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與牧草相伴,牧民與牛羊相伴,美酒與歌舞相伴,心靈與佛國相伴,這就是甘南香巴拉—神仙居住的地方。從甘肅省會蘭州南行,不到200公里即進入甘南。這里不僅是兩大地貌類型的交接地帶,而且是藏傳佛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融地帶,還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過渡地帶。這里比較完整地積淀和保存了藏民族傳統(tǒng)的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甘南歷史悠久,坐落在甘南各地百余座藏傳佛教寺院,更是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藏傳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甘南州被稱為中國的“小西藏”。大自然賜于的豐茂水草使甘南的藏族牧民牛羊肥壯,藏族牧民衣食無憂。開闊的牧場造就了藏族人民博大的雄襟,他們并不拒絕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但更多的是堅守對佛教的虔誠與信仰,保持心靈的寧靜與純真。在甘南的深山峻嶺間,溝谷河流旁,隱藏著眾多神秘的藏傳佛教寺院,僧侶們虔心研習佛經,成就了一代代佛學大師。甘南是一個距現(xiàn)代城市最近而文化習俗保留最為傳統(tǒng)的藏傳佛教勝地,也是藏族人民心目的天堂——“香巴拉”圣地。
甘南藏族主要從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農業(yè)生產以青稞為主,也有小麥、豌豆、蕎麥、蠶豆等農作物;牧業(yè)生產以藏系綿羊、山羊、牦牛為特產。講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信奉藏傳佛教,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黃教,其余還有紅教、白教、花教。醫(yī)藥、天文、歷算、戲曲、文學、歌舞、“唐卡”和“熱貢藝術”等都有較高水平,藏戲(部分)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有自己的歷法。藏歷始于1027年,以11月1日為新年。
服飾 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藏族男女都帶藏式金花帽,藏袍(藏語稱“朱巴”)向右開襟,系腰帶,男女都穿氆氌或牛皮長靴。
飲食 藏族的主食為炒熟的青稞或豌豆面粉,拌上酥油茶或清茶,捏成團食用,稱為糌粑。他們的肉食類以牛、羊肉為主,不吃奇蹄類動物,多不吃禽、魚肉。喜歡吃風干的牛羊肉。藏族喜歡酸奶、奶渣等奶制品,用蘿卜、油菜葉加糌粑熬粥,叫“土巴”。他們喜歡酥油茶、奶茶、甜茶等飲料。青稞酒是他們最喜歡的酒。藏族習慣隨身攜帶木碗、腰刀,以作餐具?!?
禮節(jié) 藏族最常見的禮節(jié)是敬獻哈達。哈達顏色多白色,象征情意純潔。迎送客人,婚喪喜慶,宗教儀式,都要獻哈達。對于尊長,獻哈達者雙手要舉過頭頂,躬身,將哈達捧到尊者座前或足下。對于平輩或下級,可將哈達捧到其手上或系在其頸項上,表示問候和祝福。
民居 藏族民居以農區(qū)為典型,多為平頂房,以石頭或夯土筑墻,墻厚實,窗門小,有兩三層。上層住人,下層為畜舍和倉庫,屋頂上有經房。一般有院落。牧區(qū)用長方形或橢圓形帳篷。帳篷用牦牛毛編織而成,頂上有通風縫隙。有的帳篷外面用草坯或牛糞筑成矮墻。帳篷為黑色,冬暖夏涼,便于遷居。
節(jié)日 在甘南各地,每年的大法會、臨潭萬人拔河、香浪節(jié)、香巴拉旅游節(jié)、插箭節(jié)、菜花節(jié),無不成為旅游的盛會,藏族百姓的狂歡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