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草原文化]()
鄂爾多斯,是鑲嵌在祖國北部遼闊草原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黃河以其堅忍不拔的精神,環(huán)繞鄂爾多斯東、西、北三面;長城橫亙在她的南端。黃河如弓,長城如弦,在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劃分出一塊神秘的土地,數(shù)千年來演繹出一
鄂爾多斯,是鑲嵌在祖國北部遼闊草原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黃河以其堅忍不拔的精神,環(huán)繞鄂爾多斯東、西、北三面;長城橫亙在她的南端。黃河如弓,長城如弦,在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劃分出一塊神秘的土地,數(shù)千年來演繹出一幕幕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融合的歷史畫卷。
在這塊美麗的草原上,漢武帝沿著縱橫鄂爾多斯南北的秦直道布略巡查、司馬遷乘車采風尋夢、酈道元編繪江河經緯、王昭君懷抱琵琶、赫連勃勃建都立國、隋煬帝索辮賦詩、黨項族創(chuàng)立西夏基業(yè)、成吉思汗走完人生之旅,魂歸大地……
這就是一部鄂爾多斯草原文明史,這就是一首唱響鄂爾多斯草原文化的動人贊歌。
鄂爾多斯草原文化,從廣義上講,她包含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從狹義上講,是指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近現(xiàn)代蒙古族文化。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隨著成吉思汗的軍隊數(shù)度圍攻西夏而進入鄂爾多斯地區(qū),在這塊土地上有著八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自明中葉以來守護成吉思汗陵的鄂爾多斯部又經過輾轉遷徙從漠北來到河套地區(qū),駐牧在這塊美麗富饒的草原(河套之地,遂改稱為鄂爾多斯地區(qū)),年夏一年地完成著守護,供奉,祭祀成吉思汗陵寢的特殊使命,也使游牧民族文化在這里得到繼承,發(fā)展和弘揚。
由此,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征:
第一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作為這一地區(qū)的文化代表,始終反映的是中國北方游牧文化的形態(tài),具有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種風格。同時也因為處于兩種文化的交織地帶,又形成了區(qū)域性的文化。因此,無論從學術研究,還是從社會意義上講,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對探索和研究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第二 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蒙古族古代宮廷文化的特征。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汗國,進行了無數(shù)戰(zhàn)爭,從文化角度上講,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諸多成分。當成吉思汗在攻滅西夏時,他的大軍駐扎在鄂爾多斯西部近一年之久,后因成吉思汗突然病逝秘密北運安葬,而戰(zhàn)爭尚未最終完成,當戰(zhàn)爭完成后又需大量的軍隊進行管理,從這時開始,隨軍而來的高級軍政人物及其部落和蒙古族宮廷藝術人才便留居在此,這種高雅的貴族文化便扎根在這塊土地上。隨后鄂爾多斯部遷居此地,又加入了許多黃金家族的文化成分。因此,使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較完整地繼承下來,成為蒙古族宮廷文化的活的化石寶庫。
第三 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中具有蒙古族帝王祭祀的特征。眾所周知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祭祀,諸如成吉思汗祭祀,成吉思汗蘇勒德祭祀,蒙古尼倫部哈塔斤人的十三阿塔天神祭祀以及與成吉思汗相關的十三多種祭祀,均為鄂爾多斯所特有,這些祭祀恰好代表著古代蒙古帝王祭祀的特征。
正因如此,在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中先天地保留著蒙古族高層次的文化內容和形式,自然地體現(xiàn)出了蒙古族高雅的民族性格和精神,蘊藏著深厚的蒙古族文化歷史底蘊。
縱觀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無愧于當今蒙古族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盛譽。對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的調查,整理和研究,并加以弘揚和展示,成為鄂爾多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在世紀之交,現(xiàn)代文明迅猛地深入發(fā)展到鄂爾多斯草原大地,原有的文化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急劇的變化,自然地適應新的潮流,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以一種緊迫感來從事這項工作,使鄂爾多斯富有特色的蒙古族文化盡量地保留和繼承下來,并使之在新世紀煥發(fā)青春,為促進祖國的繁榮,民族的強大,為開創(chuàng)鄂爾多斯歷史的新篇章,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