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zhèn)土特產采風
“前海的辣椒漕河的蒜,新驛的桑蠶連成片;顏店的花生籽粒圓,王因的西瓜大又甜……”這是在2000年兗州市春節(jié)電視晚會上表演群口快板《兗州贊》的一段唱詞。它形象地表明了兗州市各鄉(xiāng)鎮(zhèn)名優(yōu)土特產的特點和分布情況。
辣椒俗稱“秦椒”,在兗州種植栽培已有數百年歷史。兗州辣椒據清光緒十二年版《滋陽縣志》記載,具有個大皮厚、油分多、辣味濃重鮮美等特點。各鎮(zhèn)均有種植,但前海(今屬顏店鎮(zhèn))的辣椒種植以其規(guī)模大、產量高、質量好,名揚四方,引得客商紛紛前來購銷。每當辣椒成熟季節(jié),萬畝椒田掛紅燈,情景喜人,蔚為壯觀。300多萬斤的產量,足以堆成一座椒山。辣椒“辣”得有味,辣中溢香,兗州方言中將“解饞”說成“辣饞”,便與辣椒是最好的佐餐解饞佳肴有關。
漕河大蒜最早種植在甄家橋一帶,清末民初便家家種植,至今已達百年之久。相襲成風,漸蔓延全鎮(zhèn),小具規(guī)模。1978年后,大蒜種植飛躍發(fā)展,已成漕河鎮(zhèn)農業(yè)主導產業(yè)。漫步全境,片片蒜田,蔥綠一片,收獲季節(jié),成瓣成堆,組成蒜的世界,遠銷省內外。漕河大蒜分紫皮、白皮、雌交蒜三種,后一種為國家科研成果,由本地蒜與洋蔥雜交而成,植株健壯,根系發(fā)達,蒜頭碩大高產,并耐高溫,不霉變,易貯運,食之甜香美,為食客所稱道。漕河大蒜因此而聲名遠播。
兗州的桑蠶業(yè)起源甚久,據《尚書·禹貢》記載“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桑土既蠶……”,可見大禹之前兗州便已養(yǎng)蠶。兗州市1976年在王因遺址發(fā)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古墓群,從出土的石紡輪、骨針來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這方土地的人們就使用紡織技術并用骨針縫制服飾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魯秋胡戲妻”的故事便發(fā)生在兗州。魯秋胡之妻名羅敷女,亦稱”采桑女”,是有史以來中國第一位美女。她堅守貞潔,采桑養(yǎng)蠶,孝敬公婆。而其夫秋胡從軍多年,不識其妻,歸途中見采桑女羅敷貌美,以金誘之,以言戲之,羅敷嚴詞抗拒。后歸家方知是夫妻。羅敷見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悅路旁婦人”,忘白發(fā)老母,怒斥魯秋胡,憤而投河而死。兗州桑園村的采桑女墓,世代訴說著這位中國第一美女的哀怨故事。而兗州城東南隅的嫘祖廟(俗稱機神廟),表明了兗州織絲業(yè)的發(fā)達和人們對織神“嫘祖”的崇拜。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兗州作《答汶舊翁》詩日:“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杜甫亦有詩云:“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可見兗州桑蠶業(yè)之盛。至明清時,“滋陽絹綢優(yōu)于鄰近諸縣”,享有美譽。由此可知兗州的桑蠶織作業(yè)是世代相襲,一脈相承的。至于“新驛桑蠶”近二<
十多年來,發(fā)展更為迅猛,蠶繭產量逐年提高。其“濱陽蠶絲”,美名傳播。蠶業(yè)生產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途徑。當然,兗州作為傳統的養(yǎng)蠶之地,桑蠶在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養(yǎng)殖,只是新驛鎮(zhèn)規(guī)模較大罷了。
“顏店的花生”以其籽粒飽滿,多為“多仁”、“三仁”而招人喜愛,究其原因,是這一帶的人們有多年種植花生的經驗,加上臨近滋山,水土適宜等自然條件,故而花生果實豐滿,含油量高。“王因的西瓜大又甜”,久負盛名,清末民初便在這方土地上廣受好評。而王因西瓜又以沙河村為最。舊時,這兒的西瓜便以個兒大、沙瓤、含糖分高,食之香甜宜人而居瓜中王位。據老年人講,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沙河西瓜便成為兗州人及周圍各縣區(qū)的“搶手貨”。因該村靠近泗河沖積平原,土地含沙,種植的西瓜天生具有“沙瓤”特征。人們培育西瓜施肥時,多用坑土及豆餅或草木灰,更使這“綠色水果”味美汁甜、瓤喧爽口。“沙河西瓜可當飯吃”,是人們對王因——沙河西瓜最形象的比喻。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名硯,其硯材產于沂南縣青駝鎮(zhèn)徐公店硯石溝。相傳,唐朝時有位舉人徐晦進京趕考時路過此地,偶見路邊溝中有奇形片石,因愛其形色,試磨成硯,隨身使用。開科之時,因天寒地凍,眾舉人硯中之墨皆結為冰,不得書寫,惟徐晦硯墨如油,揮灑自如。徐晦一科進士及第,官至禮部尚書。后來,徐晦年高休官,因感硯臺之恩,遂舉家遷往得硯這地,后聚眾成村,稱為徐公店,所產石硯也遂稱作“徐公硯”。因為沂蒙地區(qū)偏僻,交通不便,而且徐公硯硯石往往深埋于地下,開采困難,所以徐公硯沒有興盛長久,幾乎被人遺忘。一般硯臺的制作過程是先采出一塊大石頭,隨人的意愿進行分割切片加工。而徐公硯石每塊都是天然獨立成型的,由于億萬年地下水的沖刷,使它的四周形成了優(yōu)美的橫豎紋理。所以徐公硯盡量保持它的自然的特點,它的邊痕是不能動的,只能在上面進行加工。因此,自然天成乃徐公硯的最大特點、最大優(yōu)勢,人們稱之為“天下自然第一硯”。
兗州市民營企業(yè)家姚樹信慧眼識珠,投入巨資對徐公硯石進行了新的開發(fā)利用,使徐公硯走出了山區(qū),煥發(fā)出了新機。近年來,徐公硯在眾多名硯中獨占鰲頭,多次獲獎。2000年8月在上海舉辦的第八屆全國文房四寶博覽會上,徐公硯被評為全國四大名硯,榮獲“國之寶”證書;2002年4月,榮獲全國名硯大展金獎,并參加了中日硯臺與書法作品交流展。
現如今,徐公硯不只是藝術家們的珍愛之物,它已逐漸走入人們的文化生活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所鐘愛、所收藏,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煥發(fā)出了耀眼的光芒。
席編
谷村席編已有近200年歷史。清嘉慶年間曲阜席廠村蔡姓女子嫁到兗州前官莊村董姓人家,蔡氏將席編工藝傳入。后不斷發(fā)展,至1937年進入興盛時期,秫篾席、葦席、帽制品運銷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1978年以后席編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該席編花樣繁多,有秫篾席和各種規(guī)格的涼席、枕席與葦席,另有副制品,頗受外地歡迎。
其實,昔年民間編席技藝各鄉(xiāng)村均有出在拔萃者。以漕河、顏店為例,每年秋末冬初農閑時節(jié),席編活動便如火如荼開展起一。邴村張姓、翟村臧姓人家席編技巧超群。當時農村廣植高粱,其桔桿皮便是上佳的席編材料,用篾刀削下桔皮,尺寸均勻,有時用開水煮燙,增加其韌性,編織各式涼席得心應手。在20世紀70年代前,朱紅涼席大行其道,圖案新穎,賞心悅體。今天,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必將煥發(fā)出新的時代風采。
大黃眼藥
兗州的眼藥,自明萬歷年間研制成藥至解放前夕,有著400余年的歷史。在醫(yī)藥科學尚不發(fā)達的那個年代,這種專治眼疾的藥品,以其效力大、治愈率高而聞名全國。
兗州眼藥最早研制者系明萬歷年間魯王府御醫(yī)徐郎中。此人治療眼疾有獨到醫(yī)術,魯王賜“壺天再世”匾額,因而名氣大振,求醫(yī)購藥者絡繹不絕。為解除病人痛苦,徐郎中積極配制藥物,以滿足病者需求。其后人依法炮制,遂成祖?zhèn)髅胤?,幾經發(fā)展,至解放前夕達到興盛時期,兗州專營眼藥的店鋪就有14家之多,主要為徐、王、宋三家。徐氏店號“滋生堂”,以雙槐為記,制銷“清涼散”,專治火眼;王姓開設“全育堂”,以葫蘆為記,制營“撥云散”,專攻云翳;宋家藥品“宏濟堂”,以金爐猴為記,藥名“清寧片”。以上三家雖各有驗方,然而眼藥之主要原料為冰片、爐甘石、麝香、鹵沙、珠子等,其炮制方法大同小異。
兗州眼藥中有“十五蒸大黃”,亦是徐、王、宋三家制作的內服攻眼疾的藥品,其制法為:將生大黃軋成粉末,用籠蒸后,捏成窩狀,摻黃酒共蒸十五遍,然后再摻入幾味中藥即成。眼疾患者點上眼藥再喝進“十五蒸大黃”,其效果就更為明顯。
兗州煤
兗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境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煤質優(yōu)良,地質儲量達33.5億噸,可采儲量20.31億噸。境內所產煤炭以優(yōu)質氣煤、肥煤為主,人們一般稱為“兗州煤”的,主要為氣煤,是山東石炭二迭紀煤田的主要煤種之一,屬低灰、低硫、低磷,發(fā)熱量高(7000大卡/公斤)的優(yōu)質煤,是優(yōu)良的動力用煤、煉焦配煤和水煤漿原料。
1957年3月,華東煤田地質勘探隊對魯西南地區(qū)進行重點勘探找煤工作。是年8月底,鉆控制性勘探孔14個,發(fā)現和證實了兗州煤田的存在。10月17日,《人民日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此作了專題新聞報道。
20世紀70年代,一座現代化煤田——兗州煤田,在兗州境內開發(fā)建設,被列為全國八大煤炭基地之一。礦區(qū)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優(yōu)越,京滬、日菏鐵路縱橫其間,礦區(qū)自營鐵路專用線與鐵路干線相連,公路四路八達,礦區(qū)是古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資源豐富,水電充足。
兗州礦區(qū)總體設計規(guī)劃面積357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3.5億噸。1966年9月1日,南屯礦井破土興建,設計能力為年產煤150萬噸,1973年12月26日建成投產,為當時山東省最大型煤礦。興隆莊煤礦,位于兗州境內興隆莊鎮(zhèn)魏家井村北,南北長10.6公里,面積54平方公里,設計能力為年產300萬噸,1981年12月1日建成投產,為山東省最大的現代化礦井。1990年全礦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達到100%。1988年被煤炭部命名為特級質量標準化礦井。該礦選煤廠是上海寶鋼配套項目,主要設備從美國引進,由中美兩國聯合設計,年入洗能力300萬噸。
1986年底,成立兗州礦務局。1996年3月由原兗州礦務局整體改制組建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是以煤炭生產為主,融建井、建筑、安裝、煤化工、機械制造、運輸、電力、服務、貿易為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yè)。目前擁有兗州、濟寧兩大煤田,現有8座生產礦井,總設計生產能力2775萬噸,職工近10萬人,是中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和出口基地。
1997—2001年連續(xù)5年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利潤、綜采單產名列全行業(yè)第一,2001年煤炭生產量3609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8.7億元,實現利潤4.3億元,總資產現已達到218億元。無形資產經權威機構評估達122億元,各項資產累計近600億元。1999年6月25—26日,在華東七省市國企改革座談會上,兗礦集團作為山東省惟一的國企代表,向江澤民總書記匯報工作,得到江總書記的高度肯定和贊揚。2001年集團被中國企業(yè)聯合會、中國企業(yè)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企業(yè)”。2001年6月,在國企改革創(chuàng)新成果展覽會上,朱钅容 基總理參觀兗礦展區(qū),稱贊兗礦是“中國最好的煤礦”。
雪茄煙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制造工作起源于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煙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yè)發(fā)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余家。其中尤以大中煙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煙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煙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后鮮煙葉摘下晾曬片刻即可燃吸,久曬呈棗泥色,燃后,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于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建國后,按照國務院迅速恢復各種歷史名牌產品的要求,1958年兗州建起國營雪茄煙廠,1979年,雪茄煙廠擴建,1985年達到年產3萬箱。
太陽紙
“太陽紙”是山東太陽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各類用紙的統稱。作為榮獲“中國造紙十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yè)”、“AAA特級信譽企業(yè)”、“山東省著名企業(yè)集團”等稱號的太陽紙業(yè),以其擁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生產線和年產35萬噸的規(guī)模,立足兗州,雄峙齊魯,譽滿九州,名揚世界。其主要產品有:高檔包裝紙板、高檔工業(yè)用原紙、高級文化辦公用紙三大系列120多個品種。其“名牌戰(zhàn)略”成果卓著,共創(chuàng)部優(yōu)產品、省優(yōu)產品4個,30種產品獲國際博覽會金獎。“金太陽”牌涂布白板紙系列和“威爾”牌高級靜電復印榮獲山東省名牌稱號。其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醫(yī)藥、化妝、家電、服裝、煙草等行業(yè)的產品包裝。新開發(fā)生產的耐久性檔案、辦公系列專用紙?zhí)钛a了國內空白,被國家檔案局指定為專用產品。
在名企業(yè)及名牌產品帶動下,一個面積20萬畝的“速生三倍體毛白楊基地工程”正在啟動,兗州大地,林海蔥蘢,將為“太陽紙”提供優(yōu)質的造紙原料??梢灶A見,“太陽紙”作為兗州名產,定會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