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有城,始建于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周環(huán)626丈,東有回龍宮,西有九龍?zhí)?,南有鳳凰墩,北有翔鳳門,予人以龍鳳呈祥之感。她多次受到了革命斗爭的洗禮。
農(nóng)軍圍城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以高迎祥為領袖的農(nóng)民起義軍于河南滎陽會議后分兵東進,其第五路軍由張獻忠率領,日進百里,取鳳陽,破桐城,過潛山,攻安慶。望江官府聞訊,坐立不安,急將城墻加高三尺,又在濠外構(gòu)筑牛馬墻,繞以鹿柴,藉以增強防御。
然而,城墻高筑,焉能無虞。崇禎九年,進至望江鄉(xiāng)村的張獻忠部,于臘月底圍困縣城,將城外鹿柴付之一炬,煙焰張?zhí)烊龝円?,?ldquo;登陴列垛者如坐火坑氣甌中”,城內(nèi)的官老爺更惶惶不可終日,哪有心思過年。可是,農(nóng)民軍善于聲東擊西,對縣城圍而不攻,燒而不破,只到吉水勒富濟貧,取得補給。至翌年正月初六,有兩營明軍來救望江官府,農(nóng)民軍卻已揚長而去,巡撫史可法和縣令楊云梯等只好哀嘆“左支右吾,徒受勞苦,毫無益于地方,愧憤欲死”。
災民鬧城
望江地瘠民貧,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又遭遇大旱,塘堰龜裂,禾苗枯死,災民嗷嗷待哺,時已新建的中共望江特區(qū)委即一面動員年輕農(nóng)民參加紅軍,一面發(fā)動群眾開展經(jīng)濟斗爭。立秋前幾天,連日有千兒八百的災民進城,高呼“我們快餓死了,救救命??!要求政府放糧賑濟,但政府不予理睬,群眾無奈,便將小北門富戶張某家屯積的糧食收繳一空。第四天,又有許多災民涌向縣城,但軍警已將城門緊閉城頭上架起了機槍。突然,城上的軍警開槍射擊,當即打死二人,打傷二人,內(nèi)有一人重傷,飲恨而亡。
當局見死不救,草菅人命,中共望江特區(qū)委乃因勢利導,決定舉行里應外合的武裝起義,計劃于奪取縣城之后,去江南加入方志敏麾下的紅十軍。不料軍機泄露,敵方采取了措施,城外武裝撤退,起義夭折。隨后,縣長洪鼎親自領隊緝捕共產(chǎn)黨人,李秀松、徐紅秀、檀九保,童報林等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災民和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
大軍攻城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后,為配合主力在鄂東大量殲敵,垂拳打擊蹲在廬山的蔣介石,由皖西人民自衛(wèi)軍司令員劉昌毅率領的三個大隊于1947年10月20日第一次解放了望江縣城。三個大隊分別隸屬劉鄧大軍第三縱隊教導團和皖西人民自衛(wèi)軍第一支隊。
中午時分,“解放軍來了”的消息從涼泉傳到了縣城,望江當局和富豪人等趕緊出逃,守城軍警則企圖藉城堅之利,負隅頑抗。大軍兵臨城下,即按劉昌毅司令員布下的口袋戰(zhàn)術(shù),由一大隊飛奪化龍橋(今新橋),二大隊攻北門,教導大隊攻西門,迫使城內(nèi)守敵成為甕中之鱉。戰(zhàn)斗打響了,不多久,北門西門相繼告破,一大隊卻因洼地泥水限制(今雷池商場一帶),未能及時趕到橋頭,給了棄城南逃之敵一個可乘之機。此間,敵在華陽江邊的軍艦打來數(shù)炮威懾,但顯及無力與無奈,到大軍于次日進抵華陽時,敵艦未等大軍的山炮發(fā)言。便拖著翻滾的濁浪,向香口急駛而去。
縣城解放了,大軍旋即查抄反動政府,破獄放出30多名含冤囚犯,內(nèi)有以宋平為隊長的望東游擊隊的被捕隊員。當大軍將沒收富豪之家的糧油等物分發(fā)給貧民時,人們宛如過節(jié)似的,紛紛高興而來,載笑而去,內(nèi)心充滿著對大軍的感激。大軍在縣城、華陽、吉水籌措到一批布匹、棉花、面粉等過冬物資,可惜所給的借據(jù)均未作為革命文物被保存下來。到第三天,部隊奉令主動撤離望江,分兩路進入太湖,而反動軍政當局返回后竟宣稱“望江縣城經(jīng)國軍反攻收復”。天下還真有如此離奇的怪事。
旋旗南指大江邊。1949年3月28日,劉鄧大軍在打過長江去的進軍中解放了望江全境。從此,歷經(jīng)370多年的城墻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時至今日,望江城區(qū)已超過以前數(shù)倍,是一片欣欣向榮、勃勃生輝的景象,也只有在今天,龍鳳呈祥才能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