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伯樂,哪個不肅然起敬?說起伯樂相馬的故事,就得追溯到兩千多年。春秋時期,車輛和馬匹是人們生產生活尤其是戰(zhàn)爭中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當時,著名的御手有王良和造父,著名的相馬大師當數伯樂。因其相馬的本領名聞遐邇,所以得到諸侯仰慕,庶民敬服。另有一種說法,說伯樂和王良本是同一個人。他本名孫陽,而“伯樂”則是傳說中天上一個星宿的名稱,專門管理天馬。由于孫陽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所以人們贊譽他,叫他“伯樂”。他本來的名字反而漸漸被淡忘了。
伯樂相馬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的虞坂古鹽道,即今天的山西省平陸縣張店鎮(zhèn)虞坂村。當時,伯樂正在冀州的北部受秦穆公的委托,為其挑選良馬。冀州北部的馬匹果然神駿非凡,伯樂為秦穆公挑選了大量的良馬,值得欣喜的是其中也有價值連城的千里馬。秦穆公喜之不勝,心想:齊桓公和晉文公先后當上了諸侯的霸主,而自己也想爭當霸主,稱雄天下,有了這些夢寐以求的千里馬,何愁大事不成?
當時,虞公(虞國國君)姬仲亦寵愛好馬,他了解到伯樂是一個選馬好手,專門派人請他到虞國來選馬。
知道虞公的用意后,伯樂略經思村,便欣然前往。這是因為一來虞公是周太王古公的次子虞仲的后代,人們對周太公的尊敬自然會沿及子孫后代;二來殷商中葉的圣人傅說,作為奴隸在虞坂鹽道的傅巖路段修筑維護道路。在實踐中發(fā)明了“版筑”技術,大大提高了工程進度和質量。其文韜武略讓武丁大悅,相見恨晚,遂擢升傅說為相。于是傅說大展經綸,殷商遂大治而中興。伯樂想:那里發(fā)現了圣人傅說,自然稱得上人杰地靈,發(fā)現千里馬應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再說,離虞國不遠的屈地本就盛產良馬,虞坂道上車水馬龍,運鹽的車馬馱鹽的馬匹絡繹不絕,其中應該不乏屈地的良馬,那樣,自己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于是伯樂來到了虞國,吃住不離虞坂,精心觀察過往的馬匹。經過一段的觀察,他發(fā)現一般的馬一天只能拉一趟,而有一匹馬一天就能拉三趟,伯樂心想,找一個機會來細心觀察一下。有一天,天氣正下這蒙蒙細雨,伯樂忽然聽見有馬的長鳴聲,震得山鳴谷應,他頓時察覺到這不是一匹普通的馬,就立即趕到近前。想不到,慘不忍睹的情景出現在了眼前,這一匹馬由于載重路滑被困在了鹽車下,加上車夫的不停鞭打,身上多處受傷,委屈長鳴。伯樂細細一看,這正是那匹日拉三趟地的好馬,果然非同一般,而馬也如遇知己,就長鳴一聲,其聲激昂,如金石樂器的鳴響,直沖云霄。伯樂覺得良馬困于鹽車之下很可惜,立即脫下蓑衣披在馬身上,扶馬痛哭,這匹馬見伯樂對自己如此賞識,感動得俯而噴、仰而鳴。伯樂對駕車的人說:“你把千里馬當作普通的凡馬來喂養(yǎng)和使役,實在是暴殄天物,難免讓人不忍卒睹,我出二十兩黃金的價格,你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有些呆氣,他覺得這匹馬十分蹩腳,拉車沒力氣,吃得又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猶豫地就同意了。
伯樂用二十金買馬的消息不脛而走,虞公聽報,帶著臣僚和侍從親自來到虞坂,但看到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不負責任,敷衍了事,面帶不悅,說:“我相信你精于相馬,才讓你來為我選千里馬,實指望你能大功告成,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讓我閉住眼睛瞎抓,也不至于選中這樣糟糕的馬!”
伯樂說:“這確實是千里馬,不過讓其大材小用,使用又很不得法,再加上喂養(yǎng)不精心,所以看起來有些羸瘦,只要精心喂養(yǎng),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神駿體態(tài)和凜凜威風。”
虞公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但看伯樂的樣子不像是說謊,便安排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過了不長時間,馬變得精壯神駿。虞公非常高興,便跨馬揚鞭,只覺兩耳生風,日不移影,已奔馳了數百里,眾人皆嘆:“千里馬也。”
從此以后,人們都紛紛尋伯樂來相馬,伯樂的名氣也越傳越大,越傳越神,從那以后,只要伯樂回頭看一下哪一匹馬,這匹馬的價值就會立刻猛增,所以,后有“伯樂一顧,馬值徒增”之說。
伯樂相馬的故事已過去了兩千多年,可青石槽上那深深淺淺的馬踢印還在繼續(xù)講說這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