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自貢市榮縣縣城西南,距城中心一里的金碧崖南端,山崖陡峭而險峻,在崖壁上,雕刻有一尊坐西北向東南的坐佛,雖然是金碧崖上最大的坐佛,但與城東的那尊大佛相比,他的身高又不能所及,因而,被人們稱之為二佛。端坐在金碧崖的二佛,腳下便是流淌不息的旭水河,雖然歷經(jīng)千年風雨滄桑,但慈祥的佛容依舊沒有改變,它與城東的大佛一樣,見證了榮縣跨越時空的變遷。由于佛像裝金飾彩,在清晨陽光的照射下,整個崖壁金碧輝煌,因而,這里的山崖也因此被稱之為“金碧崖”。
每天清晨,每日黃昏,位于縣城二佛路旁的金碧崖處,便會傳出朗朗的誦經(jīng)聲和綿綿不絕的木魚聲,這聲音,和著回聲在寺廟內(nèi)久久回蕩。這個時候,便是二佛寺的“師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上殿誦經(jīng)的時刻。
金碧崖與縣城只因一條旭水河相隔,沿陡峭的山崖一線,佛像林立,造像上千尊,唐宋時取名為“浮圖崖”,亦稱千佛崖。據(jù)史書記載,當時因這一帶佛像裝金飾彩,陽光照射,整個崖壁真可謂金碧輝煌。據(jù)《榮縣縣志》記載,金碧崖最大的一尊坐佛即二佛,它建造于唐代中期,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比城東的大佛建造時間還要早。
據(jù)《榮縣縣志》記載,金碧崖上二佛造像的龕呈平頂方形,高8.5米,寬7.3米,深5.7米,為彌勒坐佛。佛像通高[1] 5.8米,寬2.6米,坐西北向東南。造形和大佛相仿,不同的是二佛造在平頂龕內(nèi),前有廟宇遮護,身后有圓形頭光及蓮瓣形身光。頭光頂部刻有一上一下兩尊佛像,沿頭光及身光往下,直到金剛座。左右對稱淺雕十二尊結(jié)跏趺坐的小佛,比大佛更為豐腴。由于經(jīng)歷漫長的歲月,佛像胸部佛金大部脫落,也許由于地質(zhì)變遷的緣故,佛像的雙耳已經(jīng)斷裂。據(jù)《榮縣縣志》記載,在“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的左眼珠和腹部被人戳壞?,F(xiàn)在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佛像卻看不出一絲被損壞的痕跡,那是被修繕的緣故。
二佛左右的龕壁上,刻有28個小龕120尊造像。內(nèi)容有多寶釋迦,地藏觀音,彌勒上生經(jīng)變等,造像高者1.1米,矮者0.3米,龕內(nèi)有龕,大小相間,錯落有致,內(nèi)容豐富。
二佛所在廟宇,唐代、北宋時取名“開元寺”,南宋改名為“凈土院”,明代又取名“廣志寺”。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因沿崖有千佛,便取名為“千佛寺”,又因二佛坐落在廟內(nèi),后人亦稱其為二佛寺。1985年9月,二佛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寺廟內(nèi)僅存造像93龕。除二佛龕外,崖壁上有12龕造像,有咸豐年間的告示牌及光緒年間知縣唐枝中書寫的篆字碑和行書詩碑。寺廟早年建有殿堂、禪房、齋房。解放后一度成為村民住宅。今存大雄寶殿及兩邊殿房,均系磚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式,占地213平方米。政府撥款維修后,又為佛事活動地,并開放游覽。
寺內(nèi)的一位“師傅”告訴記者,如今,寺內(nèi)有“師傅”14人,每天早晚上殿誦經(jīng)外,還要接待到這里來燒香拜佛的居士們。出家在這里的師傅全是女性,年齡最大80多歲了,年齡小的只有30多歲,在這里時間最長的20多年。一位師傅告訴記者,丈夫去世后自己便到此出家,自己的兒女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有的參加了工作,他們是知書達理的人,并不反對,生活在這里,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
師傅們介紹,一年中,廟里最熱鬧的時候就是農(nóng)歷正月十九、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因為這三個日子是觀音菩薩過生的日子,來這里燒香的香客絡繹不絕,每次到這里吃齋飯的香客都有100來桌,從早上到下午沒有間斷過,寺里忙不過,還要請人來幫忙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