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大紅柑
學名茶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其品質獨特,在明清就風行各地,并被列為“貢品”,年年進貢。據記載,新會大紅柑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長期選育,自成品系,分大種油身、細種油身、大蒂、高篤4個品種。其果實扁圓,油身而有光澤,皮色在成熟過程中由青轉紅,“冬至”前后呈大紅。柑肉爽脆多汁,甜酸適度,每百毫升含檸檬酸0.71-0.82克,含糖10.1-11.3克,可溶性固形物為11-12%,單果重約100-150克。新會大紅柑有很高藥用價值。其皮薄柔軟,色鮮味香,具有化痰、止咳、清滯、驅風、去濕之功能。其核有理氣止痛功效,常用作醫(yī)治疝痛。
新會禾蟲
新會地處珠江三角洲南部,屬咸淡水之交的沿海地區(qū),盛產一種形似小蜈蚣的小蟲。此蟲以禾根為食,俗稱“禾蟲”。禾蟲是新會獨特的佳肴,馳名省港澳。 禾蟲,學名疣吻沙蠶,是水生軟體動物,多棲身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層里,身長3—4厘米,通體粉紅色,有時又變成乳黃色或綠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禾蟲生長的季節(jié)性很強,新會禾蟲每年只有在農歷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時才出來。禾蟲出造時,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頗為壯觀。農民守侯在河涌的出口處,抓緊時機捕撈。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時一次可捕撈數百斤禾蟲,用農艇滿載而歸。自從農田施用農藥后,禾蟲逐漸減少。現在加強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新會的禾蟲有所增加,但還是不多,而且價錢昂貴?,F在有的地方用人工養(yǎng)殖禾蟲。 禾蟲制成佳肴,清香鮮美,嫩滑甘香,還有滋陰壯陽、健脾、暖身、祛濕等藥膳功效,風味獨特。烹制禾蟲的方法很多,只要加上姜、蔥、油、鹽,蒸、炒、煲、燉、焗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蟲或曬禾蟲干,還可以搗爛制成禾蟲醬。
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新會著名特產。它是由生姜、檸檬汁、陳皮和砂糖、甘草等制成的。其味甘脆可口,甜中帶酸,香辣適宜,食之無渣,饒有風味。暑天能涼喉生津,寒天能驅風散寒,并有健胃助消化功能。乘車船的旅客,食它有防止暈船暈車之效。亞佗霉姜既是可口食品,又有藥效之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不但行銷港澳及國內各大城市,而且遠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馳名中外。 亞佗霉姜的問世,已有百多年歷史。據說清光緒年間,會城田心巷有個名叫李作的佗背老漢,以自制自銷各種涼果為生。一次,因涼果滯銷,李作買回來的生姜成為積壓品,只好用瓦缸裝起來。他的孩子不慎將檸檬醋瀉入儲滿生姜的缸里。過了一段時間,他發(fā)覺姜已全部發(fā)霉(發(fā)酵),但又舍不得把它倒掉,于是他就拌上甘草末和糖漿,放在鍋里炊透,再行曬干,當涼果出售,名為“霉姜”。豈料這種“新產品”很受顧客歡迎,男女老少,爭相購買,一時“亞佗霉姜”之名,很快就傳遍全會城。后因產品暢銷,新會各醬園都紛紛仿制,其中以大有醬園所產的為最佳。從此,亞佗霉姜風行各地。解放后,新會大有涼果廠對亞佗霉姜(新會霉姜)在選料和制作技術上,不斷研究改進,并嚴格執(zhí)行食品衛(wèi)生制度,保證產品的規(guī)格質量,品質尤佳,加上包裝的美觀大方,成為人們自用或送禮的一種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