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橫陽支江邊的郭家車村和雙樹村的村民就聚集在江兩岸,擂起鼓來,相互喧罵。罵到熱鬧時.全村老少出動,場面嚇人。除了動口,還動手,雙方互扔石子、泥塊,那時候,這江還是很窄的,泥石很容易傷到人。
就這樣,相罵持續(xù)了三天時問。當(dāng)人們擔(dān)心這兩岸的百姓低頭不見抬頭覓,今后如何交往時,到了正月十六,渡口上又響起了咿咿呀呀的船槳聲.江兩岸此起彼伏的是阿爺喚孫聲.阿舅呼甥語。原來兩岸還始終連姻,正月里他們又忙著走親戚呢!渡船上,昨天打罵最厲害的兩個人相遇,不再是怒目相向,而是伸手相互敬煙。
這就是當(dāng)?shù)氐钠骘L(fēng)異俗:擂鼓慶豐年,相罵保平安。
橫陽之江的兩邊有兩個村落。江北岸的村落是郭家車村.原屬靈溪鎮(zhèn)瀆浦鄉(xiāng);江南岸的是雙樹村,原屬渡龍鄉(xiāng)。
不知何時,有一天,江邊突然浮來兩個牌位,兩岸的人趕緊打撈.各打撈上一塊牌位,原來都是“看牛大王”(這是民間信仰里的一個小神)。雙方都不甘心,想再爭另一塊“看牛大王”的牌位,于是隔岸相罵,由此演繹成民俗。爾后兩岸各自在本村建一座小廟,都為“看牛大王”廟。雙樹村的小廟就在一棵奇樹旁;郭家車村的“看牛大王”廟瀕臨江邊.后來幾次興修水利,疏浚大江,郭家車村的小廟就被拆了。
以后,凡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兩岸百姓就在“看牛大王”廟旁的大堤上,聚眾擂鼓相罵。所罵的對象多是對方在地方上比較有名望的人,或者是比較有錢的人家。這一罵.無形中把這些人的弊病顯露出來,使地方上的人們在為人處事上自會多修德行,而不敢再為所欲為。一年一年的相罵中.兩岸逐漸形成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相罵不過三天.到了第四天.雙方不管此前罵得多厲害,都不可記仇.而應(yīng)該當(dāng)作什么事都沒發(fā)生過一般。由此,這種奇風(fēng)異俗倒起了保地方平安的作用。到了豐年,人們干脆在正月的這個日子里擂鼓慶豐收。確實.兩岸村民上百年來一直和睦相處。兩地隔江相望.互有渡口相通。而兩地村民婚嫁往來不斷。后來.雙樹村在“看牛大王”廟旁建了一個官,這個宮供奉著五顯爺.但它的名稱一直不稱浙南民眾熟悉的“五顯殿”,卻俗稱“相罵宮”。其名稱就是來自這個奇風(fēng)異俗。后來這段故事在重修雙樹宮時.繪成壁畫,裝飾在“相罵宮”的廂房兩壁。
本來,宮的旁邊還有一棵樹,這樹很奇妙.一樹開雙枝.同干不同樹。一枝為棠梨樹,另一枝不知名,樹干有合抱粗.人們也不知這樹是怎樣長成的,只覺得很神奇。地方也因樹得名,稱“雙樹村”。樹旁的宮廟,也被稱為“雙樹宮”??上В谖灏四甏鬅掍撹F期間,這棵樹也被當(dāng)作柴火給燒了。
這種風(fēng)俗延續(xù)了上百年,至1965年時,兩地村民卻因塘堤修筑等水利之事而在爭吵中發(fā)生了斗毆.出了人命.于是政府明令禁止這風(fēng)俗,以免再生事端。由此這種風(fēng)俗遂絕。
長期的相罵,倒罵出了橫陽之江兩岸村民的交往。為了便于往來.人們在江的兩邊開設(shè)渡口。渡口的位置就在“看牛大王”廟上游100米處。也栽了兩棵樹.一棵是樟樹,一棵是榕樹,對岸的郭家車渡口上也是綠枝依依。歲月流逝,人們在相罵聲中繼續(xù)往來.渡口扮演著溝通的角色??上?、渡口除了兩棵樹外,就什么也沒有了,碰到刮風(fēng)下雨,或者赤日炎炎,過渡的人只好苦挨。后來.政府為了方便群眾,就在渡口的塘堤兩邊各建了一個涼亭,因相罵曾引起械斗.此民俗被禁.為了表達(dá)兩岸長期平安的心意,遂命名兩亭為“友誼亭”。
現(xiàn)在.奇風(fēng)異俗不再.但渡口還在咿呀聲中維系著兩岸村民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