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是什么豆腐?托板豆腐也叫水豆腐,是用上等黃豆,經(jīng)脫皮、水泡后,磨成汁,用布濾出豆?jié){,倒入鍋中燒開,加鹵水精心點制而成。因放在一長方形木板上食用,故稱為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有什么特點?其特點是白嫩、細膩、香甜,營養(yǎng)豐富,便于人體消化吸收,是方便可口的快餐。托板豆腐在臨清城內(nèi),屬于早點的一種,被商攤切成一塊塊排在木制托板上。這時豆腐就是豆腐,用不著特別的佐料,其清香的味道已令人滿口生津。
托板豆腐是怎么來的?關于托板豆腐的來歷,在臨清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呢。相傳在明朝,曹州有一個秀才進京趕考。因為家里很窮,好不容易才湊了點兒碎銀子做盤纏,盡管一路上省吃儉用,來到臨清還是花光了,不得不在街頭過夜。第二天清早,一個五十來歲,名叫“豆腐李”的人擔著水豆腐走過來。他喊了一聲:“水豆腐來——”他走著走著,往前一看,啊?街頭上怎么躺著一個人?你說他是叫花子,不像;你說是進京趕考的,可為什么不住店呢?他低頭叫了兩聲,秀才不動,也沒吭聲。“豆腐李”趕緊放下挑子,蹲下身,推推秀才說:“先生,你怎么啦?”秀才慢慢睜開眼睛,有氣無力地說:“我,我……都兩天沒吃飯了。”“豆腐李”一聽,心里說噢,是餓的。他趕緊站起身來,扭頭就去拉豆腐。哎呀,怎么吃呢?手底下連個碗也沒有;到店鋪里去借吧,都還沒開門兒。他對著挑子出神。猛丁地,他看到擋豆腐的小木板兒,就連忙撤下來,把拉好的幾塊水豆腐放到上邊,又用刀子切碎,端到秀才面前說:“先生,趁熱吃了吧,填填肚子,暖暖身子。”秀才接過小木板兒,嘴張了幾張,想說話,沒說出來,眼淚卻“唰”的一下流了出來。他把水豆腐端到嘴邊大口大口吞起來,覺得滋味又鮮又嫩,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轉眼工夫就吃光了。他遞過小木板兒,抹抹下巴,把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都一五一十地說了。最后,他感激說:“老人家,我忘不了您的搭救之恩。”“豆腐李”擺手說:“咳,這是什么話?誰出門沒個三災八難的!”又告訴秀才,人們都喊他“豆腐李”,家就住在鰲頭磯前面。這時秀才肚子里不叫了,身上覺得暖和了,就拜別了“豆腐李”,又繼續(xù)趕路。
沒想到,這秀才考了個頭名狀元,后來當了八府巡按。這一年秋天,他坐著船往南方巡查,路過臨清州,非要在這里停船不可。州官聽說了,趕緊往頭閘口碼頭上去迎接,回衙路過會通街,有個買水豆腐的老頭兒沒來得及回避,被衙役抓來見官。州官剛想訓他幾句,只見巡按大人已掀開轎簾走了過來,這可把州官嚇壞了,趕緊大喝一聲:“呔!‘豆腐李’,好你個大膽刁民,竟敢擋住巡按大人的去路,這還了得?來人,給我綁了!”還未等衙役上前,巡按大人已經(jīng)來到老頭身邊,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說:“老人家,還記得我嗎?我可早就認出您來了。”“豆腐李”一楞:“???是先生?不,大人!”趕緊磕起頭來。巡按大人伸出兩手把他扶起來說:“老人家,今天我還要喝你的‘小板兒豆腐’哩!”“豆腐李”難為情地說:“這……你已經(jīng)變了,不不,沒有變,沒有變呀!”說著,兩人大笑起來。州官一看,簡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莫非……只好陪著笑臉說:“大人,那……好,‘豆腐李’,噢,李老哥,你就把豆腐送到州衙,拿上等細瓷花碗,多放些……”沒等他說完,巡按擺手笑著說:“不,就在這兒,還是用小板兒喝!”
從此以后,又白又嫩、溫熱可口的“小板兒豆腐”便在臨清流傳開來,并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愛喝的人越來越多。
運河什錦面
運河什錦面,通稱十香面,為臨清賓館特色名吃。據(jù)賓館飲食部廚師介紹,運河什錦面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面和本地民間小吃撈面綜合改進、演變創(chuàng)新而來。十香面,顧名思義,要先有面條,是普通的面條,一般是機械軋制而成。奢侈點的是自家搟的手搟面,和面的時候要加雞蛋,鹽,這樣搟出的面條才夠筋道。特別是用石磨面加工成的面條口味最佳。
十香面烹飪制作工藝流程講究,菜碼品種多,名為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jié)變換蔬菜。作十香面要求的刀工要好,絲、丁、沫,都是些精細活。主要炒菜有:炒茄絲、炒西胡絲、炒綠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雞蛋花;隨炒菜上的小菜有:鮮黃爪絲、醬爪末、胡蘿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調(diào)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鹽、芝麻醬、蒜泥;還有兩個鹵,即西紅柿雞鹵、肉鹵(牛肉鹵、豬肉鹵)。吃的人可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選擇,面條滑嫩,爽口。目前,運河什錦面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品牌注冊。
熏鴿
鴿子,又稱白鳳,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還有一定的輔助醫(yī)療作用,故俗稱“一鴿勝九雞”。熏鴿具有獨特的生產(chǎn)工藝,先用花椒等二十余種配料燉煮后,再用砂木進行熏蒸。加工好的熏鴿為金黃色,色澤鮮嫩、香氣誘人、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并作為康莊名吃于1996年參加由政府組織的青島廣交會,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
羊腔子
羊肉無論是清燉還是紅燒或烤制食用,味皆鮮美。用羊肉加工制成的糕、饃、點心,也格外鮮香溢口。羊腔子是把羊去掉頭、四肢和內(nèi)臟后,加入特制的香料進行燉煮,故得名“羊腔子”。出鍋時芳香四溢,入口滑爽,香而不膩,口感極佳。
小籠燒麥
臨清的“小籠燒麥”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精美面食。一籠燒麥30幾個,如蓮花瓣式排列,在外型上成石榴嘴形,既有別于北京“一條龍”的“大麥穗”燒麥,也和天津“荷葉皮”燒麥不同,餡有羊肉、牛肉、肉三鮮、蟹肉之分。現(xiàn)在大多以羊肉為餡,但不腥不膻,再蘸以雙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厭。
吳德奎肉餅
來到臨清,你會聽說,“吳德奎的肉餅好吃——不貴。”這位年輕人是吳德奎師傅的傳人,常年經(jīng)營肉餅生意。肉餅的做法是,用生水和面,斡成長面皮,卷上肉餡,再壓斡成餅,加油上平鍋翻烙。熟前掀開上層,夾上雞蛋,熟后色澤油亮,吃起來外焦里嫩,鮮美可口。
臨清燜餅
臨清燜餅,堪稱為巧吃。把烙好的雙層單餅,切成細絲,加油回鍋,添加小料和少許蔬菜爆炒,將餅絲倒在上面燜一燜。燜好后,再將炒好的雞蛋入鍋顛翻幾次即成。吃起來柔軟滑口,被稱為宴席上的上等面食。 燜餅講究火候技術,在臨清有一句歇后語:下口的燜餅利利亮亮,現(xiàn)在仍有傳人。
徐家豆沫
豆沫是什么?也叫甜沫,是用泡好的小米上水磨推磨而成,很多地方都會做。
臨清的徐家豆沫有什么特點? 徐家豆沫是以小米為原料,制作講究,實實在在,每15斤小米添加白胡椒4兩,花椒4兩,小茴香3兩,可謂貨真價實。所謂貨真價實,即貨好但價格也貴,雖然貴但喝的人很多。徐家祖孫六代都以做豆沫為生,大約有一百二、三十年的歷史了”。
尹閣下凡肉
什么是“下凡肉”?實際上是豬下水的巧做巧吃。
臨清有名的是哪家的?臨清運河南岸李廷早家做下凡肉已是四代祖?zhèn)魇炙嚕蚱滹L味獨特,物美價廉,人們相爭購買,后來大家名副其實地叫它是“下飯肉”。這“下飯肉”再配著壓杠鍋餅同吃,其味道越嚼越香,越品越濃。
水爆肚
水爆肚是什么食品?就是牛的重瓣胃,經(jīng)洗凈加工改刀,用開水滾燙兩分鐘就成。加上蔥花、姜末、芫荽和濟美醬園的豆腐乳醬等調(diào)料,味道別具一格,脆嫩可口。
濟美醬菜
濟美醬園創(chuàng)建于什么時候?濟美醬園是在乾隆五十七年臨清創(chuàng)辦的。開始規(guī)模很小,后來不斷發(fā)展,清代末年已擁有千口大缸,被稱為江北的四大醬園之一。
江北的四大醬園分別是哪里? 是臨清濟美醬園、北京的“六必居”、濟寧的“玉堂”、保定的“槐茂”醬園。
清真八大碗
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汆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是回族同胞結合當?shù)仫嬍沉晳T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飯菜,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2007年5月被省烹飪協(xié)會評為山東名小吃。原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主席黑伯理先生猶愛食之。
竇家包
竇家包又稱燈籠包,1866年由竇廷棟所創(chuàng)。竇家包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個勻餡大,松嫩爽口易消化。張自忠將軍在武訓學堂舉行宴席時指名吃竇家包,成為佳話。修建先鋒橋時,徐學敏煎包傳人曾煎制竇家包,吃得前蘇聯(lián)專家手舞足蹈,連聲叫好。
燒餅夾肉
燒餅夾肉為臨清特色清真小吃之一。在烤熟的燒餅內(nèi)加上熟牛或羊肉即可食之,或者再回爐稍烤一會兒,味道更好。其特點是皮酥肉香,口味濃香。
鍋貼
“鍋貼”是臨清清真宴中的風味名吃。鍋貼的制作堪稱一絕,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鮮香撲鼻,很是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