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處東經(jīng)116°21′21″-117°11′59″與北緯32°32′45″-33°0′24″之間,東與滁州市屬鳳陽、定遠縣毗鄰,南與合肥市屬長豐縣接壤,西南與六安市屬壽縣、霍邱縣相連,西及西北與阜陽市屬潁上縣,亳州市屬利辛、蒙城縣交界,東北與蚌埠市屬懷遠縣相交。最東端位于孔店鄉(xiāng)東河村以東與定遠縣交匯之窯河河面,最西端位于鳳臺縣尚塘鄉(xiāng)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最南端位于孫廟鄉(xiāng)廟塘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鳳臺縣與蒙城、利辛縣交匯處。
全市總面積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1566.4平方公里,鳳臺縣面積1030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89.44平方公里。
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為淮河?;春佑申懠覝峡谌胧芯厨P臺縣,流至永幸河閘口分流為二,北道北上轉(zhuǎn)東環(huán)九里灣進入市境潘集區(qū),南道(又名超河)東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區(qū),南北河道至鄧家崗匯流,由大通區(qū)洛河灣橫壩孜出境。境內(nèi)流長87公里,其中市區(qū)流長51公里。市境支流有東淝河、窯河、泥黑河、架河、西淝河。湖泊有高塘湖、胡大澗、石澗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崗湖,還有采煤塌陷區(qū)積水而成的湖泊,最大的為櫻桃園(謝二礦塌陷區(qū))。此外,還有泉山、老龍眼、乳山、丁山等小型山塘水庫。全市水域面積3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17.65%;水面183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積48.8%。
市境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積層,面積約1650平方公里,可采儲量4.5億立方米,與地表年平均徑流量大致相等。
地質(zhì)地貌
市境在構(gòu)造單元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南陷褶斷帶(即華北地臺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qū)內(nèi)構(gòu)造以北西西向構(gòu)造占主導地位,受后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tài)變化不大,復式向斜內(nèi)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fā)育。地質(zhì)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3個階段,前震旦紀,淮南地殼處于活動階段;震旦紀—三疊紀屬于劇烈運動時期,先后經(jīng)歷了蚌埠、鳳陽、皖南、加里東、華西力、印支等運動。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陸交互相地層。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交互相的沉積環(huán)境,成為煤炭資源良好的生成條件,從而形成了境內(nèi)大量的煤炭資源。侏羅紀—第四紀,經(jīng)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征。
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淮河以南為丘陵,屬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為地勢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東至西隆起不連續(xù)的低山丘陵。環(huán)山為一斜坡地帶,寬約500-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75米;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寬500?2500米,海拔30-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寬2500-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緩;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寬2000?3000米,海拔17-20米,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東為高塘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西為瓦埠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中部為丘陵崗地?;春右员逼皆貐^(qū)為河間淺洼平原,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海拔20?24米,相對高差4-5米。
2006年,全年氣溫偏高,平均氣溫比歷年平均偏高1.5℃,年降水偏多,降水隨季節(jié)分布不均,汛期暴雨集中,造成部分內(nèi)澇。春、秋季降水月分布異常,旱澇交替,對農(nóng)作物生長不利。
氣象要素
【溫度】 全年平均氣溫為17.2℃,高出歷史平均值(常年)1.5℃,全年除2月份與常年持平,其余11個月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其中10月份平均氣溫21.2℃,比常年異常偏高4.1℃。3、4、6、8、11月份平均氣溫比常年分別偏高3.6℃、1.5℃、2.4℃、4.1℃、2.9℃。1、5、7、8、9、12月份平均氣溫比常年略偏高。年極端最高氣溫38.7℃,出現(xiàn)在6月2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4.4℃,出現(xiàn)在1月6日。終霜出現(xiàn)在3月3日,初霜出現(xiàn)在11月24日,全年無霜期273天。
【降水】 全年降水1202.8毫米,比常年偏多242.7毫米。降水月分布十分不均。1、4、5、6、7、9、11、12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分別偏多47.9、58.4、18.1、22.1、167.2、11.1、63.1、13.5毫米,2月份降水量與常年基本持平,3、8、10月份比常年分別偏少63.5、38.4、58.2毫米。其中3月份降水不足1毫米,創(chuàng)歷史同期最低紀錄;10月份降水量僅2.8毫米,比常年異常偏少。全年總降水日數(shù)106天,與常年基本持平。
【日照】 全年日照時數(shù)為2054.9小時,比常年偏少153小時。其中1、2、7、9、11月份日照百分率低于50%。年日照百分率為46%,比常年偏小5%。日照充足天數(shù)(日日照率>60%)177天,日照不足天數(shù)(日日照率<20%)116天,無日照天數(shù)72天。
氣象災害
2006年氣象災害主要為暴雨及干旱。
【暴雨】 6月底至7月初連續(xù)兩場暴雨。高皇24小時最大降水量210毫米,多個鄉(xiāng)鎮(zhèn)降雨量超過100毫米。短時強降水造成嚴重人員財產(chǎn)損失,全市受災人口8.13萬人,受災面積9.62萬畝,倒塌房屋238戶802間,損壞房屋3254間,因災造成經(jīng)濟損失4330萬元。農(nóng)業(yè)直接經(jīng)濟損失3283萬元。
【春旱及低溫冷害】 3月份全市僅有微量降水,破歷史最低記錄。整個春季平均氣溫偏高,小麥生長加快。3月份降水嚴重偏少,對小麥拔節(ji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4月中旬出現(xiàn)“倒春寒”,產(chǎn)生低溫凍害,受災面積達30萬畝。
【秋旱】 10月,全市降水量僅2.8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58.2毫米,平均氣溫21.2℃,比歷年平均偏高4.1℃,氣溫偏高異常。高溫少雨造成高地旱茬播種困難,稻茬小麥生長偏旺。
氣候評價
2006年,種植業(yè)生產(chǎn)克服低溫凍害、干旱、臺風、洪澇等多種自然災害,取得了可喜成效。全年農(nóng)作物播種面積363.9萬畝,比上年增長1.0%。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6.6萬畝,總產(chǎn)127.6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1%和18.1%,創(chuàng)歷史最好水平。夏糧播種面積142.8萬畝,總產(chǎn)51.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6%和15.8%;秋糧播種面積164.7萬畝,總產(chǎn)75.9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2%和19.8%。油料播種面積13.5萬畝,產(chǎn)量2.0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12.3%和9.1%。棉花播種面積2.5萬畝,產(chǎn)量0.23萬噸,面積比上年減少21.9%,產(chǎn)量與上年持平。蔬菜播種面積33.3萬畝,產(chǎn)量63.5萬噸,分別比上年2.1%和4.3%。
2006年,氣候總體上比較適宜。全年降水量1202.8毫米,比常年多242.7毫米;平均氣溫17.2℃,比常年偏高1.5℃;日照2054.9小時,比常年偏少153小時。具體的講:1月-2月,氣溫偏高,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導致小麥生育進程加快。進入3月以后,降雨極少,4月12日-13日出現(xiàn)“倒春寒”,產(chǎn)生低溫凍害,面積達30萬畝。但總體看,夏糧生產(chǎn)各項氣候因素比較適中,有利在地作物生長,夏糧取得歷史最好水平,小麥單產(chǎn)首次突破350公斤大關,達到364.5公斤/畝,比上年增長12.7%。秋季生產(chǎn)中,6月和10月的干旱,7月的強降水(造成受澇面積28.5萬畝)和7月?8月的臺風(造成水稻病蟲害稻飛虱大發(fā)生,為歷史最嚴重)等,對秋季生產(chǎn)造成一定影響。進入10月后,由于氣候偏高,干旱少雨,造成部分旱茬播種困難,稻茬小麥生長偏旺。
防災減災
市氣象局始終堅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過程不放過”的理念,做好各項服務工作。2006年,市氣象臺制作發(fā)布《重要天氣情報》、《重要氣象信息專報》、《天氣情況匯報》、《農(nóng)業(yè)氣象情報》等多種服務材料,讓市委、市政府及時了解了訊情及重大災害性天氣的發(fā)展趨勢,為防汛及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同時,市氣象臺與淮南電視臺、廣播臺積極互動,讓市民及時了解重大氣象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并與交通、水上管理、礦業(yè)等部門進行應對災害性天氣聯(lián)防,先后出臺了《淮南市災害性天氣聯(lián)防辦法》、《淮南市氣象局重大氣象災害預警預案》。辦法及預案的出臺進一步加強了對重大氣象災害的綜合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避免了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
2006年,全市總降水量偏多,但仍出現(xiàn)了階段性的初夏旱和秋旱,影響夏糧作物的播種、水稻栽插和部分地區(qū)的小麥播種。面對旱情,市氣象局開展了3次人工增雨作業(yè),取得了明顯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歡迎。在第十三屆中國豆腐文化節(jié)期間,為了保障開幕式及大型演出活動的順利進行,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氣象保障預案,為節(jié)慶活動提供了全方位的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