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縣志》載:烏逕水城位于烏逕圩東南約1公里處,城似橢園形,直徑約150米,面積約2.2 5萬平方米。城外有一條5米多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故稱水城。該城用青磚砌成,墻高5米,厚2.2 5米,只有一門,高2.3 4米,寬1.4 6米,厚1.3 7米,門外架一石橋,為唯一通道。從其結(jié)構(gòu)看,明顯是為防盜寇而筑。城門上鑲一塊石匾,上書“七星世鎮(zhèn)” ,落款為“明嘉靖巳酉知府周南立”。
烏逕水城歷史悠久。烏逕地處粵贛邊陲,古來商貿(mào)比較繁榮,但頻遭盜寇搶掠,故紳民極重防御盜寇。早在南漢時,七星樹下葉雨時事南漢,為千夫長,即駐兵于今水城地方,四周筑土埂,稱營前,為水城之雛形。葉雨時率部保境安民,軍功卓著,戰(zhàn)死于白石崗,敕封都統(tǒng)。
明宣德七年(1432年),會昌長河寇劫掠烏逕七星樹下葉族,損失慘重,宅舍毀盡。因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紳民呈請撫按批準于營前筑土城以防寇。土城初具規(guī)模,民賴以稍安。
明正德三年(1508年),龍南寇起,烏逕常遭劫掠。正德七年,安遠峒寇又流劫鄉(xiāng)村,烏逕紳民難于防御,乃呈請撫按分派官兵來土城駐守。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剿平贛南橫水、桶岡、浰頭等寇,烏逕地方平安無事,而駐守土城官兵侵漁百姓的事時有發(fā)生,遂呈請撤去守兵。嘉靖年間,土城內(nèi)建起書舍,且有花林庵一座。后來花林庵被作淫祠毀去,地盤為葉族購得。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峒寇又起,連年劫掠,烏逕擾攮不安。嘉靖二十八年,葉族計議,為加強防衛(wèi),把土城改為磚城,且加筑護城河。知府周南為之題額“七星世鎮(zhèn)”。七星即七星樹下(因有七顆松樹列如星斗而得名),為葉氏遷雄始祖葉浚開基地。該城遂稱為世鎮(zhèn)城。
世鎮(zhèn)城在防御盜寇,保一方平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明萬歷乙卯(1615年)舉人葉逢焜,任云和縣令,秩滿歸家養(yǎng)老,關心地方安定,倡修世鎮(zhèn)城,改稱為允臧城,并作《城池考》。 “允臧”為太平盛世之象。不料,太平盛世并不太平,清順治三年(16 4 6年)冬,流寇突然襲擊烏逕,葉逢焜年邁躲避不及,被寇劫持而去,次子葉增(郡廩生)往救,父子均被殺害。
烏逕水城經(jīng)歷了近千年的滄桑,而今城墻巳毀,僅城門保存完好。城內(nèi)為葉氏民居,古城風貌依稀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