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800余平方米,今年10月1日有望開放
豐都古民居博物館
豐都“鬼城”將有新景點。就在“鬼城”1公里開外,一座由6處明清文物建筑異地復(fù)建組成的“古民居博物館”已悄然矗立,預(yù)計今年10月1日有望對外開放。
急缺明清家具
由于地處三峽工程淹沒區(qū)內(nèi),豐都縣秦家大院、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盧聚和大院、天佛寺、會川門6處明清文物建筑被列入搬遷保護計劃,2002年10月正式啟動。記者昨日在該縣名山鎮(zhèn)彭家埡口小棺山復(fù)建新址看到,經(jīng)過重新規(guī)劃布局,6處古建筑已基本成形。
豐都縣文管所所長李國洪介紹,整個古民居博物館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800余平方米,總投資1200萬元。其中,會川門是明代古城門;天佛寺是明代古寺廟;其他4座大院都是各具特色的清代官吏富人宅第。此外,還有大佛面石刻和淥水池題刻兩處景點。
李國洪說,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征集明清古家具,“預(yù)計需要十幾張明清雕花床,現(xiàn)在征集到的不足1/5。”
復(fù)原明代佛像
豐都縣專門請來擅長石刻的大足工匠,復(fù)原天佛寺中的佛像。李國洪介紹,寺中原有三尊釋迦牟尼三世佛,都是明嘉靖年間澆鑄的鐵佛,但已被破壞或移走,只留下空蕩蕩的蓮花座。李國洪說,明代鐵佛在重慶近乎絕跡,但憑現(xiàn)有工藝要重鑄鐵佛幾乎不可能。為此,他們決定復(fù)制石雕佛像。為讓佛像造型完整,專門開山取出重達一兩噸的整塊石頭,并特意挑選了青色砂石,因為它更細膩也更耐風(fēng)化。
昨日,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三尊佛像已基本成形,只待刻畫神態(tài)、褶皺等細節(jié)。雕刻完成后,它們將被安置在后廳的蓮花座上,恢復(fù)天佛寺舊觀,而后廳前面的兩個廂房,也將復(fù)原昔日的十八羅漢像。
大佛面石刻重16噸
除6座古建筑,記者一旁的半山腰上還看到一座大佛頭像石刻浮雕。上個月,它從三峽博物館運回豐都“老家”。運輸時警車開道,豐都方面用了一輛卡車、一輛吊車,才把重達16噸的石刻給運回來。
據(jù)了解,“大佛面石刻”原來位于豐都長江大橋北岸的峭壁上,那里是有名的險灘。明天順年間,一些船家為求佛祖保佑,集資在岸邊雕刻了這個高2.4米、寬2米的佛像。從此,它成了長江岸邊的一個水文標(biāo)志,“水淹大佛首,輪船不能走”的俗語廣為流傳。同時,“大佛映日”也成為老“豐都八景”之一。
由于大佛面石刻位于三峽工程二期蓄水淹沒線以下,2003年,它被切割保護并送到三峽博物館保存。此次為了豐富古民居博物館陳列,重現(xiàn)老“豐都八景”,大佛面石刻造像被送回豐都在此永久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