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世紀,商湯起兵滅夏建立商朝,其在位13年,孔子將他與夏禹、周文王同贊為“三代之英”。3600年后的今天,一代明君商湯仍未被后人忘記。
昨日,在商湯帝陵所在地——偃師市山化鄉(xiāng)藺窯村,占地200余畝的商湯陵文化旅游園正式開建。兩年后,神秘久遠的商湯文化,將由一座氣勢恢宏的商湯陵文化旅游園,穿越時空,呈現在人們面前。
美麗傳說:從遠古走到現代
商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朝代——商朝的開國之君。滅夏之后,為實現對中原各部落的有效控制,商湯隨即遷都西亳(今偃師)。
據偃師古都學會的文史專家介紹,商湯在位13年,勤政愛民,鼓勵生產,贏得無數民心,至今,偃師民間還流傳著商湯的許多故事。
桑林禱雨,舍身為民:有一年,天下大旱,宮中的太史占卜之后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商湯說:“我正是為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讓我來當這個人?!彪S后,他便沐浴齋戒,乘白馬,著粗布,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隨即大雨驟降,旱情消除。
網開三面,恩及禽獸:有一次,商湯外出看見一個農民在樹上掛網,希望四面八方來的鳥兒都飛進網里。商湯責令這名農民撤掉三面網,只留下一面,并禱告:“鳥兒啊,你們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
尷尬現狀:帝陵荒草訴寂寞
偃師市山化鄉(xiāng)藺窯村東北800米有一片樹林,“在這片樹林里,葬著商湯爺,那可是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每次與外人講起,村民們都一臉驕傲與崇敬。
今年66歲的藺窯村支書藺遂虎回憶說,在他小的時候,商湯陵冢還有9米高,底部周長百余米。如今,刻有“商成湯墓”的石碑兩旁,記錄商湯生平的文字已經模糊,由于長期雨水侵蝕,墓冢的高度也已下降到3米左右,墓冢上長滿了荒草。
藺遂虎說,2001年春,村民曾自發(fā)組織對商湯陵進行過一次修繕,不過對于保護、發(fā)掘歷史遺跡和商湯文化的工作來說,“無疑只是杯水車薪”。
宏偉規(guī)劃:還原諸多歷史遺跡
商湯陵文化旅游園項目投資方——河南中興旅游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整個文化旅游園將占地200余畝,分為三期工程,計劃在兩年時間里復原和商湯及商湯陵有關的所有重要遺跡。
“除了對商湯陵墓進行修復,曾經在歷史典籍中記載過的湯王池、桐宮等多處遺跡都將得到復原。”具體的工程安排為:第一期,完成商湯陵兩座山門和大殿等主要工程建設;第二期,完成桐宮、湯王池等工程;第三期,完善噴泉、園林綠化等配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