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夏屬冀州,商初屬上黨國,后并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前508)行政區(qū)調(diào)整后,地屬平陽。
戰(zhàn)國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歸晉侯趙襄子領(lǐng)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襄垣。周安王姬嬌二十六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lián)系,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趙王遷十四年(前222),趙被秦滅,地歸秦轄。
秦置襄垣縣屬上黨郡。二世胡亥二年(前208)為戰(zhàn)國七雄之余魏王豹所據(jù)。
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襄垣為上黨亭。東漢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并州上黨郡。
東漢建武四年(28),屬匈奴族郝散領(lǐng)地。西晉永嘉二年(308),劉琨遷都尉張倚領(lǐng)上黨據(jù)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筑安民城。
東晉咸和三年(328),為后趙石勒轄地。升平二年(358),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太和五年(370)符堅滅燕,地屬后秦。太元十一年(386),地歸后燕。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lǐng)屯留、長子、壺關(guān)、寄氏、樂陽五縣。
北魏泰常五年(420),廢郡復縣,屬鄉(xiāng)郡。北魏建義元年(528),復治襄垣郡,領(lǐng)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并州。北齊廢郡為縣。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為潞州,開皇三年(583)罷州。十六年(596)于襄垣置韓州,隋大業(yè)初罷州為縣,屬上黨郡。
唐武德初,復置韓州于襄垣,因漳水浸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領(lǐng)襄垣、銅 、黎城、涉縣、武鄉(xiāng)等五縣。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以縣屬潞州。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地屬梁。龍德三年(923)屬五代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屬五代晉。五代漢天福十二年(947)屬五代漢。五代漢乾祐三年(950)屬五代周。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屬隆德軍,后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路潞州屬縣。
元至元八年(1271),廢屯留縣并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襄垣分置。
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屬潞安府。
清襲明制。
民國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6年(1917)廢道歸省。民國26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shè)政治區(qū)(稱行政專員公署)襄垣屬第三政治區(qū)(政治區(qū)設(shè)沁縣)轄縣。民國29年(1940),屬太行區(qū)第二辦事處轄縣。民國30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太行二專署轄縣。民國35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qū)轄縣。民國37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qū)轄縣。民國38年(1949)5月,屬左權(quán)專區(qū)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qū)轄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沿襲前制。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qū)轄縣。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并,改稱襄沁縣,后又與沁源合并,又稱沁縣。1959年9月,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qū)屬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