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聞綿竹是全國珍稀植物——珙桐樹的野生地。由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壞,要去尋找分布在龍門山崇山峻嶺中的珙桐樹十分困難,因為其道路垮塌嚴重,但是從綿竹市武都村進山,經老熊溝去觀賞珙桐樹就容易得多了。因為在2008年地震前,綿竹市教育局教育中心的楊林老師就帶領我們走過這條路。所以,原德陽教育學院的生物系對有關珙桐樹的考察研究在綿竹市從沒間斷過,綿竹珙桐樹已三次入圍CCTV-7專題節(jié)目。
5月13日一大早,我們從德陽驅車出發(fā),直奔綿竹漢旺,預先我們預約了綿竹珙桐首發(fā)報道人——楊林老師。他帶領我們選擇了一條進入龍門山最便利的唯一的一條道路——老熊溝路。車剛爬進龍門山,行至海拔1300多米處,路邊的珙桐樹樹因為季節(jié)的變化已經過了立夏之后,珙桐樹常年一般在春末夏初開花,因為時間太遲了,樹上已經看不到花了。楊林又鼓勵我們,珙桐生長開花的時節(jié)物候以每天21米的海拔高度向上運行,當車行至海拔1500米處時,果然見到了我們魂牽夢繞的鴿子花。一株上千年的珙桐樹,樹枝上綴滿了像白色鴿子一樣的花朵,它們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像一只只展翅飛翔的鴿子。這迷人的景色,使我忘記了山坡的陡峭,舉起相機咔咔的連拍了數(shù)百張珍貴的照片。
珙桐的珍貴是因為物種古老,是種子植物誕生的“三老”級植物,珙桐是珙桐科中的單行屬植物,也就是從分類學科分下去,最后只有珙桐這一屬,再分下去的種子就再也沒,有了,就相當于它不但是一個植物家庭中的“獨苗”,更是這個植物姓氏家族中的“獨苗”一樣。所以在生物學界,生物學家又把珙桐樹稱為一億多年前,大自然為人類留下來的活化石。珙桐樹型高大挺拔,木紋細膩,“木秀干林”,以前的“人也毀之”,造成物種稀少。珙桐是冰川時代的子遺植物,歐美等同緯度地區(qū)都是從中國龍門山引種過去,之所以珙桐是全球廣為崇敬而又自豪的植物。
珙桐花的迷人之處在于它的飛姿,如遇山風勁吹,它真的就飛起來了,有的像滑翔狀,有的像奮飛狀,無不使人浮想聯(lián)翩,思維凝固,進入時光隧道。反過來我們又思考,它白色的兩片不是花瓣,而是花瓣外直接保護花蕊的苞片,多么簡約的生活方式??!這兩個苞片一大一小極不對稱,花柄細長,約7厘米,花柄柔軟下垂,這不正是欲飛善舞的進化嗎?從這里的邏輯又推理出,珙桐它不僅是自然媒花,而且又是蜂媒花。今天運氣真好,我用相機巧妙的拍攝到了兩張鴿子花蕊上有昆蟲(山蜜蜂)正在采花粉的照片。
傳說中的珙桐八老,這是因為它的果實成熟后,胚卻要繼續(xù)發(fā)育一年左右才能成熟,這是它進化的原始性?珙桐還能夠躲過不良環(huán)境的生存策略,這是它勇于自我犧牲,讓出生態(tài)空間給其它物種?總之,野生珙桐樹除了原始森林里只有較大樹木,無小苗珙桐樹,人為破壞的珙桐樹都為分蘗后生長的苗本,從未見一株野外種子萌發(fā)的實生苗。據悉,在一個特殊的植物園里,經楊林老師反復試驗,已育出幾百株實生苗,其中20多株生長良好。它的樹枝、葉片與大山上自然生長的珙桐樹略有差異。今天考察珙桐樹,使我們大飽了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