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縣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縣和汾城縣合并而成,因取兩縣名的首字,命名為襄汾縣。
原襄陵縣為春秋時晉國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晉襄公死后葬此,故稱此地為襄陵。晉襄公名歡,為晉文公重耳之子。晉文公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唯才是用,特別在處理接班人問題上,接受了其父晉獻公的教訓,除了留德才兼?zhèn)涞墓託g在身邊外,將其余庶子皆送往他國,以防止爭奪君位引發(fā)內亂。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繼承了父親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有力地鞏固了晉國百余年的霸主地位。尤其是在崤之戰(zhàn)中,晉軍大敗秦軍,俘獲秦軍三將,再次成功地把妄圖東擴的秦國困阻于西北一隅。這次戰(zhàn)役是中國歷史上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殲滅戰(zhàn)的范例。
公元前621年8月,晉襄公去世,遂葬于今襄汾縣襄陵鎮(zhèn)南東柴村原上,其地因稱襄陵。
“襄陵”之名始見于戰(zhàn)國時期,《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西漢始置襄陵縣,屬河東郡,當時治所在今汾河東岸趙曲。王莽時改名為干昌縣。東漢復名襄陵。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燾擒獲夏秦王赫連昌,即在今堯都區(qū)境置禽昌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襄陵縣并入禽昌縣。北周時期,禽昌縣治所移至襄陵故城。隋大業(yè)二年(606年),復名襄陵縣。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移治于晉橋,即今襄陵鎮(zhèn)。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并為襄汾縣。
原汾城縣地最初為西周賈伯國,相傳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于賈,為賈伯。公元前703年,在曲沃和翼相對立的晉國內戰(zhàn)中,賈伯還參加了周室卿士虢仲組織的五國聯(lián)軍,共同討伐曲沃武公,這便是《左傳》中記載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但是20多年后,曲沃武公反而消滅晉國公室,自己做了晉國國君,賈伯國大約就在這一時期被武公消滅。到公元前666年,“晉獻公娶于賈”,即迎娶賈伯之女賈君為夫人,說明這時賈國已不是姬姓國,而是異姓的封國了。晉襄公執(zhí)政時期,還曾封狐射姑于賈,狐射姑字季,故史書中又稱他為賈季。
所謂“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城邑,其舊址在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絳縣交界處的晉城村?!妒酚?middot;秦本紀》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發(fā)卒軍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漢因在此置臨汾縣,縣域包括今新絳縣和襄汾縣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臨汾縣北境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zhèn)。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唐貞觀七年(633年),太平縣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鎮(zhèn)。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yè),素以“金襄陵,銀太平”并稱于世。
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qū)劃地名期間,鑒于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此外安徽省還有唐代所置的太平縣、江蘇省又在1912年新置太平縣,所以決定啟用太平縣境內的古地名“汾城”,改名為汾城縣。此后不久,江蘇省的太平縣也改名為揚中縣。
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并后稱襄汾縣。同年10月14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到史村,即今襄汾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