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奎山是梅河口市原海龍縣八景之一,名五奎星拱。因其山突兀而起,一脈5峰,故名。
關于五奎山有種種美麗的傳說,騷人墨客寫詩作賦,贊譽頗多。其一據(jù)說康熙皇帝東巡,率領部下圍獵于此,趕起一只梅花鹿,眾將士呼叫圍追,但終因山高林密,讓鹿逃逸??滴趸实垡慌?,欲斬五虎大將,將近臣勸阻,便以五將頭盔代罰,遂成五座山峰。從此人們便將此山稱為五奎頂山,代代相沿,口謬筆誤,便成了今日的五奎山了。
五奎山一脈相連,五峰俊聳,各逞奇態(tài),草木蓊郁,十分清峻,實為避暑郊游的佳處。龍泉寺就建在該山中部的山麓,三座恢宏大殿,層疊而建,直上藍天,遠遠望去,雄偉莊嚴,金碧輝煌,仿若天闕。
游龍泉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檐七脊四柱三門高大華美的五奎勝鏡牌樓。穿過牌樓是呈半圓狀寬闊平坦的停車場。場內攤點密布,賣香的、賣零食的、賣飲料的、應有盡有。四月十八廟會那天,更是人山人海,將廣場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二個石獅,威風凜凜,忠實地守衛(wèi)在山門石階路兩側。沿石階而上,便是氣勢不凡、先聲奪人的寺院山門。三個龍鳳爭珠鑲邊的拱門并開,左室為佛事品商店,右室為旅游紀念品商店,中門通寺內。山門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對稱聳立。步入山門,登上兩層臺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內,正中為雙目慈祥,一臉嘻笑,大腹便便,笑天下可笑之人,容世間難容之事的南無彌勒菩薩。正位背面站立神態(tài)威武的韋馱菩薩。其左右兩側是消災除惡,保佑蒼生的四大天王。四天王皆彩盔金甲,手執(zhí)神器,狀極雄偉,仿佛隨時準備降妖除魔。天王殿后,石墻壁立,中斷三處是石階路。從中間石階路上去,又是一面石墻,為梯形狀,兩側鋪有石階。登上石階是一小平臺,平臺前方石階路盡處是巍峨的觀音殿。觀音殿前院內,古松蒼蒼,十分清幽。觀音殿內,香煙繚繞,頂禮膜拜者頗多。殿內三位菩薩并排端坐,左面文殊菩薩手捧經卷在沉思,右邊普賢菩薩俯首審視著朝拜者,中間慈面觀音手握玉瓶,時刻準備著為大眾救苦救難。望著菩薩,肅然起敬,依靠感、信賴感頓生心底(求菩薩保佑,戰(zhàn)勝困難,無憂無慮地生活,這是每一個拜謁者的心愿。但是能否獲得幸福,人生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走的?。?。
轉過觀音殿,石階層層,直排立上,舉首望去,唯見翹檐飛脊的大雄寶殿屋頂,屋頂上邊是湛湛藍天。當氣喘吁吁地攀登完76級臺階后,兩檐兩脊,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赫然展現(xiàn)于眼前。進入殿內,金光耀眼,三座高高的蓮臺上,端坐著金面金身的三位巨佛。左為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手中擎著13級鎮(zhèn)妖寶塔,右為南無阿彌陀佛,手捧蓮花寶碗。大殿兩側是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18羅漢,殿正中便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祖身前站立著二位侍衛(wèi)羅漢。佛祖一手扶膝,一手上舉居高臨下,俯視人間,洞察世事。游人香客,莫不景仰,上香者有之,祈禱者有之,默祝者有之,皆一臉虔誠。站在大雄寶殿前,舉目四望,殿后是松蒼柏翠的峰頂,殿左鄰峰上是正在建設中的九層八角祥云塔。殿右峰為電視鐵塔高聳入云。整個寺院,青山環(huán)抱,兩塔護衛(wèi),更顯得龍泉寺雄偉莊嚴異常。正如殿門楹聯(lián)所寫:“龍行寶地毓秀鐘靈佛光普照,泉涌玉液松濤柳浪福田永播”。放眼南眺,人往車馳,一派歡騰;田疇阡陌,綠禾舞風;瓦舍村落,錯落有致。
極目處,迷蒙蒙嵐中,遠處羅通山若隱若現(xiàn)。轉首向西,市區(qū)高樓林立,欣欣向榮。望著如詩如畫的人間勝境,聯(lián)想到五奎山風景名勝區(qū)開發(fā)建設規(guī)劃的全面實施,令人興奮,令人激動。適逢盛世,人民安居樂業(yè),方得宗教政策落實,寶剎新姿大放光輝。我不由得隨口吟到:
嵯峨寶剎聳五奎,五奎勝境添新景。
世事滄桑毀復建,一腔感慨無限情。
改革風拂大地綠,開放霖浴山川明。
歸燕不識舊寺院,佛祖瞠目亦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