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起,龍門石窟景區(qū)新門進系統將投入運行。為優(yōu)化景區(qū)旅游線路,給游客創(chuàng)造和諧有序的旅游環(huán)境,龍門石窟景區(qū)游覽線路為: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請勿逆向游覽。
龍門石窟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這里兩山巍然對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闕”(古代城門或皇宮前兩側的建筑),故古稱“伊闕”。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zhí)熳?rdquo;,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huán)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yōu)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系古生代寒武紀(5億年前)和石炭紀(2.7億年前)造山運動形成的石灰?guī)r。西山海拔263.9米,東山海拔303.5米。臨河山勢陡峭,氣勢壯觀,南北綿延l公里,密如蜂房的大小窟龕就鑿造在沿河兩側的崖壁上。龍門石窟自5世紀末開鑿,延至l0世紀,斷續(xù)營造約400余年。兩山現存大小洞窟2345個,佛像l0萬余尊,碑刻題記2840余塊,石刻佛塔60余座。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本文來源于[河南旅游網],原文鏈接:http://www.4007173456.com/article/show-34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