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zhàn)勇猛,席卷幽燕,直搗元上都。由于他曾攻克了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僅39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于柳河川軍中。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并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勛臣,擇墓于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后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于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后,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里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守城的元將伯顏不花的斤,是維吾爾族人,荊南王朵爾的斤之子。1356年授衢州路達魯花赤,因功升浙東都元帥,擢江東道廉防副使,分守衢州。伯顏還擅長詩歌,通曉音律,工于書畫,他的《古壑云松圖》至今仍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城中當時還有位漢名馬浩的高官,即衢州路總管薛超吾兒,出身貴族,也是維吾爾族人,曾兩度治衢,政績顯著。他與薩都刺、鮮于樞等交誼甚篤,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
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云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筑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zhàn)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后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后,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tǒng)治勢力遂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