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婚 -- 婚嫁舊俗。過去,鶴山一些鄉(xiāng)村有冥婚的例俗,為死去的兒女“完婚”。經媒人說合,東家死去的女孩要“嫁”給西家死去的男孩,父母便把死者的生辰八字寫在黃紙上,隨著嫁妝(紙衣紙柜等)送往男家。“結婚”那天,男家請來和尚把男女雙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寫上靈牌,放在廳中間的祭臺上。臺面擺著各樣祭品,用一條長長的黃紙條幅從祭臺直伸至神閣,表示大路一條。再由和尚雙手將雙方靈牌從黃紙上引至神閣,同時口中唸唸有詞。這叫“靈魂結合”。從此雙方父母便成為親戚,逢年過節(jié)互相往來。
嫁神主牌 -- 婚嫁陋俗。在舊社會,富裕人家可以為夭折的兒子娶妻?;钊思藿o死人,過門時以神主牌作新郎,按習俗舉行婚禮。新娘多為貧苦人家女兒,為生活所逼斷送了一生幸福。也有男女雙方訂了婚,未行婚禮男方已死亡,男家要女方履行婚約過門。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女方也要忍痛“嫁”到男家。當時,男人可以再婚、重婚或“出妻”(趕走妻子),女人卻無離婚、再婚的自由,嫁神主牌的新娘要“守節(jié)”一輩子,只能收養(yǎng)個孩子為死者傳宗接嗣。
嫁公雞與養(yǎng)螟蛉子 -- 婚嫁舊俗。在舊社會,鶴山僑鄉(xiāng)有不少男子從小離鄉(xiāng)別井到國外謀生,到當婚之年,卻未有條件回鄉(xiāng)結婚,只好由父母代為物色對象,先娶回家奉侍老人。在此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用公雞來代替新郎行婚禮。新婚之日,由一婦女捧著公雞代表新郎行“上頭”禮、接花轎、與新娘拜堂(有的鄉(xiāng)村也有用茶壺代替的)。洞房之夜,將公雞綁在新房內,到天亮才捧走。新娘是窮苦人家女兒,逼于生活,才會有此可悲處境?;楹?,丈夫有的三五年后回來,這是比較幸運的;有的十年八年都不回來,妻子就只好領養(yǎng)一個男孩作后嗣,這孩子就叫螟蛉子。螟蛉子長大后,若父親從海外回來,而家境還不寬裕,難以坐食家中,父親就只好帶兒子再度到海外謀生,若干年后上輩人的悲劇又再度上演。當時有句俗語“兩代都是螟蛉子,婆媳皆作公雞妻”,反映了這種悲慘的境況。
回門 -- 婚嫁習俗。成婚后第三天是新娘“回門”(即回娘家)的日子。新婚夫婦回到娘家,小舅子立即上前接過新郎手上的傘,名為“接傘”。新郎也隨即打賞“利是”和“舅仔鞋金”。接著,岳父母盛宴招待新女婿,家族中叔伯兄弟等親屬也請來歡敘。臨別之際,小舅子端來一盆清水給新郎洗臉,并把傘送回給新郎,名為“送傘”。鶴山各地過去新婚夫婦“三朝回門”的例俗大同小異,在鶴山客家人聚居地區(qū),一些鄉(xiāng)村以前的婚俗則是新婚后滿十二天才能回門,當天來回,不能在娘家過夜。
鬧房 -- 婚嫁舊俗。鶴山各地俗例在新婚之夜有“鬧房”活動。先讓一群小孩子爬上新床,由一個婦女把糖果、花生、蓮子、百合等撒在床上給孩子爭搶,又在新房內擺酒菜一臺,讓新郎的好友猜拳鬧酒,吃至深夜,歡笑而散,臨出新房時把一束筷子撒在新床上。前者寓意為子孫滿堂,生活甜蜜,后者則為“快生孩子”的頌意。
拜堂 -- 婚嫁舊俗。新娘被迎接回家的當日,即與新郎舉行“拜堂”之禮。大廳上點起龍鳳禮燭,新郎與新娘共同一拜天地、二拜祖先,然后夫妻互拜。之后,新娘在送親婆的攙扶輔導下,向翁姑及親戚長輩一一敬奉香茶、檳榔,接受賞賜利是。當晚,新娘還要舉行“過堂”禮。過堂禮在大廳舉行,廳中間擺一兩張八仙桌,新娘一手執(zhí)繡金檀香扇,一手執(zhí)紅羅帕,由送親婆攙扶著低頭拱手作揖,繞著八仙桌進退而過,這就叫“過堂”。禮畢,參加過堂禮的親戚朋友便進行“玩新娘”活動,或索題詩,或以猜謎、唱歌、問名等來刁難新娘和新郎,否則便罰新娘奉茶,興高采烈,十分熱鬧。
踢轎 -- 婚嫁習俗?;ㄞI到了男家的巷口,新娘不能自行下轎,必須等新郎前來“踢轎”。鶴山各鄉(xiāng)村的“踢轎”禮儀大同小異,一般是用紙扇在轎門上輕叩一下,接著由一名婦女打開轎門,把新娘背出,另一名婦女撐開紙傘遮護新娘。新娘被背到男家門口,男家在人丁興旺的親屬中選一男孩,給新娘遞上鎖匙,意思是要新娘從此照顧好男家的門戶。在古勞鎮(zhèn)的一些鄉(xiāng)村,以前則有“筷子打新娘”的習俗。當花轎抬到男家門前停下后,新郎和會友哥(伴郎)一擁而上,由新郎飛起左腳踢開轎門,妗姐伴娘把新娘背出來,行至新房門前,新郎用筷子在新娘頭上打一下,然后一起進房。據(jù)說只有經過這樣的儀式,新郎才能顯示出丈夫的威嚴,新娘會永遠順從丈夫,且含有“快生孩子”之意。這實際上是封建時代夫權的縮影。
出閣 -- 婚嫁習俗。待嫁姑娘經過幾天“匿閣”,到了迎親吉日,姑娘就要出閣。一清早家里用碌柚葉煲水給姑娘洗澡,然后梳妝打扮。當男家抬花轎來接新娘時,嫁娶雙方要經過一番“打斗”,才能把新娘接走,名為“打閣”。一般是迎親的花轎臨門,新娘的女伴把門關閉,先要男家給開門利是,然后開門。開門之后,還要諸多為難,最后男家的迎親婆出手搶新娘,雙方你爭我奪,結果當然是男方勝利了,新娘被背上花轎?;ㄞI內有座椅,轎旁有掩窗,轎前有繡花布簾遮著轎門,布簾上繡有“鴛鴦戲水”的圖案或“龍鳳呈祥”、“百年好合”等吉詞。隨著花轎有挑嫁妝的、擔燈籠的、挑禮酒禮餅的隊伍,浩浩蕩蕩。鶴山農村有關新娘出閣的規(guī)矩很多,各地舊俗大同小異,如轎門朝什么方向,要根據(jù)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測算,不能隨便。新娘坐上花轎,要唱哭嫁歌。當轎夫把花轎抬到男家的村口時,要停下來,由送親婆撐開紙傘遮著轎頂,另一位較年長的婦女則手捧谷斗,把“爆谷”撒向花轎,表示“落地開花,榮華富貴”的意思。這時候,送嫁的姐妹就要離開了。當轎夫起轎時,姐妹們突然上前把轎杠壓一下,這叫“墜轎”,以示依依不舍。
上頭 -- 婚嫁舊俗。迎親那一天,新郎沐浴、理發(fā)、戴上插著狀元花的氈帽,身掛紅綢帶,拜祭祖先,由一“好命”(配偶雙全、兒孫滿堂、有財有勢)的尊長做主持人,高唱頌詞:“長命富貴,子孫昌盛,百年好合,夫婦齊眉”,并把命字的木架高掛在大廳墻上,便算新郎從此成家立室。這就叫“上頭”。舉行“上頭”儀式以后,便可派出迎親隊伍,抬花轎去接新娘回歸。以前鶴山城鄉(xiāng)普遍有這種婚俗。
嵌床 -- 婚嫁習俗。迎親前一天,男家要布置好新房,其中一項重要儀式是“嵌床”。鶴山各地過去的習俗是:選好吉時(一般在黎明時分),請本村一位“好命”的長輩(三代同堂,有子有女,配偶雙全)為新人擺設新床。先拜祭祖先神祇,再按與新人八字相配的朝向擺好新床,然后把盛有油糍、剪刀、尺子、碗筷、桔子、熟雞的米籮放在床上(米蘿中所盛物品各鄉(xiāng)村略有不同),點上香燭,“嵌床”的儀式就算完成。
匿閣 -- 婚嫁習俗。當女方納聘并接到男家通知迎親日期以后,待嫁姑娘在出嫁前幾天便開始“匿閣”,即在女屋(未婚女子集體住宿的房子)內一角,用床板搭成可容數(shù)人坐臥的平臺,周圍掛上布帳,請來三五女伴,待嫁姑娘藏匿其中,日夕詠唱“哭嫁歌”。歌詞內容或罵媒人,或表達對父母女伴難分難舍的感情,如“今日洗頭,天早(明天)就出門樓呀,唉!”每唱一句,女伴就低聲相和:“噯!噯!”閣外擠滿聽唱的人,他們時而稱贊姑娘唱得好,時而勸姑娘不要哭,姑娘又唱出答謝的歌來,氣氛熱烈融洽。在女屋匿閣數(shù)天后,便轉回家中匿閣。在家中匿閣唱的哭嫁歌,內容主要是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囑咐弟妹要聽長輩的話。因為聽唱的都是親人,姑娘唱得特別動情。
下聘 -- 婚嫁習俗。當男女雙方經過“合年庚”、“相睇”之后,均感滿意,女家便通過媒人向男家提出要多少禮金、禮餅,經過討價還價,媒人來回撮合,雙方均能接受,男家便擇日把禮金、禮餅送到女家,這叫“下聘”,又稱“做禮”、“落文定”。女家收下禮金、禮餅,便是正式答應男家的婚約。有的鄉(xiāng)村在下聘與納聘時,還要互換“庚譜”(即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和三代的簡歷)。
合年庚、相睇 -- 婚嫁習俗。從前鶴山各地青年談婚論嫁,在舊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必須遵奉父母之命,聽從媒妁之言。待婚男女要先委托媒人物色對象,互遞生辰八字,請算命先生推算,認為彼此無相沖相克,和諧吉利,即可進一步約定日期、地點,讓男女雙方相睇。相睇時,各由母親、嬸母、同伴作陪,雙方相距數(shù)尺,由媒人介紹對方的特征、服飾,男女各自背向走幾步,表明自己四肢健全。臨別時雙方各大聲說一句“阿媽,我們走吧。”表明自己不是聾啞人。接著雙方家長互送利是(紅包)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