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簡稱片茶,產(chǎn)于皖西大別山地區(qū),其中以安徽省六安、金寨 和霍山三縣所產(chǎn)的最佳。這種著名的綠茶片茶品種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云山,現(xiàn)在也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chǎn)的品質(zhì)最佳,故又名“齊云瓜片”。六安瓜片早在唐代就已聞名,李白有“揚子江中水,齊山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有茶中“精品”之譽。明代以前已為貢茶。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其外形像瓜子,呈片狀,故得名六安瓜片。六安瓜片以金寨縣齊云山鮮花嶺蝙蝠洞所產(chǎn)的茶質(zhì)最佳,稱為“齊山名片”。六安瓜片是綠茶類的名茶。
六安瓜片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亦有“齊山云霧瓜片”之稱。
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成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片茶指全由葉片制成的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
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六安瓜片的工藝性:采摘季節(jié)較其他高級茶遲半月以上,高山區(qū)則更遲一些,多在清明后、谷雨前進行。以采“開面”上端一芽三葉為宜,可略帶少一芽三、四葉。第二道工序為摘片,將采來的鮮葉與茶梗分開,先摘下第三葉,再摘下第二葉,然后摘第一葉,最后將芽連同上部嫩梗與下部的粗枝或第四葉拆開,同時作了精細分級。第三道工序的技術(shù)關(guān)鍵在于把葉片炒開。最后烘焙工序是在炒至萎凋狀態(tài),葉片柔軟后,及時出鍋進行烘干。每次烘葉量僅2--3兩,烘至色澤翠綠均勻,白毫顯露,茶香充分發(fā)揮時趁熱裝入容器密封貯存。
六安瓜片的品質(zhì)特征:其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茶品分為名片與一、二、三級共四個等級。用開水沏泡,形如蓮花,湯色清澈晶亮,尤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濃郁清香。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等功效
六安瓜片
它產(chǎn)于安徽六安地區(qū)的齊云山等地,是一種外形似瓜子,色澤翠綠,香氣清高,味鮮甘美的片形茶。
產(chǎn)于皖西大別山茶區(qū),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chǎn)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著名綠茶片茶品種。片茶即全由葉片制成,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因其形若瓜子,又主要產(chǎn)于安徽西部大別山區(qū)的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故名“六安瓜片”。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云山,而且也以齊云山所產(chǎn)瓜片茶品質(zhì)最佳,故又名“齊云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云霧瓜片”之稱。早在唐代,六安瓜片就已聞名,大詩人李白就有“揚子江中水,齊山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譽。明代以前已為貢茶。六安瓜片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鮮甘,并且十分耐泡。六安瓜片中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chǎn)品質(zhì)最佳,是瓜片茶中的珍貴品種。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人們不僅把飲茶作為—種生活享受,而且以品茗來抒發(fā)情感,陶冶情操,推崇美德,申張正氣,美化生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六安產(chǎn)茶歷史悠久,名山竟秀,名茶薈蘋,名泉遍壑,歷代不少。名人雅士、慕名而至,汲泉烹茗聚飲,以六安茶為題,遣興,交友,詠詩:作文,留下了許多絢麗多彩,膾炙人口的茶事軼聞。如陸羽《茶經(jīng)》、郝遐齡《茶說》、徐火廣《茶君士傳》、余白《癖茶行》、陸延燦《茶經(jīng)》、潘子嘉《茶賦》、黃曉《涂茶歌》等丈章都作了論述。筆者現(xiàn)擇其以茶養(yǎng)廉、以茶育德、以茶聯(lián)誼、以茶敘情方面精華之名人茶事,’供廣大讀者一讀:以便加深認識六安茶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八公山茶如甘露
這是記載六安茶事最早一則趣聞,出自于唐代陸羽《茶經(jīng)》?!恫杞?jīng)七茶之事》中記述: “《宋錄》:新安上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shè)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據(jù)查,王子鸞;王子尚系兄弟倆,為南北朝宋孝武帝(公元454年)劉駿之子,分別于新安(今江西南昌)、豫章(今河南澠池東)任官職。一日.兄弟倆相約來到到壽洲八公山拜訪曇濟道人。曇濟道人以最好的茶葉烹飲相待。王子尚品飲后,贊不絕口曰:此為甘露,何稱它為茶呢?意為此茶與其他茶茗不一樣,不知是茶品精良還是山泉水好,飲后猶如甘露一樣,使人感到泌人心脾,甘潤芬芳。自此,人們把茶之佳品謂之甘露,相傳至今。如清代王世積在《居易錄》中,引用曹鄴之詩云:“一甌甘露茗,肺腑沐清風。”
八公山位于壽縣城東北,淝水入淮處,方園200平方公里,大小山巒40多座, 山形險峻,風光秀麗。著名古跡有淮南王廟-碧霞元君廟、淮南王墓、廉頗墓、珍珠泉等。八公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渚如秦晉淝水之戰(zhàn)、五代時南唐后周之役都在這里發(fā)生。從上述茶事軼聞,聯(lián)想到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在《寄揚韓入壽州》一詩所云:“風獵紅旗入壽春,滿城歌午向朱輪。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城中白面人。桂嶺雨余多鶴跡,茗園晴望似龍鱗。圣朝方用敢言者,次第仍須舊諫臣。”人們推測,唐時八公山已有大面積茶樹種植,茶棵猶如龍鱗般密集排列,可能由于氣候的變遷,而后逐漸南移消失。雖然目前尚未有這方面的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唐代淮南道的壽州,已是全國茶葉重要產(chǎn)區(qū),其主要轄地盛唐(六安)、霍山,為名茶主要貢地,因此作為州府之地肉名山、名茶、名泉,吸引外地名人名流前來取泉烹茗這是情理之中,這也充分說明古六安茶文化源遠流長。
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華分社:
四川旅游
九寨溝旅游
峨眉山旅游
稻城亞丁旅游
成都周邊旅游
三亞旅游
云南旅游
24小時服務熱線:
4007 028 188 直撥號碼:
028-87668000 87666645
Copyright © 2005-2023 www.cc7788.cn 版權(quán)所有 經(jīng)營許可證:L-SC-CJ00003
蜀ICP備13027583號-64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青羊區(qū)人民中路三段6號食品大廈6樓610室 技術(shù)支持:中國旅游聯(lián)盟信息研究所
本站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字信息均出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為流傳信息,文章圖片版權(quán)歸原著,如有版權(quán)糾紛,請來電,我社將主動聯(lián)系商量給予稿酬或予以刪除,我社不承擔法律責任。 負責人:楊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