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澤雅風(fēng)景區(qū)七瀑澗起始,有一個深潭叫深籮漈,潭上一道瀑布飛流直下氣勢非凡,因潭而名叫“深籮漈”,瀑沖水涌,潭深莫測。
老早的時候,這潭在大旱天也憑空冒出大水來,山洪暴發(fā)時大水傾匯也不見潭水滿溢,人們都說這潭通東海的。
附近村落里有一位叫山娒的村民為試試水潭深淺,花了七天工夫捻了一籮苧線,錘上塊石頭,在潭水平靜如鏡的時候放下深潭一試深淺。一籮筐苧線放完了還不見底細(xì),從此這潭就叫“深籮潭”潭上瀑布也隨著叫深籮漈,這潭與東海相通也就傳開了,實不實誰也不見底細(xì),只是有時見到生長在東海的“藏魚”(海蜇)浮游在潭面,村民還捕撈來腌制配飯,有時到了夜間,還聽到嗚嗚怪叫,村民百姓以為潭中出現(xiàn)精怪了。其實不是,這叫聲是一頭東海犀牛發(fā)出來的叫鳴。
這犀牛是活寶,有一次一個采寶客經(jīng)過潭邊,看了潭灘巖石竹林柴葉的痕跡,知道了潭中有異寶犀牛,只是要起出這寶,很難,這采寶客觀測后回到下庵村山上的一個叫“五巖殿”的廟里,對另外幾位同行說起:“山下深潭有頭來自東海的犀牛,已有相當(dāng)?shù)佬校羰菭砍?,可日耕千畝,夜犁八百,喂它糯米可屙金,吃進(jìn)礱糠可屙銀,誰要牽得這犀牛誰就可富甲一方。不過難呵”。另幾位采寶客催他講下去,“要牽牛就需三百年的陳稻桿,犀牛聞著陳稻桿會分水鉆出來,還要三十歲的老童子持稻桿才有效”。
隔墻有耳,采寶客在講取寶經(jīng)過時,五巖殿中恰有一位三十歲還未娶親的老童子,他就是下閹的山娒,家境貧寒,打柴為生,這日在近山砍柴扭傷了腳正在殿廂中歇息,無意中聽到采寶客的談經(jīng),就連柴也不砍了。第二天開始跛著腳到凌云山奇云山各個寺院廟中尋找陳稻桿,終于在珠巖寺觀音閣的大珠巖下找到了一捆三百年的陳稻桿。
山娒獨自一人選擇一個大晴天的晚上到深籮潭邊誘犀牛了。放陳稻桿在潭邊灘上,果見潭中白水洶涌一頭尖角光眼的老犀牛鉆了出來,角上還盤著一條叫“死斗伏”的大蛇,昂著三角頭,吐著紅信子,向山娒咬來。山娒嚇得摜下陳稻草,撥腳逃回竹林。犀牛銜起陳稻桿潛回潭中。
后來采寶客又來這地方,聽了山娒的事,嘆了嘆氣連說可惜,原來是要陳稻桿誘出犀牛后,還要有一個八歲的童子持潭邊竹林中的老竹枝,抽打犀牛頭角上的蛇,這蛇就是牛繩,解下來吊在潭邊巖石下,用茶葉紅米喂三天,才可牽回家關(guān)進(jìn)牛欄。可第二次誘它又要變“誘餌”了。講后就走了。
后來,周圍村落的百姓還常常聽到犀牛的叫聲,連支坑恁遠(yuǎn)的村落也聽到,人們以犀牛叫聲長短判斷天氣年成。再后來,不常聽到犀牛叫聲,人說犀?;貣|海了,獨留深籮潭和深籮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