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華麗的覺乃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延系拉薩宮庭服飾和發(fā)型式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服飾得到了簡化演變,形成了現(xiàn)在獨特的服飾風格。在服飾文體日益現(xiàn)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服飾至今還保留了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qū)藏族服飾的特點??梢哉f是全藏區(qū)保留完整的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發(fā)孝頭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發(fā)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制品,其上陰刻著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寶圖案,意為一年12個月平安和佛保佑。銀錢從發(fā)根觀到發(fā)梢依次串聯(lián),一般有20塊之多。亦有在辮子中部墜一直徑約8-10厘米的圓形銀環(huán),或綴碗口大小的葫蘆式銀制貫錢的,其上鑲嵌珠璣,稱“阿瓏銀錢”。佩戴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huán),制作極為精巧美觀,優(yōu)雅奇特。身著大襟兩邊開叉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的短夾。腰系錦繡寬腰帶,下身著紅色褲子,腳穿繡花鞋。頭戴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球冠狀“沙茹帽”,帽子前額稍上處平開10個半圓形花邊,每個花邊綴一顆珊瑚珠,帽子后腦處有長燕尾服飾,亦綴了3顆小珊瑚珠。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編串而成的“斑瑪帽子"的。婦女們多佩戴銀制手鐲和嵌有珠寶的金銀戒指,渾身上下披金掛銀,整個裝束顯得十分雍容華貴。身著艷麗服飾的”覺乃“,藏族姑娘,顯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嫵媚動人。近年來“覺乃”藏族服飾已愈來愈為中外旅客、服飾研究和制做者所關注;“覺乃”藏族服飾表演也在卓尼地區(qū)乃至甘南州內外蔚然興起,成為服飾表演舞臺上的一個耀眼的亮點,也成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
卓尼藏族婚嫁風俗
在卓尼縣洮河沿岸的半農半牧區(qū)及農區(qū)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雖有自由結合的習慣,但仍然施行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古制 。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為兒子娶來作妻時,便請一個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詢,女家若同意,便再請正式男媒拿著一銅壹酒,壺頸系一條“哈達”(有些地方系紅布帶,有吉祥之意)去說媒。酒多為青稞酒,以此為“透話”禮。媒人回男家復命時,女家給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兒箭”帶回去,表示愿意結親之意,自此成為姻親,完成了訂親或訂婚程序 。自訂婚后,男方家每年須向女家送禮兩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結婚后為止 。送的禮物第一年每次十二個饃,一瓶酒,俗名為送酒 。以后饃饃減去兩個,酒相同 。需要商議迎娶事宜時,媒人親自去送禮 。之后,由女方家長報說女兒的陪家品,實際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禮的要求,男方根據女家陪嫁的多少,相應地提出給女方的彩禮,新娘的衣物飾品則需男方一次或分幾次送足 。貴重的金銀飾物在訂親時承諾,成親后逐漸補置 。彩禮除現(xiàn)錢外,還有衣服、頭飾、耳飾、手鐲、戒指等物 。另須整豬一口,臘肉六、七塊,大磚茶數(shù)塊 。家庭富有者,還要牽一頭牛或一匹馬 。農區(qū)的彩禮多為糧食、布料與現(xiàn)金,嫁衣布料單薄,色彩鮮艷 。過去多用棉布、綢緞、條絨等,現(xiàn)在亦流行毛料之類 。彩禮一般由婦方家列出彩禮清單,經過媒人和男女雙方家主商議決定。彩禮一般在娶前“吃酒”時一并由媒人送到女家 在結婚的那天,媒人要牽一匹駿馬并領一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騎乘。所需馬的毛色,公、母都須經薩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對神位尊輩行過禮后即背著一雙新婦繡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紅返回,表示新人隨后就來,男家見了鞋,就派預備好的迎親婦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里盛著酒或牛奶,碗邊抹上三點酥油,或拿一火把。女家前來送親的多則39人,少則26人,以新娘的舅舅為主,其中也包括莊村鄰居與新娘的兄弟等,統(tǒng)稱“尚歐”,還有兩名伴娘,稱“巴饒”。新娘上馬前,由其母與女眷將其團團圍住,頭對頭的唱哭嫁歌,稱為“打巴歐”。 送親隊伍全部乘馬前往,在快到男家時,送親者還要賽馬一番。新娘到村頭下馬時,迎親的婦人將所端的酒或牛奶請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將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這時兩家所預先請好的幾個老婦人,便相互戲謔,諷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麗、俊俏。到最激烈時,各不相讓。在沒法“?;?rdquo;時,男方家就要各獻哈達一件,方可言和。新娘到門口時,喇嘛誦念“扎什才寶”(吉祥經)、“管把”(紅教徒)則施法驅邪,婆母端鹽、牛奶給新娘喝后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頭上右轉三圈左轉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后再在頭上打一下表示將來可管服新娘。接著新郎就領新娘專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畢后新郎到房頂朝著南面豎一些松樹枝,上撒以炒面、茶葉、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達火焚,叩拜四方,這樣大禮才算行畢。
婚禮中男方賓客云集,炕頭端坐"沙尼"(親房)中德高望眾的老者,負責婚禮總管。 擔負演唱婚禮歌的"官興"也守候在堂屋門口,帝邊桌上擺著抹有三點酥油和擔著柏香技的碗。當"尚歐"們擁著新娘來到大門外時,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媽)手捧酒碗,向"尚歐"們祝福道安。"尚歐"們則用中指蘸酒三下,彈向空中。這時"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語,送出"祀食",婆婆手執(zhí)鐵勺,里面放幾個燒紅了的鵝卵石,澆上食醋,隨著升騰的霧氣,圍繞送親的人群左右各轉三下,棄于水洞,意即送走晦氣,后才將新娘擁入大門行大禮。所有送親的"尚歐"則成為新婚宴席中至高無上的貴賓。 入席后每人面前各擺一只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征吉祥。 "官興"手執(zhí)酒碗,向賓客們致以熱情的?;樵~后,雙方即開始邊吃邊唱"善巴",4名女客邊唱邊舞"阿迦",直至婚禮結束。吃過"起腳面"(婚禮結束前娘家人吃的長面條),男方須贈每位"尚歐"一盤蒸饃,一塊豬肉肋條,肩搭一條哈達后,尚歐們才護擁新娘乘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風遺俗。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后,娘家父母重新將新娘送來,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燭,過上甜蜜生活。
香巴拉旅游藝術節(jié)
南素有“甘肅的后花園,中國的小西藏”之美譽,境內以草原為主的自然景觀、藏民俗風情、藏傳佛教文化、歷史遺址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在這里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詩情畫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是人們追求尋覓的人間凈土香巴拉。
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jié)是以甘南特色旅游資源和民俗活動為主的外向型旅游節(jié)慶活動。 藝術節(jié)期間將進行民族風情大展示、藏族歌舞大展演、旅游資源大亮相、名優(yōu)特產大展銷及安多藏區(qū)民族傳統(tǒng)體育表演等活動,節(jié)慶活動分“注目香巴拉”、“激情香巴拉|”、“回訪香巴拉”三部分。主要包括五個系列活動:一是大型文藝演出《歡騰的香巴拉》,包括聲勢浩大的盛裝馬隊、氣勢恢弘的千人鍋莊舞、古老神秘的羚羊面具舞、歡快流暢的吉祥手鼓舞、激動人心的名家演唱、絢麗多姿的少兒熱巴舞、詼諧幽默的牧場拉伊等文藝活動及帳篷城夜景展示;二是“香巴拉律動”安多藏區(qū)民族體育運動會,包括精彩激烈的長距離賽馬、短距離賽馬、賽牦牛、大象拔河、舉皮袋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比賽及“香巴拉之夜”互動焰火狂歡晚會;三是舉行合作市經貿洽談會;四是“香巴拉藏餐”消夏美食節(jié),主要內容為甘南地方特色時令小吃、民族特色飲品美食品嘗、藏區(qū)特色食品操作能手現(xiàn)場廚藝表演比賽;五是“香巴拉之旅”旅游熱線推介會,主要內容為旅游文化成就展、旅游資源展覽、甘南十大王牌景點,并重點推出以合作寺院。景區(qū)為主的合作市旅游活動項目,內容包括外賓寄宿寺院、傳統(tǒng)寺院飲食及寺僧生活體驗、合作噶丹曲林寺六月法會法舞表演欣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