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我國封建專制下包辦婚姻的傳統(tǒng)模式。如今,這種毫無戀愛自由的婚俗已被歷史的車輪輾碎而逐漸消亡。而婚嫁中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禮儀風俗卻在川北的偏僻鄉(xiāng)村流傳至今。
解放初期,不僅在營山山村還是城市,姑娘在出嫁的前夜都要舉行“坐歌堂”的儀式。當天晚上,在新娘家中的堂屋里,先由頭搭大紅蓋頭的新娘坐在上首唱“哭嫁歌”,歌詞內容一般是哭難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難舍兄弟姐妹手腳之情之類。而與新娘隔著嫁裝對坐的,則是一群平時與新娘要好的女友。每當新娘唱完一段“哭嫁歌”,女友們便集體對歌一段,歌詞多是安慰、祝福和勸嫁之類。如此一哭一對,儀式通常要舉行到深夜。
現在的“坐歌堂”由于年久失傳,南充鄉(xiāng)村的新娘很少有“哭嫁”的習俗。新娘既然不“哭嫁”,女友們也就免去了“對歌”的程序,改為新娘仍坐在堂屋的上首,平時新娘要好的男女青年及親朋好友圍坐下方,與新娘一起相互唱一些流行歌曲,亦稱之為“坐歌堂”。
抬盒
抬盒是古時候喜慶時常用的一種裝禮品的木盒子,因其是由二人抬著,故稱其為抬盒。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必須將糖果,豬肉,雞鴨等禮品精心裝入抬盒內,雇人抬著隨媒人送到新娘家。新娘出嫁時,娘家則將電視機、新鞋,碗盞、毛巾、鮮花等陪嫁的小型、貴重物品裝入抬盒內,趕在送、迎親隊伍之前抬送到新郎家。
送喜神
送、迎親隊伍來到新郎家院壩時,新郎家一邊燃放鞭炮,一邊將一只紅公雞殺后的鮮血橫滴在院壩邊的地上,隨即將一根長木凳四腳向外地橫睡在雞血旁,稱之為送喜神。其意是說在送迎親的隊伍中,難免有新郎、新娘家的先輩亡靈混雜在內,殺雞放血即告之亡靈們送親到此為止。而送、迎親隊伍則以木凳為欄,依次跨進院內。
拉親
在送、迎親的隊伍中,新郎 、新娘一般走在隊伍的最后邊。來到新郎家的院壩外,新娘便止步不前了。與新娘隨行的一般是新娘家的內親兒童,這時,只有兒童動腳步,新娘才肯移步。為了讓新娘早進家門,新郎家的親朋好友便會上前拉兒童進院壩。若兒童執(zhí)意不肯走,拉親者便會將喜錢紅包塞到兒童的手中或衣袋內,兒童才會進入院壩來。這種程序稱之為拉親。
架地籠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做送親酒,宴請前來送親的親朋好友,而在迎親的當天,新郎家則要做迎親酒,宴請前來祝賀的來賓。無論送親酒還是迎親酒,少則十多桌,多則幾十桌,由于客人多,許多菜肴必須用籠蒸,室內空間太小,只有在室外打地灶,竹籠從地面到籠頂,有時高達兩米多,為防蒸籠傾斜,有時不得不用竹棍或木棒支撐,這種用地灶在室外蒸菜的形式,當地人稱之為“架地籠”。
嗩吶報菜
吹鼓手在送親或迎親的的宴席上,其席位都有講究,特定在新娘或新郎家堂屋門外右側的街沿上。開宴時,每一道新菜上席時,吹鼓手便要吹打一曲。以致于未親臨婚宴現場的人們,遠遠地僅憑鼓樂吹打的次數,便知道主人家的喜宴上有多少道菜。
穿新鞋
換新鞋和踢篩帚是川北婚俗中的又一特點。新娘出嫁的當天,新娘出門前必須脫掉舊鞋,換上新鞋才能出門上路,以示從此開始人生新的生活。
到了新郎家,在進堂屋拜堂成親之前,堂屋內的門欄下放有竹篩和掃帚,新娘必須跨過竹篩和掃帚,以便篩去或掃除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使新婚夫婦花好月圓,百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