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靈,而流傳于民間的各種文化活動更是多姿多彩。“黃河燈”便是諸多奇葩中的一枝。在我縣的東南部市澤村一帶,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這里有一大型民間“社火”活動叫“九曲黃河燈游會”,形式獨特,規(guī)模宏大,內涵豐富,很受周邊百姓喜歡。雖不知起于何時,但流傳至今,長盛不衰。
燈會一般布置在一近似于廣場的開闊地上,場地呈正方形;場寬百米左右,“黃河燈”由“彩門”、“燈陣”、“中心旗桿”三部分組成。最前面的是彩門,搭成牌樓模樣,上面雕梁畫棟如古建筑一般,方陣正中豎一高大的中心旗桿,上插一斗形,頂端插一鑲火焰邊的帥旗,一串大紅燈籠直垂地面,下置一大鼓,游人到此可擊鼓祈福;燈陣由365根燈柱大致為19*19正方形排列(連同燈門及中央燈柱共365桿),每根燈柱高約1.5米,材料為木桿或竹桿,每根燈柱掛彩燈一主一鋪兩盞(或一盞),通常用葦桿或竹桿,彩帶、彩條、小彩燈、勾連燈柱而成游人觀燈通道,通道呈九曲連環(huán)狀,故曰“九曲黃河燈”,走完全程,大至約3華里路。在游“黃河燈”之前,一般由會首(會首由燈火社成員輪流擔任),對“三官”行叩拜之禮,禮畢,一聲“二踢腳”響過后,鞭炮開道,由鑼鼓、嗩吶等組成的八音會樂隊列隊進入“黃河燈”會場,俗名“打場子”,然后,游者魚貫而入。
黃河燈游會,既是一種民間社火活動,更是黃河文化一種的延伸:一是黃河燈游會是一種祈?;顒?,由于舊時科技落后,生活艱辛,正月十五是一年的開端,民間傳說,轉“黃河燈”能事事通達、心想事成,如老人想著健康長壽,兒孫滿堂;姑娘想找個如意郎君;經(jīng)商的求財運;司機求平安,不一而論,總之能滿足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再者“九曲黃河燈”又是我們母親河——黃河的縮影,黃河燈主陣由九個“萬不斷”圖案組成,故為“九曲”。“萬不斷”有循環(huán)往復、連綿不斷的意思,它同“中國結”、“九連環(huán)”一樣是中華“祈福”文化的象征圖騰;燈陣由365盞燈組成,寓意一年365天,天天好運,總之,它既體現(xiàn)了人們對黃河的崇拜,又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黃河燈游會在改革開放初期,連續(xù)舉辦過幾屆,但近幾年,由于場地、安全、經(jīng)濟等原因不再舉辦,我想百姓的心理因素恐怕是最主要的。黃河燈陣圖被當?shù)厝艘暈?ldquo;傳家寶”,目前保存有一幅為民國初年繪制,但概不外傳。作為一種民間文化資源,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開發(fā)它應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