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于2007年由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而來。
寧洱地處云南思茅地區(qū)腹地,是連接內(nèi)地和邊地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陸路交通要道。
寧洱擁有集“山、水、林、洞、寺、碑”為一體的風景名勝旅游特色,并且各景色之間距離不超過20公里,向西有天壁山、龍?zhí)丁埗?、太乙洞、溫泉旅游線;向北有東洱河水庫、松山自然保護區(qū)、觀音山、小黑江旅游線。最近,建設(shè)以普洱茶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特色縣正在縣委政府領(lǐng)導下著手制定總體規(guī)劃。“普洱民族團結(jié)誓詞”碑在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被譽為“中國第一碑”和“民族團結(jié)第一碑”。民族團結(jié)紀念園已建成開園。普洱是“兩日游”、“三日游”的理想勝地。
寧洱有地方特色甜瓜、精品西瓜、蛋糕、普洱茶、五金飾品,餌塊和磨黑檳榔芋、民安紅薯等,其中尤以普洱茶天下著稱。古老神奇的茶史傳說,古樸而又形式多樣的民族茶飲習俗,真誠熱情的茶禮交往,優(yōu)美浪漫的茶歌茶舞,陶冶情操的茶詩茶,使您留戀忘返。
寧洱是馳譽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xiāng),是一個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是集“老、少、山、窮”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全縣轄7鄉(xiāng)2鎮(zhèn),85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總?cè)丝?8.6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5萬,占總?cè)丝诘?1.5%。居住著漢、哈尼、彝、傣、回、拉祜、白等19種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總?cè)丝诘?0%。
寧洱具有相對明顯的區(qū)位優(yōu)勢,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歸線,南臨東南亞周邊國家,昆曼國際大通道與彌寧公路、景寧公路在寧洱交匯,是滇南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交通要道。這里地沃物厚、資源豐富。轄區(qū)總面積3670平方公里,熱區(qū)土地面積240萬畝,占44%,宜林、宜農(nóng)、宜牧荒山灌叢175萬畝,耕地面積37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5畝。全縣林業(yè)用地面積284103.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7.42%,人均林業(yè)用地面積22.9畝;森林覆蓋率74.04%,活立木蓄積量2075.85萬立方米,人均活立木蓄積量111.6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53.7萬千瓦。這里孕育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底蘊,是世界茶源、普洱茶都、茶馬古道的源頭。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shè)府起,已有278年歷史。勤勞智慧的寧洱先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探索出了獨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藝,鑄就了普洱茶這一馳名中外的歷史品牌,使寧洱在歷史上就形成了茶事興旺、商賈云集、會館林立、文化昌盛的普洱茶生產(chǎn)、加工、貿(mào)易中心。這里地靈人杰、人文昌盛。建有百年老校—— 普洱中學,有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磨黑中學,點燃了思普區(qū)第一顆革命火種,是云南省革命老區(qū);培育了全國英模張培英和著名彝族電影演員楊麗坤;建有新中國民族團結(jié)第一碑—— 民族團結(jié)誓詞碑, 2006年6月10日,該碑被核定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17日,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