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境變遷
自西晉太康四年(283)建縣以來平陽縣境歷經多次小變遷,一次大變遷。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閩、括間政局不穩(wěn),山民窮困無告,時有起義發(fā)生。為了加強統(tǒng)治,巡撫孫原貞奏設泰順縣,因析原歸仁鄉(xiāng)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區(qū)域歸泰順。三十四都因無戶口可稽,以其地分隸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縣由55都減為51都。
清初,鄭成功等義軍在東海沿海一帶堅持抗清斗爭。順治十八年(1661)曾下令“遷界”由尚書蘇納海負責,“撤邊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實行徹底的堅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殘暴政策。平陽副總兵張思達反對當時縣令高儀坤依瑞安例內遷五里的主張,堅持內遷十多里,造成“男號女哭,四境相聞”的慘狀,田園棄置過半,“所存圖里,十僅有四”??滴蹙拍辏?679),清嚴正聲明政局較前穩(wěn)定,下令“展界”,一直到三十年才恢復原來圖籍。只有原屬二十四都的南麂諸島,明時居民因倭寇之亂散入內地,以軍籍余額編補,名存實亡。南明時,鄭成功曾駐營其地,終清之世,未入版圖。中華民國時期,才開墾發(fā)展,建立鄉(xiāng)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鑒于老根據(jù)地革命斗爭形成的慣例,于1952年將瑞平行政村從瑞安鳳翔鄉(xiāng)劃歸騰蛟區(qū)的龍尾鄉(xiāng)。1953年,又將屬瑞安石龍鄉(xiāng)的根竹行政村劃歸騰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南麂鄉(xiāng)劃歸成立不久的洞頭縣管轄,1957年8月,又將其重劃歸平陽,恢復原貌。1955年秋,國務院決定,將平陽管轄的臺山列島劃歸福建省霞浦縣。宋橋鄉(xiāng)的杜山頭自然村毗鄰瑞安,歷史上一半屬瑞安,一半屬平陽,管理方面諸多不便。經兩縣有關代表磋商,并征求當?shù)厝罕娨庖?,經上級批準后,?958年上半年,將該村劃歸瑞安縣仙降區(qū)吳橋鄉(xiāng)管轄。平陽原是一個大縣,解放前面積5690.3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土地總面積相當于瑞安、文成二縣之和,而耕地面積則比瑞安、文成、泰順之和尚超出5萬多畝,人口則占溫州地區(qū)的三分之一。浙江省和國務院根據(jù)實際情況及經濟發(fā)展需要,接受全縣干部和群眾的要求,頒發(fā)了(81)國函字68號和浙政(1981)68號文件《關于平陽縣劃分為平陽、蒼南縣的通知》,決定于1981年6月18日開始,將本縣的礬山鎮(zhèn)和宜山、錢庫、金鄉(xiāng)、靈溪、橋墩、礬山、馬站7個區(qū)析出,另建蒼南縣,這是平陽建縣以來縣境的最大一次變遷。全縣面積由原來的2243平方公里減為1051平方公里,海岸線現(xiàn)在為22公里。
建縣歷史
晉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橫嶼船屯地置始陽縣,這是平陽單獨建縣的開始。不久,“取橫嶼及橫江之義”,改名橫陽,仍隸揚州臨???。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設永嘉郡,統(tǒng)永寧、安固、松陽、橫陽,從此橫陽改隸揚州永嘉郡??h治據(jù)說是郭璞所選,隆慶《平陽縣志》云:“自晉郭景純定縣治,以仙壇、昆山對峙于前,鳴山、石塘擁障于后,故宋令陳容有‘前分鳳翅,后疊蛾眉’之句。俗傳左右二山為斗牛,鳴山為伏虎,言其形勢也。”在當時閉塞的條件下,縣城不得不偏于東北一隅。隨著經濟政治的發(fā)展,勞動人民的艱辛開墾,及大自然條件的變化,宋朝以后,平陽已成為“兩浙咽喉,八閩唇齒”。至明、清兩朝,“邑之鹽亭大小嶼諸山,向為斥鹵者,茲皆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奧焉。至番舶貢琛,往往守風其間。遠望海上馬鞍、麂山,儼然外屏。是不獨兩浙咽喉,八閩唇齒,抑又為大洋之門戶矣”(乾隆《平陽縣志》)。隋唐之際,因戰(zhàn)亂頻仍,一度撤銷縣制,省入安固或永嘉,而自武后大足元年復置,一直延續(xù)至今,并發(fā)展為平陽、蒼南兩大縣,成為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建置從屬
據(jù)《史記?東越列傳》,騶搖因佐漢“功多,其民便附”,乃立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平陽屬東甌王國。至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懼閩越攻擊,“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間,”國滅。漢昭帝始元二帝(公元前85年),以其地為回浦縣地,隸會稽郡南部都尉(據(jù)《漢書?地理志》)。東漢光武帝時,將原來的閩中地更名章安(《后漢書》及《宋書》另引晉《太康記》:“本鄞縣南之回浦鄉(xiāng),章帝章和元年立”),屬會稽郡東部都尉。順帝永和三年(或作永建四年)分章安的東甌鄉(xiāng)設立永寧縣。三國吳大帝赤烏二年(239),又分永寧南面置羅陽縣,并在仙口一帶設橫嶼船屯,仍隸會稽郡東部都尉。至孫亮太平二年(257)以會稽東部東尉設臨???,羅陽改屬之。寶鼎三年(268),改羅陽為安陽縣,領屬不變。西晉統(tǒng)一后,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安陽為安固縣,隸屬州郡仍無變動。這就是平陽建縣前的歷史。
歷史沿革
平陽地處浙江南端,"界山瀕海",鰲江橫貫全境,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領土,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滅隸楚。秦統(tǒng)一中國,屬閩中郡。楚漢之際,閩君騶搖(越王勾踐后裔)率越人從諸候滅秦擊楚。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論高祖時佐漢功,封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始有文字可據(jù)。三國吳時,在今仙口一帶設橫嶼船屯。晉時始建縣,初名始陽,繼改橫陽。五代十國時,吳越王統(tǒng)轄全浙,橫陽既平,改名平陽,一直沿襲至今。1981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析礬山鎮(zhèn)及靈溪、礬山、馬站、宜山、錢庫、金鄉(xiāng)、橋墩七區(qū)置蒼南縣。這是有史以來縣境最大的一次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