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做孩子的時候,在我的家鄉(xiāng)鄂西南山區(qū)的恩施城里,幾乎所有的小吃攤上都有油磉墩賣。那時候兩分錢買一個米粑粑,五分錢買一個油磉墩,一般的人家也吃得起。家里給我兩分錢過早,可嘴饞油磉墩怎么辦?忍饑挨餓地攢錢,寧愿兩天不吃米粑粑,也要挨到第三天吃油磉墩。那種心情,很有點“此物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的意思。而且,油磉墩不光是吊孩子的胃口,對大人也有誘惑力。許多拖板車的搬運工人、進城賣菜的農(nóng)民,常常是買兩個油磉墩,喝一杯早酒,日子也過得蠻滋味呢。
油磉墩是恩施土家族、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因其外形似古代建筑前系馬的石磉墩,故名。油磉墩做起來也不復雜,據(jù)《湖北小吃》記載:“用大米和黃豆磨成漿,舀入模具,中置鮮豬肉等制成的餡料,上蓋一層米豆?jié){液,炸制而成。油磉墩又稱油炸粑、燈盞窩。”在我記憶里,油磉墩多半是臘肉或豆腐干作餡,很少吃到鮮肉的。那個裝米豆?jié){的模具,用白鐵皮打成磉墩狀,帶短柄,很像過去買酒用的酒提子。孩子們圍在油鍋邊看炸磉墩,又性急又開心。先得等磉墩脫離模具浮出油面,再得等磉墩翻來翻去炸成金黃的顏色,然后用小火鉗夾起來瀝油,最后拿一張粗糙的草紙包好,捏在手上,邊走邊吃。趁著剛出鍋的磉墩咬一口,外皮香香酥酥的,內(nèi)里泡泡松松的,真?zhèn)€是鮮美可口。吃到最后,你恨不得連草紙上的油渣渣也要舔干凈。
?。玻埃埃蹦甓煳一囟魇┨接H,弟弟問我想吃什么,我說買幾個油磉墩吧。我和他穿街過巷,找了好幾家小吃攤,最后走到老城南門外城墻根下,才找到一位賣油磉墩的老人。俗話說,吃遍天下還是回家,我因此埋怨家鄉(xiāng)人不懂得珍惜、利用和開發(fā)土家人傳統(tǒng)美食。老人說:“也不怪做飲食生意的,明擺著賣油磉墩賺不了錢。”還有人說,吃這油炸的東西容易得病,所以油磉墩也就快要斷根了。我聽了這話實在是有些傷感。
我的遺憾或者失望是因為油磉墩牽動著我的童年雅趣和故鄉(xiāng)情結(jié)。雖然歲月飄逝、事物嬗變,但幽幽鄉(xiāng)愁總在心頭纏繞。其實從飲食科學的角度來說,油磉墩自有其特色。鄂西山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善長于糧豆混做、粗糧細做各種食品,油磉墩便是米、豆、菜、肉多種原料合一制成的美食。在飲食領(lǐng)域造詣頗深的專家謝定源談到油磉墩時說:“這種小吃不僅色、質(zhì)、味、形俱佳,而且營養(yǎng)搭配合理,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提倡平衡膳食的角度看,也是應(yīng)該提倡食用和推廣的。”我想,受土家人眷顧的油磉墩理應(yīng)得到新聞工作者和營養(yǎng)學家以及經(jīng)營者的足夠重視。油磉墩,它飽含著濃厚的鄉(xiāng)情和清醇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