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城區(qū)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北緯24°29´14"~24°42´41",東經117°29´3"--117°43´1",九 龍江下游漳州平原地帶。
區(qū)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系博平嶺東翼余脈,屬侏羅系南園組火山巖組成的山 地丘陵。最高峰天寶山的三尖峰,海拔高度928.8米,與五鳳(峰)山(775米)、金沙大嶺 (574.6米)連綿形成天然屏障。東南地勢平坦。九龍江西溪與北溪夾峙區(qū)境而過,形成沖 積平原。區(qū)境南北長25.l公里,東西寬23.4公里。土地總面積264.59平方公里。其中山 地50.33平方公里,占 19.02%;丘陵 125.76平方公里,占 47.53%;平地 84.59平方公里,占31.97%;低洼地3.91平方公里,占1.48%。
區(qū)內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夏多偏南風,秋冬多偏北風。由于地形影響,市區(qū) 全年盛行東南偏東風,多年平均年風速1.7米/秒。大風日數(shù)6.8天。年平均氣溫21.1℃。全年日照2060小時。無霜期為330天~319天。全年雨量1450毫米~1612毫米左右。平均相對濕度 79%。適宜發(fā)展熱帶、亞熱帶作物。
區(qū)境河道縱橫,池塘密布,水源豐富。主要水系有流經區(qū)境的九龍江西溪和北溪。西溪 區(qū)間溪長22.7公里,北溪區(qū)間溪長19.1公里。有流經五鳳、過塘入寶新渠道的畸下溪。有市區(qū)環(huán)城河、詩浦人造河、塘頭河、鰲浦大湖、墨溪大湖等。還有大小池塘、井、渠遍布郊區(qū)。水資源年平均可達121.3億立方米,為工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土壤資源主要是水稻土、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沖積土4大土類、13個亞類,土壤肥 力屬中等水平。
由于氣候適宜,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F(xiàn)存有南亞熱帶雨林、亞熱帶針葉林、落葉闊 葉林、亞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叢、竹林和沼澤水生植物等7個基本類型。苔蘚植物51科81種,藻類植物14科20屬23種。裸子植物5科5屬12種,被子植物104科311屬454種。野生動物有獸類7目19科31種;飛禽類有11目31科67種。水生動物中魚類15科44屬47種;兩棲類有13種;爬行類9科28種。
礦藏有建筑用花崗巖、磚瓦粘土、高嶺土、河沙、泥煤、耐火粘土等。還有豐富的飲用天然礦泉水。特別是地下熱水分布城鄉(xiāng),資源儲存量達 15063×1515千卡,相當于 21518.39萬噸標準煤?!?
自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始有龍溪縣城關。龍溪縣唐開元二十年(732年)以前隸屬泉州(治在福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屬福建經略使泉州(治在今泉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龍溪縣由泉州割屬漳州。此后,隸屬不變。唐貞元二年(786年)州 治遷入,龍溪縣城關遂得名漳州。沿至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置漳州市。以后,境域逐漸擴大。至1960年8月15日,龍溪縣和海澄縣合并為龍??h,龍溪縣撤銷。1985年9月21日,漳州市升級為地級市,原漳州市轄地改置為薌城區(qū),因九龍江西溪境內段別稱薌江而得名。
薌城自唐貞元二年(786年)始為歷朝漳州附郭,州、府的所在地。民國初為路、道駐地。民國7年(1918年),為閩南護法區(qū)首府所在地。民國15年為漳州政治監(jiān)察署駐地。民國21年4月,為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所在地。民國22年,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龍汀省治。民國23年,為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區(qū)駐地。薌城一直是龍溪縣縣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龍溪地區(qū)專員公署、漳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閩南“金三角”廈漳泉對外經濟開放區(qū)中心城市之一。
薌城區(qū)地處福建省南部九龍江西溪、北溪夾峙的漳州平原。距廈門50公里,離省會福 州320公里。1995年薌城區(qū)四至為:東南與龍海市相聯(lián),西和南靖縣接壤,東北同長泰縣隔九龍江北溪相望,北及華安縣毗鄰。區(qū)境極東是浦南鎮(zhèn)龍興村,極西為天寶鎮(zhèn)的嶺關,極南是芝山鎮(zhèn)詩墩村,極北為浦林金沙嶺。東西長23.4公里,南北寬25.1公里,總面積264.5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面積31.44平方公里,人口43.6萬人。轄四個鎮(zhèn)、六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委會。即天寶鎮(zhèn)、浦南鎮(zhèn)、石亭鎮(zhèn)、芝山鎮(zhèn);新橋街道辦事處、西橋街道辦事處、南坑街道辦事處、巷口街道辦事處、通北街道辦事處、東鋪頭街道辦事處和金峰開發(fā)區(qū)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