人慢慢吃。串門串戶,見長輩主動讓座,見平輩敬茶讓煙。
第四節(jié) 生產(chǎn)貿(mào)易習俗
行業(yè)習俗
木匠、瓦匠、石匠尊魯班為祖師爺,每年農(nóng)歷五月七日聚會紀念。“掌尺的”酹酒率眾叩拜。然后各人把一件工具放在祖師牌位前,焚化黃裱紙,俗信紙灰落在誰的工具上,就是祖師爺向誰賜巧。
縫紉、紡織工匠,以縲祖為師,每年于農(nóng)歷九月十六日縲祖生日,設供品、焚香紙祭奠。然后每人拿出得意的作品賽藝,大家公認為頭名的為“彩頭”。
金、銀、銅、鐵、錫各匠,皆尊李耳為“老祖”,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老君生辰舉行集會,設案焚香祭祀。
鞋匠奉孫臏為始祖,農(nóng)歷十月初一祭祀。舊時這天有徒弟向老師獻鞋。
染坊奉梅福、葛洪為“染神”,舊時染坊都用紅紙寫著“梅葛二位先師”的神主牌位,農(nóng)歷九月九日祭祀。
紙坊尊蔡倫為祖師。每逢農(nóng)歷三月十七日蔡倫生日,造紙工匠停工一天,殺豬宰羊,慶祝祖師爺誕辰,有的還搭臺唱戲。
鄉(xiāng)間稱各種匠人為手藝人,稱他們的生產(chǎn)活動為“耍手藝”。
其它經(jīng)常活動在農(nóng)村的還有剃頭匠、爐匠、扎彩匠、補鞋匠、皮匠、磨刀磨剪子的工匠、打桶打壺的白鐵匠等等,都在生產(chǎn)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的習俗。
貿(mào)易習俗
廟會 地址設于寺廟所在地,會間往往還要唱大戲,為祭神、貿(mào)易、游樂的貿(mào)易集會。會上有許多小販游串于人群中,各類民間藝人在廣場上演出。舊時廟會有賭博的惡習。自明代以來,單城農(nóng)歷十月每年都要舉辦物資交流會。近年以來,單城十月物資交流會越辦越盛。黃崗、終興、朱集等鄉(xiāng)鎮(zhèn)也有一些廟會?,F(xiàn)在的很多集市都是廟會的延續(xù)。
集市 鄉(xiāng)鎮(zhèn)集市有期,約定俗成,或單日,或雙日。集上分行設市,如糧食市、柴草市、菜市、京廣雜貨市、魚肉市、牲口市等。還有木器行、鐵貨行、條貨行等。各行市都劃定固定地盤營業(yè)。臘月集市,主要是年貨市場,除日常消費品如衣、帽、布匹、百貨、食品等外,還有畫攤、炮杖市、對聯(lián)市等。
店鋪 建國前店鋪多用慶、吉、祥、興、隆、盛、泰、義、昌等吉祥字號。以實物為店鋪招牌,賣燒餅的門前擺著燒餅,賣麻的店前掛一束長麻,賣棉花的用網(wǎng)裝一團棉花懸掛門前,修車子的門前掛一車圈,賣酒的掛一木制涂銀粉代錫酒壺的標志,有以特殊物件、特殊標志為幌子的,理發(fā)店以紅藍相間條紋布為相去標志。
貨郎 一種販賣婦女、兒童日常品的小本行商,或挑擔或推車,用小鼓代聲,俗稱貨郎。近年逐漸減少,多以自行車代替貨挑。
賣油的 俗稱油匠,賣香油的,用木制梆子代聲。
賣糖的 一副臺擔,走街串巷,以銅鑼代聲。
賣糖葫蘆的 以竹棍串山楂成串,蘸以糖稀,一支支插在麥草扎成的圓靶上,扛在肩上或綁在自行車上,穿行于人群中叫賣。
賣涼粉的 肩挑一擔,前面一木盤放碗筷與醋、香油、芥末等佐料,后面桶中盛涼粉,隨處設攤叫賣。
吹糖人的 挑木柜兩個,一頭木柜上扎小架,藝人熬糖為汁,用模子兩塊合在一起,吹成小雞、小狗、小猴、人物等形狀,插在架上,任人選購。
豆腐挑 一副臺擔,走村串戶?,F(xiàn)已用自行車馱一長方形木盒,盒內(nèi)裝放豆腐,以呼喊“賣豆腐”為招幌。
第五節(jié) 信仰習俗
建國前普通信仰神靈,供奉天爺、財神、關帝、佛爺、菩薩、土地爺?shù)?。迷信鬼魂,人有病說是鬼附身、鬼作怪,夜間走路怕遇惡鬼。信仰靈物,說狐貍是“狐仙”,蛇是神蟲,喜鵲、燕子是喜慶飛禽,烏鴉、貓頭雁是主不吉。碰到烏鴉叫認為要有倒霉的事,夜里聽到貓頭鷹叫認為要死人。大樹古樹,認為有精靈存在。有人在樹上披紅掛彩,燒香磕頭,求藥治病。民間把桃枝看成是避邪的靈物。門前不栽桑,房后不栽柳?;睒浜褪駱涠际嵌嘧拥模耖g把她們看成是多子多女的象征和生育的靈物。
作為人們崇信的鎮(zhèn)邪之物,還有朱砂、紅布、紅紙、銅錢以及磚雕“吉星高照”、“姜太公在此”和桃核雕的各種飾物等。
家有病人,求助巫婆、神漢,捉鬼拿妖、討賜神、藥神、水,敬神許愿。嬰兒夜間啼哭或精神萎糜,視為掉魂,鬼撲身,為孩子叫魂、驅(qū)鬼。建國后,隨著政治教育和科技知識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迷信現(xiàn)象逐漸減少,大部分已絕跡。但在農(nóng)村老年婦女中還有一些存在。
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華分社:
四川旅游
九寨溝旅游
峨眉山旅游
稻城亞丁旅游
成都周邊旅游
三亞旅游
云南旅游
24小時服務熱線:
4007 028 188 直撥號碼:
028-87668000 87666645
Copyright © 2005-2023 www.cc7788.cn 版權(quán)所有 經(jīng)營許可證:L-SC-CJ00003
蜀ICP備13027583號-64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青羊區(qū)人民中路三段6號食品大廈6樓610室 技術支持:中國旅游聯(lián)盟信息研究所
本站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字信息均出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為流傳信息,文章圖片版權(quán)歸原著,如有版權(quán)糾紛,請來電,我社將主動聯(lián)系商量給予稿酬或予以刪除,我社不承擔法律責任。 負責人:楊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