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壯族男女的婚嫁一般都憑“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大體上經(jīng)歷四個階段:
問親
男方或女方的媒人以糧果餅干等為“手信”到對方求親。因為這是好事一樁,一般都熱情招待媒人,席間了解一些情況,包括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勞動態(tài)度、生活作風等,壯族地區(qū)很少職業(yè)媒人,要去求親都是臨時請親戚朋友或熟人行媒。因此所反映的情況一般是可信的。如果雙方相隔很遠,被求一方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了解對方的情況。初感滿意后,則派人告知媒人。此一過程稱為“初定”。
訂親
男家要求女方把待嫁女的生辰八字寫來。男家對了“八字”后,如果沒有相克,并且在三五天之內(nèi)沒有砸鍋、摔破碗、折筷子、人生病、死牲畜等不吉利的兆頭發(fā)生即可完婚,由媒人將兩席酒肉(其中豬肉 6 斤、酒 4 斤、閹雞 2只,隨各地生活水平數(shù)量不等)送到女家,女家即宴請近親叔伯或鄰近親戚,告訴他們已把女兒的終身大事許定。正式訂親這一天,男方同時送給女方的,還有一套衣料或一套現(xiàn)成的衣服給待嫁女,并有定金 11 元(十數(shù)出頭為好兆頭)給女方父母,女家也以文房四寶白紙扇、毛巾、帽子各一件和布鞋一雙,送給未來的女婿。這一過程稱為大定或憑定。自此,雙方的家長可互稱親家,禮尚往來,紅白事均按親事禮儀辦理。上述“對八字”,如果不相合而是相克,那么婚事就要告吹。憑定之后,男女雙方是不允許往來的。盡管雙方都有見面的愿望,但傳統(tǒng)的禁忌,使他和她的愿望都不能實現(xiàn),只有到了洞房花燭夜才能相見,此一過程稱為不見面的“戀愛”。
成親(結(jié)婚)
壯族娶親一般是女到男家,婚禮多在秋冬和初春進行?;槎Y前,男 家行聘納彩禮:一般為白銀 45-60 元,豬肉 60-80 斤,雞五只,米酒兩埕約 50 斤,米兩缸,約 40 斤。彩禮中的銀元要在娶親前一個月左右送到女家,酒肉則在娶親前一天或當天早上送往。女家用彩禮中的銀元備辦衣柜、木箱、盆、桶等嫁妝;一般人家是“以女嫁女”即用男家的全部聘禮購置嫁妝;富足人家是“以女賠女”,即其嫁妝的價值超過聘禮的一倍;貧窮人家是“以女食女”,即只送個女給男家,沒有用聘金購置值錢的嫁妝。
姑娘臨嫁前,由男家備辦鏡子一面,梳子一把,簪一支,大小紅絲繩各兩條以及豬肉一塊、米九升(取長久之意),由預(yù)定的接親娘,或由指定的媒人送到女家。女家則邀請“好命”的,即父母健在,有子女而且身體健康,兄弟姐妹齊全的姑、嫂兩三人來會餐。而后,姑嫂合力給新娘梳妝,先是在新娘的前額、眉毛、頸背等部位擦上少許灶心灰,然后用細絲絞掉有關(guān)部位的汗毛,再把眉毛修整成彎月狀。未婚的姑娘是留劉海的,這一天必須把劉海往上爬后梳,把三七分的姑娘發(fā)型梳成發(fā),用紅絲繩扎起來,插上簪,變成少婦發(fā)型,這一過程一絲不茍的,汗毛是否拔凈,眉毛是否整齊,發(fā)型是否雅觀,要直到新娘滿意為止。這一過程叫“開眉”,它意味著姑娘從此進入人生的新階段。“開眉”,只由已婚的姑姑以及嫂嫂幫助進行,未婚的女子是不允許在場的。據(jù)說,他們一邊梳整,一邊向新娘進行一些婚前教育和新婚之夜的指導。
迎娶日,男家組成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前面有品字方形的彩門燈,接著是兩面長方型的犬牙紅旗(彩旗),隨后依次是新郎與接親娘、“八音”或“三音”樂隊、“全豬杠”(豬頭加豬尾,表示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及抬或擔米、酒、雞、糍粑的男男女女。所擔的禮物中有米粉、供香、元寶、鞭炮、蠟燭、糖果、禮柬等。另附帶的兩只空黃埕是空的,送給新娘的母親,以便日后她的外孫出世后送煤甜酒給女兒滋補身體。此外,男家要送一個紅包給新娘母親,線數(shù)沒規(guī)定,但要用出頭的數(shù)目,如 21 、 31 、 110 等作為“乳金”——用來備辦背帶以后送給外孫用。這一天,男方還要給女家一個紅綢布結(jié)成的彩球,讓女家掛在門楣之上,以表示男方是明媒正娶,女方是自愿出嫁。
新郎一般要前往女家迎親。迎親隊伍在女家吃了午餐后就準備返回,新娘離家前,大廳里坐著新娘的父母親和親戚長輩。新娘要用紙扇遮面,由送親娘指引哭著,出廳先拜祖宗、父母,后向親人拜別。新郎也隨新娘之后向親人一一拜別。所拜的每個親人都分別送給新娘新郎一個利是。
新娘出嫁日穿黑衣黑褲,以表示貞潔。離娘家出門時,由兄長背出村上轎。步行的要由姨娘“封典印”。“典”念 ten, 意即掃腳印。姨娘手持松樹枝或其他古樹枝,把大門前新娘走過留下的腳印一一掃除,意在一心一意嫁出去,不要走回頭路(2次婚),這是古代搶婚的遺風。
這一天,新郎和接親娘為前導,新娘及送親人緊跟,抬、擔嫁妝者和樂隊尾隨。如果兩對新郎新娘在出嫁路上相遇,新娘要互換裙帶、白紙扇或手絹,表示共同幸福,日后坦誠相見。
新娘離開娘家門,不管晴雨均撐傘,據(jù)說是為了在路上“遮丑”和“避邪”,到了夫家門樓,由親人接收傘后,即掏出紙扇遮臉。早已有準備的大明師手一把爆谷,朝著新娘迎面猛然撒過去,接著猛力噴一口清水,被新娘手中的紙扇擋住,發(fā)出一陣清脆的響聲,據(jù)說這是對新娘“揚門威”,祈望新娘日后維持好家聲。新娘進入廳堂前,新郎及其父母兄嫂回避,意在防止突然相見,新娘含羞呼喚,恐怕日后多口角。當接親娘引新娘進洞房時,到洞房門口要“過篩”。男家早已派人舉米篩于門楣之上,米篩上面放一把散開的筷子及一條新郎用過的褲子。當新娘跨入房門檻時,持篩人搖擺米篩上的筷子,發(fā)出“沙啦啦”的響聲,新娘聞聲舉目時,這一禮節(jié)已告結(jié)束。據(jù)說此舉是勸導新娘“莫學米篩千只眼”,日后勿要見異思遷,要一心安于這個家;還有一層意思是日后勿欺負丈夫。
洞房里的一張桌子上鋪一塊紅布,上面擺著一托盆米,米上面架一把剪刀,期望新娘日后勤裁剪、勤耕種,家庭豐衣足食。桌的兩旁,接親娘與新娘相對而坐。接親娘的雙腳踏在新娘的雙腳上,直到板凳被坐熱,腳下的地皮被踏暖為止(這一儀式約15分鐘),表示新娘在這個家已生根,期待開花,結(jié)果。這段時間是不允許男家人和其他客人進房的。這一禮節(jié)稱為“洞房踏腳坐時”。
這一禮節(jié)結(jié)束后,新娘開始更衣,把出嫁路上穿的黑色嫁衣裳脫下,換上艷服或自己喜歡的衣服,與新郎手拉手到廳堂“拜堂”。這時,新郎的父母及長輩,親戚中的長輩已在廳堂上坐好,在大明師的主持下,新婚夫婦齊跪,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長輩,并接受大明師給予的“龍鳳成雙”、“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等祝頌詞。
接著是新娘“汲新水”。新娘回夫家第一次汲水,這水就稱之為新水。汲新水壯話稱為;“壓飲磨”。汲新水由姑或嫂一人帶路,到了水中或河邊,新娘向水源頭的方向行一屈膝禮,同時丟幾枚硬幣入水,意在敬水、買水,從此以后她要長期飲用這里的水了。新娘汲水時,木桶向水源頭一次汲滿,以示美滿吉祥。如果汲水的地方離家很遠,道路亦坎坷,則不用水桶,而用水壺(如提壺)提回,打水時的規(guī)禮不能免。
把“新水”挑回后,新娘自己動手煮水泡茶、粥,茶葉和煮粥用的米是在娘家?guī)淼?。茶泡好后,新娘在接親娘或姑、嫂的 1 人帶領(lǐng)下,給新郎父母長輩及來賀喜的客人逐一敬茶。晚餐,家里人和留宿的親戚都要吃新娘的粥,表示新娘自此與家人同甘共苦,與眾親戚情誼永存,像流水一樣長。
當天晚上,新娘把從家里帶來的熟殼花生、糖果、餅干還有硬錢幣等吃的、用的撒在床上,讓小孩搶拿。這一禮儀宣布開始,早已等候在洞房門口的男女出孩童蜂擁而入,爭先恐后地爬上床去“搶”東西???ldquo;搶”完,新娘又把糖果花生從孩子們的頭頂撒下來,使孩子們更樂了。這時候搶奪床上食物的孩子越多就越熱鬧,新郎家里人則覺得越體面,新娘讓孩子們坐在床上吃東西,剩一些讓他們帶走。此后,新郎的姑或嫂給新郎新娘的嘴里各送一塊糖,問新郎新娘甜不甜?新郎新娘要異口同聲回答:甜過糖。至此,婚禮才宣告全部結(jié)束。建國以來,壯族的婚嫁習俗已有很大的改變。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通過書信或直接談情,增進了解,建立情誼,但成親仍要媒人撮合;古老的“開眉”已由現(xiàn)代發(fā)廊代替;出嫁服飾視經(jīng)濟條件去辦自己理想的衣物,“過篩”已成為歷史,有固執(zhí)行“過篩”禮者,新娘拒不入門有之;備車迎接代替了坐轎,“封典印”這一古代儀式已經(jīng)無人主持,只有少數(shù)的人仍象征性掃一下腳印,背新娘出門尚有保留,或改由兄長拉著出門。嫁妝已有一部分由現(xiàn)代商品如衣車、單車等代替盆、桶、柜等木制品,有的甚至有送電視機、電冰箱等高檔商品。拜堂和鬧洞房有的已被當代時髦的雙嘴吻糖、合力開果(沙田柚)等內(nèi)容代替,一切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jīng)濟生活的改善而改變。
回門
壯族有回門的習慣,這是古時“不落夫家”的遺風?;楹蟮诙旎虻谌欤禄榉驄D一同到女家探望新娘父母。去時,用茶籮擔去糍粑一托盤,公雞和母雞各 1 只,豬肉約 6 斤、米酒兩斤以及糖果餅干若干。女方自家人同女婿吃一餐,一般不請客。一般當天去當天返回,如果因故不能當天返回住晚時要一連住兩晚。返回時,女家派人挑回米和糍共一擔,帶去的母雞則給回男家。此雞稱為“引路雞”,表示常來、常往。女家送的糍為葉包糍,包的竹葉一般不剪尾,表示有頭有尾,男家把從女家挑回的糍分送給本房(一般回太公的)各戶,表示婚事已經(jīng)辦完,希望叔伯嬸姆日后多多關(guān)照新人。
寡婦可以再嫁,民國以來沒有“兄亡弟及”的做法,寡婦再嫁一般要守孝一年之后,最快要出了“七服”(49天)。出嫁時不得帶走原有嫁妝。寡婦可以返回娘家再嫁,也可以在原男家出走,出走時,必須在天亮前出門,且要從偏門出,不能走正門,過橋要丟一雙舊鞋或舊衣一套,表示不讓死鬼丈夫跟上。男的死了妻子也可以續(xù)娶。
寡婦如不再嫁,男家父母可選招合適的男人“上門”,“上門”的男人要改為寡婦原夫的姓,另取名字。有了孩子死了丈夫的女人,也有守寡在原家,撫育孩子,侍候家公家婆的。此種女人舊時稱為“守貞節(jié)”。
有女無子,女兒長大成人后,父母要求不嫁出,可以招婿入贅,入贅女婿所養(yǎng)子女要從女姓,并按照女家相同的輩分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