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初一至初五是春節(jié),俗叫“五日歲”。家家掛紅燈,外貼剪紙紅花,中點紅燭,紅紅火火,寓迎春納福之意。孩子們穿新衣,騎馬、坐人力車“逛前后街”。
初一早,一家人凌晨起床,穿上節(jié)日新裝,有“好穿初一早”的俗語。以線面祭祖。祭畢煮線面,每人一碗。碗面上有炒花生仁、紫菜、肉片、香菇、冬筍、京尖(黃花菜)等佐料。在外未能回家過春節(jié)的已婚直系親屬,每人也有一碗,俗叫“出頭面”,寓意福壽綿長,全家團圓。不能多用面湯,因俗有“面湯多了出門必遇雨”之說。交友互相拜年,賓主互祝新年如意。主人以線面、紅柑、瓜子、糖果招待客人。親戚長輩給下輩孩子“壓歲錢”。臨行時,主人贈紅柑一雙,表示吉利。市上停止交易,白天游春人流如潮,晚上紅燈輝映,放鞭炮、觀焰火,一派新正景象。初一早忌掃地,怕掃掉財氣,后來權(quán)宜從大門向內(nèi)掃,垃圾等初三開店門時倒掉。紅柑爛了,只說紅柑發(fā)財了。
初二日,習俗認為是忌日。相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倭寇陷莆,殺人放火,涵江群眾死難者甚多。至次年正月初二倭寇退后,避難鄉(xiāng)下的人才回來吊唁問傷,故以初二為不吉利之日,忌相往來。后來形成新春串門習俗:初一到其家,初二方可再去。
初三日,有的商店開始營業(yè),俗叫“初三開店門”。初一沒有向親友拜年的,于這天補拜晚年。新嫁女同夫婿回娘家拜年。
初四日,“做大歲”。相傳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竄犯莆涵,除夕時群眾不能在家“做歲”。倭寇逃跑后,人們才回家,于初四晚補行“做歲”,俗叫“做大歲”。當晚和除夕一樣“圍爐”,但沒有“壓歲錢”和“守歲”。
初五早晨也算“初一早”,早餐也吃線面。
新中國成立后,“五日歲”傳統(tǒng)習俗相沿,還開展有益文娛活動,使節(jié)日活動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涵江區(qū)內(nèi)元宵活動時間自正月初七至二十日,鄉(xiāng)村有至二月初的。鬧元宵在社宮舉行,點燈結(jié)彩,擺“宴桌”敬神祈福。傳統(tǒng)節(jié)目有涂假山、擺齋菜、踩高蹺、弄龍、舞獅、游燈、“妝閣”、十音、八樂、車鼓、演戲等。當“福首”(俗叫“做頭”)的人家,也要張燈結(jié)彩,擺香桌。有的演戲。各境元宵時,都有年年如是的節(jié)目,饒有鄉(xiāng)土風味。
塘北村“環(huán)燈”時,燈如龍,人如海,古樸風雅。
霞徐街的“福首”,展覽古代名人字畫及古玩(俗叫“古董”),古色古香。此項展覽于50年代初逐漸簡化。
頂鋪、下洋、孝義、忠孝、倉然五境同日元宵,車鼓聲震涵江大地,稱“五境齊動”。
延寧宮疊“果(蔗)盒”。把甘蔗切成約1公分厚“甘蔗圈”(俗叫“蔗頭枯”),以此疊成高約5米的塔形“果盒”。巧奪天工。至今仍聞名海內(nèi)外。
三角埕擺“齋菜”。“齋菜”以面盆裝飾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民間傳統(tǒng)故事和神話故事,栩栩如生。
元宵之夜,家家燈燭明亮。“行道”(行儺的轉(zhuǎn)音)時,儀仗隊浩浩蕩蕩,放“四門銃”,鳴鑼開道,大燈、彩旗、車鼓、樂隊列隊而行,法師、神像、涼傘在后,沿途鞭炮聲不絕,繞村一周。當“福首”捧著“福爐”隨儀仗而過時,家家焚香禮拜,燒“火煙柴”,化貢銀,放鞭炮,祈求天官賜福,一家平安,俗叫“接行道”。晚上,“放花”、“沖花”,蹈火,演戲,鬧至深夜。
“放花”,就是焰火表演。用鐵粉拌黑火藥搗入七寸長的小竹筒中,叫“竹筒花”,一筒一筒地放,俗叫“放花”。“放花”時,“僮身”赤裸上身往焰火中沖,俗叫“沖花”。
最為奇特的是“扎花”(“潑鐵花”)。40年代以前,延寧、港頭和新港等村,常在曠野大榕樹下,爐火熔鐵,將紅彤彤鐵水潑到樹梢上,濺落下來就在樹葉叢間散成鋼花,金碧輝煌,蔚成“火樹銀花”奇觀。
“蹈火”。在長埕上,間隔堆柴一堆堆,燒柴成炭時,“僮身”在鈴鼓咒中赤腳蹈著熾紅的炭而過,俗叫“蹈火”。
鄉(xiāng)村元宵,淳樸、大方、熱鬧。正月二十六日,洋尾村元宵,最盛時有13個鄰村,近200匹“馬隊”參加。由少男少女扮飾傳統(tǒng)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騎馬游鄉(xiāng),別具一格,俗叫“走廿六”。
【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時,民間有到郊外春游的習俗,叫“踏青”。不少人家?guī)Я擞么竺追刍蛎娣壅舫傻?ldquo;清明龜”和飯、菜、香燭、銀紙上山掃墓,表示對先人悼念?;貋頃r,帶回一小束青枝綠葉,冀望子孫發(fā)達。清明節(jié)多逢下雨,人家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掃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說。新中國成立后,掃墓習俗仍存。共青團、少先隊均在此節(jié)日期間,組織青少年祭掃烈士陵園,緬懷先烈,激勵后進。
【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一至初五為端午節(jié),俗叫“五日節(jié)”,有“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日”的習俗。糕是用米漿蒸成的點心,俗叫“碗糕”。粽,有甜的,也有咸的。螺是小海產(chǎn),俗叫“麥螺”,尾尖,剪尾煮熟吮食 。初四日懸蒲掛艾以祛疫。“初五‘爬’一日”,即龍舟競渡,俗叫“爬龍船”。初五中午,家家用“五味草”(五種益身的青草藥)燒湯沐浴,換新衣。孩子耳朵、肚臍里涂抹雄黃粉,胸前掛前裝有“午時蛋”(和“五味草”同煮的蛋)五色線網(wǎng)袋和布扎小虎。大人飲些雄黃酒,屋角噴雄黃水,大掃除,燒蒼術(shù)、桔皮燜煙,驅(qū)除蚊蟲。午后到保尾四溝嘴看“爬龍船”,熱鬧非凡。新中國成立后,端午節(jié)習俗仍存。
【過大暑】大暑節(jié)吃荔枝、米糟和羊肉。米糟是用米飯發(fā)酵透熟的,加紅糖煮食。俗叫“過大暑”。
【七夕】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神話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婦女向織女星乞巧,叫乞巧節(jié)。少女少婦于“七夕”用黃豆和紅糖炒成“炒豆”和果酒,擺在庭中,向織女星禮拜“乞巧”以五色線穿針七七四十九次,誰先穿過的是得巧。
【七月半】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俗叫“七月半”。民間以金果 、豬頭等禮品祭祀祖先。這時,焚化楮帛、紙錢甚多,熱氣熏人,俗叫“公媽熱”。出嫁女子,如遇父母新亡,應(yīng)于十三日送祭禮到娘家,俗叫“送紙”。第一次“送紙”叫“送頭年紙”,有“十三十四,擔來擔去”的俗諺。中元節(jié)又是“普度鬼魂”之節(jié)。新中國成立后,“普度”舊俗已廢。“七月半“祭祖習俗仍存。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也稱團圓節(jié)。已嫁女兒以豬肉、白果、米粉、板栗等送給娘家,俗叫“送秋”。在外親人多回家和家人團聚,同吃炒米粉、香芋、白果、栗子,俗叫“做秋”。中秋夜游白塘玩月,是涵江人得天獨厚的賞心樂事。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jié),俗叫“九重陽”。農(nóng)家用晚米磨漿拌入紅糖,加適量明礬、食用紅蒸成九層重疊、可以逐層揭開的米果 ,俗叫“九重果 ”。并以此果 過節(jié)、祭墓。
【冬至】俗叫“冬節(jié)”。冬至前一日晚上俗叫“冬至暝”,廳堂桌上點紅燭,以紅柑作“果盒”,上插“三春”(福祿壽紙花)一支,用紅紙封新箸一副,生姜、板糖各一塊,放鞭炮后,全家人圍在“大笠弧”四周,用糯米粉和水調(diào)和推壓成條塊,把它搓成桂元核那樣大的“丸仔”,俗中“搓丸”,也叫“關(guān)門搓丸”。“丸子”為白色,當年有新婚夫婦,則是紅色。有的捏元寶、聚寶盆和小狗形狀,俗謂“運氣好,狗仔銜元寶”;有的捏飼喜鵲的“丸仔”,俗叫“客鳥丸”。“冬至暝”最長,有“愛吃丸仔湯,盼啊天未光”的俗諺。冬至早以“紅糖丸仔湯”祭祖后,一家人分吃。把“丸子”粘貼在門框上,以供“門神戶尉”,祈保平安。又把“客鳥丸”放于屋瓦上,喜鵲爭食之聲嗶然,俗叫“報喜”。冬至節(jié)也有掃墓習俗。新中國成立后,民間搓丸之俗仍存。
【除夕】農(nóng)歷十二月開始準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板結(jié)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nèi)外衛(wèi)生,打掃后還要巡視其有無干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后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舍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lián)”,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lián)志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lián)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lián)時,讓原來白聯(lián)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lián)”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干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煙裊裊,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咸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漢人怕孩子在節(jié)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后,長輩給下輩“壓歲錢”。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wù)勑π?,通宵不眠,俗?ldquo;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后一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于“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新中國成立后,大掃除、貼春聯(lián)、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