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瑤的節(jié)日
農歷正月初一年節(jié)。此節(jié)的活動時間較長,從舊歲的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起,各村開始打銅鑼,一直到初四日的下半夜才停止。
從小年夜起到年三十晚要祀祖先,同房同宗的可以聯(lián)合舉行,焚香燒紙錢,祀畢,全家才進晚餐。
年初二、三、四這三天,東田、大寮下、洋碰、烏石下、散坑等各村的成年人,尤其是未婚青年,都穿著新衣,趕赴各鄉(xiāng)習慣的集中地玩樂,不管路程多遠,都依時抵目的地。有三五成群的,有一雙一對的,有談天說笑或游玩嬉戲的有對唱歌或傾訴心事的,總之是盡情的歡樂。可以男跟女回家或就近于親戚處住宿。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現(xiàn)在這一習俗已不存在,假日期間成年男子大都上山打獵去了。
年初五為送懶日,是日天剛朦朦亮,家主即在屋里灑掃清并要念咒語。掃畢,垃圾盛于糞箕,然后以一支筷子串豬肉、糍粑各一塊,插于其上,送出屋外,垃圾倒于路旁,燃香放炮竹,點火焚化。
正月初六至初十日為“送神節(jié)”,以豬肉、豆腐、酒等陳列于眾廳里,焚香點燭燒紙錢,請師爺將“回家過年的祖宗家送回陰間”,年節(jié)即告結束。年初七不出門操親,外出探親初八日不能回家,是謂“七不去,八不回”。
二月初一,為禾必(麻雀)節(jié),又叫封鳥嘴,是日要以糍粑白紙條于小棍上,遍插田基,以驅趕飛鳥,使農作物免其害。不用祭神。
三月清明節(jié),修墳頭及掃墓,以糯米糍把、豬肉及活雞,陳列墳前,焚香點燭燒紙錢祭祖。若掃公共祖墳,則請師爺作法事,占卦以辨吉兇,祭畢返家會餐。
七月十五日為“鬼節(jié)”。用白紙剪成衣服狀,擺在三叉路口,殺雞取血淋之,隨火化,以祭四方的“無主孤魂”。但東及必背村的瑤民無此祭法,只做竹葉滋把,在家里或眾廳內祖宗家先。
十月初一,是嘗新節(jié),祭家先慶豐收,是日用糍粑喂牛,并粘牛角、牛腰、牛尾等處。十五日以后,為“放野牛”,不用看管,任其自出自歸,若到晚不歸,就上山尋找。牛吃了莊稼,牛主不須負責。但瑤山霜期早,一般此時已冬收完畢。
東坪這邊的瑤民,因接近漢區(qū),亦有慶五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的,但無任何特殊意義,只是照漢人一樣歡慶罷了。
西邊瑤的節(jié)日
西邊瑤的節(jié)日,與漢族的節(jié)日大致相同,大的節(jié)日有:正月年初一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七月十五“鬼節(jié)”,十一月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