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古很古的時候,住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興斗牛的。后來記不清是哪朝哪代,有個叫愛牛的老者興起斗?;顒雍螅瑥拇?,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都要舉行斗牛節(jié)。
傳說,愛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從會走路的時候起,就跟著牛屁股轉(zhuǎn),對牛感情很深。后來,他以放牛為生。一晃眼,已經(jīng)年過四十。不知道養(yǎng)了多少頭牛,但沒有一條是他滿意的。他決心走村串寨買一條好牛。也不知他走過多少村,串過多少戶,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們只記得他回到家的那年,兩鬢已經(jīng)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壞他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從牛眼到牛鼻,從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優(yōu)劣。你若同他擺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擺不完。
他來到一個叫做溝洞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條寶牛,高興極了。
“嘎老,你這牛賣不賣?”他這樣問養(yǎng)牛的人。養(yǎng)牛的老者早聽說愛牛老者是個識馬認(rèn)牛的能手。“他既然想買,我這頭牛一定不差。”養(yǎng)牛老者心里這樣想。的確,養(yǎng)牛老者這頭牛的來歷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蹤了。養(yǎng)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后來順著牛的蹄印,找到溝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見溝洞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就在這兒定居下來。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孫···養(yǎng)牛老者一家三兄弟。如今也有一寨人了。自從他祖宗跟牛祖宗來到溝洞,他家喂豬豬長得肥,養(yǎng)鴨鴨不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是人發(fā)千口,糧發(fā)萬擔(dān)。由于這牛有這樣一段不平凡的來歷,養(yǎng)牛老者有意把牛價抬得高高的。誰知愛牛老者一聲不響就把牛買下了。愛牛老者剛把牛牽出門,有個好心人勸他道:“嘎老,你買拐了!”“你曉得個屁!”愛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勝似的,笑咪咪地對那個人說:“這是條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發(fā),是個無之寶嘞!”“何以見得?”那人不解地問。“你看,它額凸,角翅,腰直(俗稱三翅)。腿粗,蹄甲堅(jiān)硬;那蹄殼的花紋織成五個大字;天下我為王。”因?yàn)檫@是已經(jīng)到手的貨,愛牛老者毫無顧忌地夸者。那個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幾個大字,連忙點(diǎn)頭稱贊。愛牛老者見那人如癡如醉,又神秘地說:“還有哩!你看,它右耳內(nèi)還有一根卷須。這是根龍須,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紅長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從牛頭扯到牛尾巴上去。
愛牛老者高高興興地趕著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過著牛場,走過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愛牛老者雖然身骨報(bào)硬朗,走起路來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趕得上力大無比的保家牛?一轉(zhuǎn)眼,保家牛昂頭甩尾,掙脫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當(dāng)他氣喘吁吁趕到犀牛潭邊時,突然有一頭犀牛躍出水面。它噴著鼻,甩著尾,走上岸來與保家牛角斗。保家水睹牯牛見犀牛個兒雖然比自己長大,角卻沒有自己的長,而且又是獨(dú)角,就用蹄抓了兩下地皮,屙了一泡屎和尿,瞪著紅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過去。
保家牛與犀牛在岸上斗了好一會,就轉(zhuǎn)入水中去了。它們在水中繼續(xù)角斗,激起千層濁浪,掀起萬朵銀花,把個犀牛潭的水?dāng)嚋喠耍褌€紅彤彤的太陽斗暗了。它們幾沉幾浮,左抵右觸,斗了三天三夜。難分輸贏。
看的人越來越多,扶老攜幼,提米帶肉,熱鬧極了。
大家看得高興,愛牛老者卻心事重重。他正在考慮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來。他想呀想呀,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即用牽子套牛腳桿。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來兩根大粗索,聽他一聲號令,許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使?jié)撊胨?,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兩頭牛正斗得難分難解,都沒有注意后面來人。
犀牛雖然希奇,但愛牛老者并沒有要它。他叫大伙把它宰殺了。讓眾鄉(xiāng)親歡歡喜喜地飽餐了一頓。這一天,正是夏歷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為了紀(jì)念保家牛斗犀牛的勝利,每年夏歷九月九日,愛牛老者都領(lǐng)著鄉(xiāng)親們來到犀牛潭邊放牛打架,歡慶豐收。
這就是斗牛節(jié)的來歷。
侗族斗牛節(jié):
侗族斗牛多在春秋兩季的亥日舉行。每個侗寨都專養(yǎng)有斗牛。黎平、從江一帶還把每頭斗牛封為“王”,斗牛之前,男青年吹著蘆笙到外寨去請戰(zhàn)。在答應(yīng)參戰(zhàn)的“牛王”圈前,人們吹蘆笙,鳴鑼放炮,熱鬧非常,并以魚食祭祀通宵達(dá)旦。亥日斗牛場上,人山人海,“牛王”的營地里,旌旗環(huán)繞,戒備森嚴(yán)。午時,斗牛隊(duì)伍輪流入場示威,一名男性壯年,高舉著寫有牛王美稱的牌子在前開道,打鑼鼓吹蘆笙者跟隨,刀斧手舉起金爪斧鉞,寨老身穿古裝持傘走在中間,后面的人們手持旌旗大纛,擁著鑲有鐵角、罩紅緞、背插令旗雉尾,頸吊銅鈴的斗牛,在兩名頭戴白鶴尾、身穿翠色衣的壯實(shí)青年的護(hù)衛(wèi)下,威風(fēng)凜凜地走入斗牛場,青年人護(hù)著斗牛繞場三圈。這種儀式俗稱“踩塘”。各個斗牛“踩塘”完畢,斗牛開始。兩頭“牛王”象箭一般地朝對方?jīng)_去,“轟”的一聲碰在一起,各自施展角技。若久斗不分勝負(fù),便用繩子拴住牛腳解脫,最后平分秋色;若一方失敗了,勝者乘勝追擊,姑娘們跑去將“敗將”旌旗奪走,勝者再次入場示威。待約定的“牛王”一雙一對地較量過后,斗?;顒右簿徒Y(jié)束了。幾天以后,姑娘送回?cái)≌哽浩欤艿竭@個村寨的小伙子盛情接待,陪姑娘們唱大歌,臨時吹奏蘆笙歡送,贈禮贖旗。
天柱、錦屏一帶斗?;顒佣嘣谵r(nóng)歷九月間舉行,俗稱“安瓦”,斗牛尊稱“圣牛”。九月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聲中出圈,向斗牛場邊的村寨集中;各家各戶聞炮聲也牽著自己的斗牛尾隨于后主寨寨老帶領(lǐng)年輕人鳴鑼吹笙夾道歡迎,同時備足美酒、油茶任由客人飲用,并打開空牛圈迎接客人“圣牛”。斗牛期間,村寨的要道和斗牛場入口處,都扎拱門掛魚藤草,貼著“一碰如雷蓋天地,八足騰空賽獅龍”之類的對聯(lián)。正午時分,三聲鐵炮響,宣布“安瓦”開始。一陣鑼鼓傳來,兩頭斗牛先后在拱門出現(xiàn)。牛前面由一名青年丟“把條”開路,后面有繡著“鎮(zhèn)天雷”、“大雷公”等字樣的八面大旗跟隨,中間被一青年持旗橫掩牛頭上的“草凳”,牛背上置四方形蔑塔,塔上貼著花草龍獅剪紙,頂置大紅繡球,飄須帶,牛腰圍銅鈴,牛臀部飾成一對六尺虎尾。斗牛的一身打扮特別,派頭儼如將帥出征。兩牛接近,碰在一起,攪成一團(tuán)。人們鳴鑼吶喊助威,熱鬧非凡。所有斗牛均按如此程序進(jìn)行。申酉時分,一聲鑼鼓響,宣布當(dāng)天“安瓦”,活動暫停,明日再戰(zhàn)。晚上,老年、壯年、青年男女贊美太平世道,慶祝豐收年景的歌聲,徹夜不息。斗?;顒舆B續(xù)進(jìn)行到第四天下午才算結(jié)束。主寨放起鐵炮,歡送客人離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