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泉山風景區(qū)位于四川東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帶,與陜南、鄂西、渝北相鄰,距萬源市城北15公里處。景區(qū)內(nèi)峰巒疊翠,蔥籠秀美,溪山明凈,洞天奇幽。集峽谷、奇峰、鷹群、飛瀑、魚泉、溶洞、神龍廟等八大景點為一體。這里盛行東敬龍廟、西看雄獅、南觀溶洞、北賞崖畫;春悅山花、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賞雪景的民俗風情。從兩河口到魚泉,由南向北,自西向東,素稱“十里畫廊”,享譽山外,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至,寄情山水,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魚泉是洲河的主要源頭之一,泉水自山中七處涌出,稱為七眼魚泉,泉水冬暖夏涼,飲之甘冽凈爽。魚泉洞中常有大量陽魚涌出,翻騰跳躍、銀光閃閃,有緣遇見者,嘆為觀止,不失為一大奇觀。泉水中還自然生長一種珍稀食品,人們稱之為“水耳”,凡食之者皆贊不絕口,是魚泉山的一道奇珍菜。
青龍洞又名老龍洞,位于景區(qū)中心,為魚泉山中最大的溶洞。洞門建有閣樓,閣上建有龍王廟。此洞深不可測,有探之者入內(nèi)約五里,過十四道“門”,未見其底而返。傳說此洞住有青龍,與洲河主要源頭白龍洞之白龍為兄弟。如遇天將下雨時,洞中會傳出鼓鑼、戰(zhàn)馬嘶鳴之聲,似兩軍拼殺,令人驚駭。每到春夏久雨,洞中會暴漲大水,洶涌澎湃,其勢極為壯觀。傳說此時白龍與青龍正交戰(zhàn)洞底,七日方休。龍王廟側(cè)的巖石酷似一尊“羅漢背山”,使人更覺神奇。
閣上“龍王廟”供者為龍王菩薩,凡仕官百姓求雨、求平安,無有不驗者,至今數(shù)百年,香火日盛。
仙女石座落在石人壩上。傳說曾有七位仙女下凡游玩,因戀此地美景,樂而忘返,玉帝得之,將其貶到人間,其中四位虔心懺悔,得以重返天庭。余下三位迷不知返,被化為石人,至今留在人間。其中一尊高數(shù)十米,形如仙子,婷婷玉立,另兩尊被歲月所摧,僅剩半身,十分凄楚。
白龍宮是發(fā)育最好的天然鐘乳石溶洞,深數(shù)十米,相傳為白龍在魚泉山的行宮。宮門前自然形成兩根石柱,宮中上下左右爭為奇形異狀者殆不可數(shù)?;驗闈L龍抱柱,或為神針定海,或為獸臥谷底,或為鷹蹲崖巔,或人或物,或鳥或獸,或筍或樹,千姿百態(tài),各顯奇觀,被專家稱為“天下鐘乳石博物館”。
二仙觀是在懸崖絕壁上,巖石自然形成的一座石觀。經(jīng)此觀可直通二仙洞,二仙洞通底直上數(shù)百米,扶棧道攀崖而進,可見洞中兩尊仙女塑像。相傳仙女系兩狐經(jīng)數(shù)千年修煉,得道成仙后隱居此洞,并行善濟貧,或送衣送鞋于無養(yǎng)雛嬰,或侍廚侍膳于孤男鰥夫,被人們廣為傳頌。
玄祖殿位于北山之上。北山高峻,其壁如屏,其色如斑,大小瀑布長年飛濺,朝輝暮月,映壁溢彩,猶如天然國畫,雄險奇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八大王剿四川時,曾在此戎兵屯馬;紅軍時代,徐向前元帥指揮萬源保衛(wèi)戰(zhàn),反國民黨六路圍剿,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玄祖殿,據(jù)考證,屬萬源建造最早名氣較大的殿宇之一。由于歷代戰(zhàn)亂年久失修,現(xiàn)僅存斷壁殘垣,斑剝神身,經(jīng)簡易修繕,仍有不少善男信女前來朝拜。
象鼻山崖額懸突,如象鼻下垂,伸入茂林中卷葉而食,憨態(tài)可鞠,象鼻和象嘴之間天然形成南北二洞,從北洞向外眺望,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盡收眼底。北洞又名千人洞,約數(shù)百平方米,相傳八大王剿四川時川陜一帶近千名百姓在此洞避亂,終于幸免于難,故名千人洞。
神獅峽位于魚泉山景區(qū)入口處,為河對岸的一座山頭,遠眺如猛獅下山,近看似雄獅狩獵。傳說,從前此地山大谷深,野豬成群,常常下山為害百姓,天神得知故降神獅下山,鎮(zhèn)守此地,從此以后,百姓安居樂業(yè)。
魚泉山,已成為川東北少有的觀光、探險、休閑、避暑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