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節(jié)慶]()
軍坡節(jié) 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區(qū)新坡鎮(zhèn)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4天的“軍坡節(jié)”。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也是在海南相傳1300多年的鄉(xiāng)情民俗。 每逢軍坡節(jié),人
軍坡節(jié)
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區(qū)新坡鎮(zhèn)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4天的“軍坡節(jié)”。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也是在海南相傳1300多年的鄉(xiāng)情民俗。
每逢軍坡節(jié),人們都要仿制當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傳下,百事百順。家家戶戶還要吃芋頭、番薯、蔥等,以求得做事穩(wěn)妥,多子多福,長命百歲。各村還要組織秧歌隊、舞獅隊,摹仿冼夫人當年的出征儀式,兩軍對壘,起舞歡歌。
海南文昌的元宵節(jié)
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海南各地也傳承了中原元宵鬧燈的習俗,但由于民間在傳承中又有變革,所以燈影妙曼處又各有各的樂趣。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是春”。文昌人把元宵送燈看作是春節(jié)的繼續(xù)。每當元宵夜幕降臨,各個鄉(xiāng)村便熱鬧起來,村民們掌著一盞盞花燈,由“燈主”引著巡游全村,形成一條壯觀的長龍。送燈隊伍沿途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還要敲打一種由盅、盤、碗、筷等組成的獨特樂具,叫“打盅盤”。
透過靄靄夜幕遠遠望去,盞盞燈花銀光閃閃,宛如點點繁星,在村中浮現。興高采烈的村民們掌燈游完村子,便直奔離村不遠的公廟,將所有的花燈分別掛在廟宇內外。有趣的是,花燈剛一掛好,財丁興旺的人家送來的喜燈便成了缺錢缺丁人家爭奪的吉祥物。文昌也有一些地方,巡完村后的花燈要收集在一起燃燒,焰火沖天,通紅的火光與銀白的月光交相輝映……
文昌的“竹篾花燈”在全省是出了名的。它的奇特在于圖案,全部以紅、黃、綠、白彩紙手工剪裁而成。“竹篾花燈”除了從燈身上可以看到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壽”字外,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吉利之詞以及人物風景畫。送燈時,花燈的下部吊著一只長圓形燈籠,在籠底點上一支小蠟燭,透過燈光照射,花燈上的山水、花卉、人物栩栩如生,盞盞花燈色彩艷麗,燈影妙曼。
近年來,年輕人時興放天燈。叫天燈,是因為它可飛上天,帶著人們的祈福心愿,也叫“心愿燈”、“燈桶”。在萬寧一帶則叫“文燈”,也叫“孔明燈”。放飛“文燈”之前,人們都要在燈的外框寫上心底的愿望與祝福,讓這些心愿同文燈一同冉冉升空,以祈求家庭事業(yè)安康平順。
文昌一些村莊,過年盛行“瓊劇盛宴”。每逢喜事,當地農民都要“綁戲”來慶賀;每逢華僑回鄉(xiāng),也要“綁戲”來答謝鄉(xiāng)親;若春節(jié)時候不“綁戲”,元宵節(jié)時就要補回來。瓊劇成為當地農民情感的寄托,他們大多對劇目的內容并不在乎,在乎的只是瓊劇的這種表現形式。
除了瓊劇外,元宵節(jié)都有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又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歷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丑等角色之分。正月十五這天,村里喜歡聘請來戲班演出讓鄉(xiāng)親父老們觀看,規(guī)模大的是瓊劇團、規(guī)模小的是“公仔戲”。
在文昌和瓊海交界的一些地區(qū),每到正月十五元宵黃昏時分,鄉(xiāng)鎮(zhèn)里的青年男女便結伴而行,到村外別人家的田園里“偷青”,悄悄采摘少許的蘿卜、蔥、青菜等一些新鮮的蔬菜,即使被菜園主人遇到了,絕不會挨罵,年青人們照“偷”不誤,有些菜地主人還會幫忙摘菜分給年青人。會唱歌的主人甚至會送上幾句祝福的歌謠:“小姐姐,摘顆蔥,保你聰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勞又快活;小弟弟,來拿菜,愿你明朝發(fā)大財。”摘采的青年帶回家做菜,意味著新的一年中好運常有,萬事順意。這其中凝結著人與人之間濃濃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