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剛停穩(wěn),我便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順著歌聲尋去,果真沒讓我失望,小山頭樹林中的平地上,一群穿著彝族服飾的彝族姑娘正在邊唱邊跳,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樹的陪襯下,眼前的畫面是那么和諧那么吸引人。我急忙拿出包中的相機,貪婪地按下快門,拍下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野場是一個彝族聚居的村寨,位于我州興仁縣大山鄉(xiāng)境內(nèi),距離縣城約40公里,公路可直達。彝族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在這里世代傳承,保存得較為完整,1994年野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彝族吉巴達藝術(shù)之鄉(xiāng)”。“吉巴達”是彝語,漢語意為“腳跳舞”,是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的另一種稱呼。“阿妹戚托”是彝族極富特色的傳統(tǒng)舞蹈,據(jù)當(dāng)?shù)氐囊妥謇先私榻B,相傳最早的《阿妹戚托》是一位彝家姑娘跟仙人學(xué)來的,教會了大家,幾年后,姑娘要出嫁了,寨鄰姐妹們商量,用姑娘教她們跳的舞蹈歡送她,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們就在姑娘家的堂屋頭跳起來。從此,凡彝家村寨的姑娘出嫁時,都要跳此舞表示歡送。代代相傳,久而久之,成了彝族姑娘出嫁時的婚事舞蹈。所以也被漢譯為“姑娘出嫁的舞蹈”。每當(dāng)彝家姑娘出嫁,親朋、鄉(xiāng)里、姊妹至新娘家,祝福新娘出嫁,其表達方式就是跳“阿妹戚托”,用腳來表達感情。舞蹈由十二個動作組成,“閃托”,體現(xiàn)對姑娘出嫁時的歡送心情;“喊各”、“其蘭朵”,向姑娘贈送鐮刀、粑粑等物,表示對姑娘的深情厚誼;“西托菲托母”、“節(jié)把尖”、“其磨羅”、“機堵”、“默益朵”、“西然菲然母”、“額托”、“密機色”,意為姑娘到婆家后,要勤儉持家,不誤農(nóng)時耕種收割,喂好家禽,才能得到公婆喜歡。“其醒然”,祝夫妻恩愛,和睦相處,白頭到老,表示對姑娘的美好祝愿。
“阿妹戚托”在野場保存得較為完整,是一種極其古樸的世代承傳的舞蹈之一,野場的彝族同胞們自發(fā)組織業(yè)余的歌舞隊,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幼小孩童,都積極參與其中,一聲號召,即可集聚山間平地,開展活動,人們也傾寨出動觀看,場面歡樂熱鬧。“阿妹戚托”以青年唱跳為主,人數(shù)不限,但必須是雙數(shù),可眾女跳,也可男女合跳。基本步法是踏、踢、搓,踏是主要動作,分前、左、右踏,踢踏,左右連踏,另以雙人腳掌左右搓碰及轉(zhuǎn)體搓碰協(xié)調(diào)配合,跳舞時眾舞者伴以“嘿嘿”的吼聲,更顯示出舞蹈獨具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特點。因為舞蹈具有的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極具民族獨特文化韻味的特點,而且舞蹈節(jié)奏歡快,舞者步法整齊,但凡欣賞過這種舞蹈的人們,都會從心底發(fā)出贊嘆,所以“阿妹戚托”還被譽為“東方踢踏舞”。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當(dāng)?shù)卣陀嘘P(guān)部門還采取多種措施,教授“阿妹戚托”舞蹈,在野場小學(xué),還安排老師在體育課上教授該舞等。如今,不僅是姑娘出嫁時跳“阿妹戚托”,節(jié)日、農(nóng)閑、飯后、及有空之時,大家都會聚在一起,跳起“東方踢踏舞”,從舞者的節(jié)奏、舞姿、甚至于表情上,觀者都能體會到彝族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野場,除了能感受“阿妹戚托”的韻味外,還能感受到當(dāng)?shù)匾妥迕耖g民族文化的異彩紛呈,當(dāng)?shù)匾妥逡恢北3种爬系囊妥逭Z言和文字,還保留著許多民間故事、詩歌、寓言等,還保存著本民族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火把節(jié),十月初一牛王節(jié)等。此外還有古樸的民風(fēng),見到客人進寨,熱情好客的彝家婦女會請你到家喝米酒,彝家老人還會拉著你的手向你講述彝家的起源和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大山里彝家人的淳樸、善良、真誠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客人感動不已。
野場多姿多彩的彝族風(fēng)情、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曾吸引了不少中外客人紛至沓來,僅1990年以來,就先后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的旅游觀光者到此觀光旅游,獨特濃郁的民族風(fēng)情給大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近年來,隨著當(dāng)?shù)亟煌ǖ壬a(chǎn)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前來野場的游客越來越多,藏在深山中的這個“彝族風(fēng)情園”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和贊嘆。
車輛在蜿蜒崎嶇的道路上行駛,快要到達野場時,旁邊的山頭傳來一陣陣悅耳動聽的歌聲,我激動不已,在這個被譽為“吉巴達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野場,真能在大自然中欣賞到原生態(tài)的彝族舞蹈,真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嗎?這可是和在華麗的舞臺上觀賞到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