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您們到四川最大的石刻之鄉(xiāng)資陽地區(qū)安岳縣參觀游覽。
安岳古稱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置安岳縣,因縣城在鐵峰山上,取“安居于山岳之上”而得其名,縣名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安岳地處川中腹地,境內(nèi)多為淺丘陵,氣候適宜,物產(chǎn)豐富,古時候又曾經(jīng)是成都至重慶的一個中途站,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只是隨著近代交通的發(fā)展,特別是成渝公路修通之后,安岳的交通要沖地位改變,甚至顯得閉塞起來。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八十年代深入貫徹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安岳縣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已進入了歷史上發(fā)展最快、最好的時期。(此處可列舉一些最新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宣傳安岳)
安岳的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古代百刻,堪稱“我國古代雕刻又一偉大寶庫”。安岳百刻歷史悠久,據(jù)《安岳縣志》記載,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又以唐宋兩朝的數(shù)百年間最為鼎盛。石刻內(nèi)容豐富、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特別是它具有的上承敦煌、云崗、龍門石窟藝術,下啟大足石刻的重要特征,奠定了安岳石刻在我國石窟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據(jù)現(xiàn)在統(tǒng)計,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43處,總數(shù)達10萬余尊,遍及全縣鄉(xiāng)村。今天,我們借助現(xiàn)代交通工具,也只能重點地游覽臥佛院、千佛寨、園覺洞、毗盧洞和華嚴洞五處。
臥佛院
提起臥佛,使人自然想到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據(jù)說,釋迦牟尼原是南亞古國(在今印度)的一個王子。他整天同周圍漂亮的公主們玩耍、打鬧。有一天,他和眾多漂亮的公主們玩累后,一同躺在一張床上睡著了。當他先醒來目睹身邊公主們丑陋的睡相后,便看破紅塵,毅然出家,潛心修煉,終于涅架成佛。臥佛院的臥佛,便是再現(xiàn)了釋迦牟尼涅架時的情形。
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臥佛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座落在離安岳縣城北25公里的八廟鄉(xiāng)。這尊23米長的臥佛,橫臥于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他始鑿于唐開元年間,迄今一千多年,體形完整,象個碩大的“一”字,幾乎占據(jù)了整個巖腰,磅礴之勢撼人心魄,堪稱我國唐代全身石刻臥佛之精品。臥佛造型獨特,一反《大般涅架經(jīng)》敘說的情景。佛經(jīng)中說,釋迦牟尼涅架時是北首,右肋(側)臥,枕手,累(重疊)雙足。而安岳臥佛是依山取形,臥佛頭東、腳西、面南、左手著席而臥。整個造型的組合,大小、前后主次性、完整性融為一體。臥佛的頭部刻得極為精美,共戴綰圓圈小花螺髻,頭枕鑿花方形石枕,大耳垂掛綻花耳環(huán),雙眸微閉,俊美的臉龐慈祥而端莊,準確而自然地表現(xiàn)出釋迦牟尼滅度前的坦然神情。他腰前禪坐的弟子叫阿難,正面向臥佛的頭,背微躬,成切脈姿態(tài),表現(xiàn)出聞悉噩耗的悲痛之情。腳邊威立的高大剽悍力士怒目攥拳,一副悲憤得撕天裂地的樣子。臥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釋迦牟尼與諸弟子和天龍八部傳授遺囑的情景。左臂下是觀音普門行愿的33化身和32應身造像。還有維摩潔、藥師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整個造象所表現(xiàn)的喜、怒、哀、樂主次鮮明,完美對稱,體現(xiàn)了唐代雕塑文化的高度發(fā)達,使人嘆為觀止。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就曾一再贊嘆:“安岳臥佛十分完美和俊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卜維勤教授也感慨道:我觀過龍門,訪過云崗石窟,今又看到安岳臥佛,它以其超越時空的永恒的藝術威力震撼我的心靈。它以其高度的藝術完整性,令人體驗到距今上百代人之藝術所創(chuàng)造的驚人的美感,堪稱世界最高藝術形式的組成部分,是中國雕刻的精美的最典型的代表。
如果說臥佛是安岳石刻的皇冠,那么在臥佛溝旁百巖鑿的藏經(jīng)洞和石壁上的經(jīng)文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整個臥佛院有16個龕窟刻有經(jīng)文,造字面積達150多平方米,總共約40余萬字。經(jīng)文分楷行兩體,全是方格直行,字跡遒勁俊逸,工整質(zhì)樸。迄今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文有《妙法蓮華經(jīng)》、《大般涅架經(jīng)》、《檀三藏經(jīng)》等等。專家認為這些圖文并茂的佛經(jīng),對研究我國佛教史、書法史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料。
千佛寨
眼前就是千佛寨,這里有“雕刻藝術陳列館”之稱,座落在離縣城約2.5公里的大云山上。我們順寨墻石階而行,便可看出它是一個由東向西呈狹長形的天然巖寨。造像分布在寨子的南北兩巖,周長約1000米,有佛龕105處,造像3061尊,多數(shù)為佛的講法圖。據(jù)縣志記載,千佛寨石刻可上溯到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4年),下止于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前后約600年,經(jīng)歷了隋、唐、五代和宋四個朝代。走進寨子,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誘人的自然風光。茂密的樹林,精美的花園,環(huán)抱著香火旺盛的寺廟,還有那些精巧的亭子點綴在綠樹繁花之間,使人感到清雅舒暢。寨子的南崖,是一尊高有6.2米的釋迦牟尼佛。造像面部橢圓,重額廣眉,肌膚豐潤,衣紋疏而深,線條粗而暢,不脫北魏遺風;另一尊頭戴縷空花冠的觀音雕像,面部豐滿,胸服綴飾瓔珞,腹部微凸,腰肢微扭,面帶微笑,象一位款款而來的麗人,有一種高雅的氣質(zhì)和極富動感的曲線美,特別是那那一雙流瀉出情和愛的眼晴,充滿誘人的魅力,整幅雕像極富唐代韻味。巖壁上的力士也別具一格,個個雙拳緊握,腳步呈替換之狀,仿佛迎面奔跑而來,極富動感。
在寨子的北巖,石刻與南巖風格上完全不同。這里的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飄逸,瓔珞滿身,表現(xiàn)出五代和宋代雕刻特征。
95號龕是一幅我國最獨特、最完整的《藥師佛經(jīng)變相》。此龕高約4米,寬6米,正中禪坐的是釋迦牟尼,其背兩側伸出亭亭紫竹,飄逸浪漫,絕妙的是華蓋兩側刻有一對獨特的、姿態(tài)各異的兒童飛天。藥師佛兩側站立的八大菩薩,風姿綽約,各顯神采。該龕的一側反映的是藥師經(jīng)變中的“十二大愿”。另一側反映“九魂死”,巧妙地表現(xiàn)了斗毆、訴訟、爬桿、耍蛇、樂伎、雜耍等市井風情。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世俗圖,折射出上千年前的社會風貌和世態(tài)人情,使人觀后,在分享藝術美的同時,也引起人們思古的遐想。
圓覺洞
與千佛寨遙遙相對的這座圓覺洞,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時期造像,共1993尊,是距城較近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圓覺洞以造有十二圓覺而得名。佛家所謂“圓覺”,即“覺你、覺我、覺他、覺行園滿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覺醒成佛。請看石洞正面是2米多高的三世佛像,兩側各禪坐6尊近2米高的弟子,其坐姿有兩腿皆盤或單腿相對而盤。他們的衣飾精致華美,肌膚質(zhì)感很強,幾乎看不出石雕痕跡。頭部雖被破壞了,但工藝水平之高仍舊看得出來。請再看這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圣”石像。
“西方三圣”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薩、觀音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龕為一,而這里卻是分龕雕刻,這是安岳石刻的獨特之處。在這里,首先映人人的眼簾的是背倚斑斕佛光,足踏蓮蕊,手持凈瓶,仿佛正將瓶中的甘露遍灑人間的觀音。她那微垂的雙眸,表露出一副救世渡人神態(tài)。中間一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莊重,嘴帶笑而不露齒,居高而立,親切地俯視各位,作接引眾生的姿態(tài),身上袈裟如行云流水,質(zhì)感之強令人嘆服。右龕的大勢至菩薩頭戴密貼金花冠,冠內(nèi)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別致;胸前雜飾纓絡,肘懸腰際,腳踏蓮臺,淺笑的面龐,俊美而顯莊重;她兩手相交,右手持蓮花蕾,大有點化眾生超度苦海之勢?;ɡ僦赜邪俳?,歷千年而不墜,是雕刻家巧妙地將重力轉移到架裟上的緣故。大家知道,大足寶頂石刻的西方三圣也有一個托千斤石塔的造像,其原理同出一轍,可見古代藝術大師是何等的高明??弑谏戏娇逃酗w天。他們或托藕捧花,或布撒花雨,或翩翩旋舞,佛龕洋溢“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意境,使人流連忘返,無不慨嘆古代雕刻藝術家們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
位于圓覺洞北面的真相寺舊址,也以石雕精美而令人向往。那巖腰上引人注目的龜形百雕叫赫質(zhì),相傳是龍王爺?shù)牡诎俗?。他善于負重,象征著吉祥、長壽,人們常把它刻作石碑底坐。順石級而下,可看到宋代高道、大理學家陳摶的墓地和紀念館。墓前石碑中央刻有陳摶像,上額鐫刻有“華岳歸來”四字,兩側有 “先生不必仍長睡,天下于今永太平”的對聯(lián)。為了紀念這位道教高人,前人還修筑了“留仙亭”,只可借歲月滄桑,未能保存至今。然而今人在這里新修的26米長廊和別具一格的觀覽亭等,仍給圓覺洞增添了新的景色。
毗盧洞
毗盧洞離安岳縣城47公里,由觀音堂、千佛洞、幽居洞、毗盧道場、蓮花臺等組成,有造像465尊,尤以觀音堂的紫竹觀音和毗盧道場的石刻最為精湛,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人們從毗盧洞山腳,順石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毗盧道場窟的柳本“十煉圖”。柳本尊自稱佛教密宗第五代祖師,是開鑿大足寶頂石刻的趙智鳳的師傅。“十煉圖”系一部形象化的柳本尊刻苦修行的記錄,鐫鑿分上下兩排,錯落有致,毫無雜亂、堆砌之嫌。十煉的每一項目,煉者旁邊鑿刻的文字都有說明。十煉諸像的神情無一不雷同,或和顏悅色,或?qū)庫o淡泊,或意興奮發(fā),或微笑坦然,盡管修煉如歷劫難,而形色之間未見痛苦,顯示出修煉者的心誠意專。
幽居洞是柳本尊的三身像,左為凡身,中為菩薩身,右為神力,兩邊是侍女。楹聯(lián)右為:“曾經(jīng)百練色常青”,左為“唯有吾師筋骨在”。過了幽居洞,看完千佛洞,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毗盧洞的石刻精華紫竹觀音了。說起觀音,人們常議其是男還是女。據(jù)佛經(jīng)記載,觀音本是一個小國的太子,他成佛后成“西方三圣”之一。據(jù)說遇難眾生只要誦其名,“即觀其聲音”,他就會前往拯救,因此亦稱“觀世音”。何以觀音由男變女,其說法有二。一為觀音出家前雖為男,成佛即脫出凡胎,無所謂男女,且佛有多種化身,稱為“法相”,女身即為觀音的法相之一;二為觀音的女身法相更和藹可親,為眾生所喜愛,廣大女信徒覺得向觀音的女身法相傾吐心聲更為方便,于是,在南北朝時已開始有女性觀音造像。元代《觀世音菩薩傳略》干脆說觀音是女的,此后,觀音便成了女性?,F(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紫竹觀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謂北宋時期的杰作。她距今一千多年,仍是那么色彩艷麗,神態(tài)逼真。你看她側身蹺腳坐在蓮臺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凈瓶,頭戴裝飾華麗的寶冠,身披短袖紗衫,袒胸露肘,瓔珞象盤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環(huán)網(wǎng)墜胸腹,下身彩帶扎一條薄如蟬翼的繡花長裙,裙角褶紋飄逸自然而有風韻,猶如出水芙蓉。她右足蹺起,左足踏在蓮花蕊上,鳳眼下視,好像在觀賞水中漣漪,既有莊重之感,又不乏柔媚之態(tài)。倜儻而不輕佻,溫雅而又俏麗,活脫脫地襯出一位韻致絕倫的妙齡女郎,無怪人們稱之“東方的阿芙洛蒂德”。紫竹觀音,側身蹺腳的形象,突破了千手千眼端坐蓮臺或持瓶渡海的觀音造型定局,以富于動感的形態(tài)達到了美學與力學水乳交融的統(tǒng)一。1984年春,英籍著名作家韓素音女士前來安岳考察時,凝視著紫竹觀音連聲贊嘆:“我到過許多國家,見過許多百刻,像這樣精美絕倫的觀音造像還是第一次看見,真是太好了,太有意思了,確實值得專程一看。”
華嚴洞
華嚴洞距毗盧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是高7米,寬、深各 11米,寬敞明亮,內(nèi)有百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
華嚴洞正壁鑿有華嚴三圣坐像。中間禪坐的是釋迦牟尼(一說是毗盧舍那佛),左為騎青獅的文殊,其右腿彎曲,左腳輕踏蓮蕊,右為騎白象的普賢,其左腿彎曲,右腳置連蕊上,對稱感頗強。華嚴三圣像高約5.2米,背倚車輻狀彩色佛光,頭戴繁花縷空峨冠,冠內(nèi)禪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齒微露。洞的兩邊鑿刻有十位弟子,他們坐姿頗為別致,或兩腳分開盤坐,或雙腿曲向一方而盤坐,以此掩蔽坐臺。他們頭戴款式不同的繁密花冠,胸前雜飾瓔珞,腳踏蓮臺,海浪輕浮,飾帶如屈鐵盤絲,肌膚富有青春的彈性,手持法器,給人以法力無邊的感受。在弟子坐像上端,鐫刻有佛家的“極樂世界”圖案,長達20米,以“眾妙香國”、“剪云補衣”等10組浮雕構成,再綴成瓊樓玉閣、奇花異草、甘露珠河、縹緲云彩等,烘托出“極樂國中無晝夜、花開花合伴朝昏”的極樂景象。全窟構思巧妙,動靜相諧,虛實得體,堪稱我國宋代百刻藝術的豐碑。
我們再來到華嚴洞右側約20米的大般若洞看看。此洞開鑿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洞中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十二諸天神,上層為十弟子,造像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有意思的是在正中佛像后壁,卻有兩龕較小的道教始祖李耳和儒教圣人孔丘的浮雕塑像。洞頂刻有一個直徑為二點二米的“-//-”字,至今尚元人認識,當?shù)厝藗髡f“兩個人字顛倒顛,認倒便是活神仙。”根據(jù)象形、文字會意去推定。“-//-”字可說為“仁”字,但準確與否尚待考證。
各位游客,我們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初步領略了安岳縣境內(nèi)的部分石刻景點。這僅僅是一部分。安岳石刻作為我國石窟藝術鼎盛時期的作品,是歷史饋贈于今天并延續(xù)到明天的一份非常值得珍視的遺產(chǎn)。它以其古、多、精、美的藝術特點,吸引著中外游客。當您觀賞了這些精湛的藝術珍品,留給您的不僅是精美絕倫的藝術享受,也有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感受和對于創(chuàng)造未來的啟迪,當然也多少留下一些待解的問題,從而使這次安岳之游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