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鎮(zhèn)上城有一條小巷叫還金里,其實原名不叫還金里而叫鎖居巷。何以更名?這里有一個拾金不昧的傳說,頗令人感佩。
大約是清朝康熙年間,鎖居巷有座伯公亭是過往行人歇腳的地方。有一位老人叫曾梅窗,每日在亭中擺賣咸酸羅卜、糖果餅食。曾老伯雖然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心地善良,深得鄰居尊敬。某年春節(jié)將至,亭中過往客人漸多。一日,來了個遠客,手持雨傘,肩搭一個沉甸甸的布袋憩息亭中。客人疲憊不堪,卸下布袋正要歇息。忽然見亭前有一人走過,頓時引起注意。望著來人遠去的背景,客人猛然想起什么,丟下行李急起直追。誰知客人這么一走再無返回,留下一個布袋卻苦壞了老伯曾梅窗。曾老伯守著布袋直至入夜不見客人回來,又饑又睏,只好將袋子帶回家中。檢視布袋見有白銀三百兩,不禁吃了一驚。老伯惟恐白銀被人盜去,提心吊膽、嚴加守護。
曾老伯每日早出晚歸在伯公亭中,一邊擺賣零食,一邊苦等客人回來認領(lǐng)銀子。曾老伯盡管自己年老多病,凄然一身,生活非常艱辛,但他從來沒有在拾來的銀子上動過絲毫歪念。這樣過了三年,又是春節(jié)將至。也是一位持雨傘、掮布袋的客人來到伯公亭前。曾老伯細看客人很象當年的遺金者。但是客人默坐亭中絕無提及失金一事。曾老伯視之良久終忍不住開口問道:“客官往年有無到過此地?”客人說:“在下三年前除夕曾在此亭稍作停留。”曾伯又問:“可在亭中遺失東西?”客人說:“在下是惠州府某商號帳房,三年前攜貨款三百兩銀路經(jīng)此地,不想在此碰上一個欠債人,為追債人,一時著急將銀袋遺落亭中,后又與債人官司糾纏,未暇追索遺失之物,此事已過三年,想來失物已早為他所獲了。”曾老伯接著又細問袋中標記,客人對答無誤。隨后老伯高興說:“看來此袋是客官所失之物,請客官認領(lǐng)吧。”遂將銀袋取出歸還客人。客人接過銀袋檢視一番,見袋中銀子分毫不差,又驚又喜,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稱謝:“老伯你真是天下罕見的忠厚老實人,我不知如何向你表謝。這樣吧,這里我將銀兩分為二份,給你留下一份養(yǎng)老吧!”說著客人就手分銀,可是曾老伯聞言正色拒絕:“客官你千萬別這樣,如果我有心貪用你的銀子何須留待今日?客官請你趕緊收起你的銀子,別損了我名聲。”客人見曾老伯堅持不受也只好作罷??腿烁鎰e了曾伯隨即來到縣衙將此事詳稟縣官??h官聞此也深受感動。為表彰曾梅窗老人高尚品德,縣官特將鎖居巷改名為還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