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AV人与动物|久久丁香成人电影|玖玖玖玖资源网站|91福利网国产一区|AV成人动漫电影|人人操人人爽一区|久草大鸡吧资源站|城市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绯色av无码特区|亚洲情涩无码一区二区传媒

您好,歡迎來到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華分社提供 九寨溝旅游 峨眉山旅游 西藏旅游 稻城亞丁旅游,來電請咨詢 4007-028-188
分享到:
主頁>旅游攻略>磐安歷史淵源

磐安歷史淵源

更新日期:2008-11-17
磐安歷史淵源 境內代有精英。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杰出人物涌現(xiàn)。特別是當國家危難之時,許多志士仁人奮然而起,為國家和民族的安危赴湯蹈火,血灑沙場,馬革裹尸,英名永垂。人民富于革命斗爭傳統(tǒng),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農民起義和暴動,其

  境內代有精英。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杰出人物涌現(xiàn)。特別是當國家危難之時,許多志士仁人奮然而起,為國家和民族的安危赴湯蹈火,血灑沙場,馬革裹尸,英名永垂。人民富于革命斗爭傳統(tǒng),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農民起義和暴動,其中不乏有才干的首領。辛亥革命時期及其后,在政界或軍界,出現(xiàn)一批頗有影響的人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涌現(xiàn)一大批革命志士,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英勇戰(zhàn)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更有許多優(yōu)秀人物,勤勤懇懇,勇于開拓,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事跡,將永遠為人民所懷念。
  【陳茂東】(1909~2004)字東白,安文鎮(zhèn)東溪人。六歲入學,十三歲就讀杭州安定中學,上海大廈大學文化學院經(jīng)濟系畢業(yè)。1932年任杭州之江月報副刊編輯。曾撰呼呈同胞團結抗戰(zhàn)。1933年投筆從戎。1937年任國民黨116師駐南京辦事處主任。蘆溝橋事變后,京滬相繼淪陷,撤駐漢皋,轉任91軍駐鄂辦事處處長。1942年入川,任第一補訓處暨內井警備司令部上校秘書??箲?zhàn)勝利后,改任東北特派員辦事處秘書。1945年10月,率外文譯員等由渝乘輪抵南京,辦理政府派往東北(瀋陽)接收人員之交通及補給事宜。翌年2月,胃病遂發(fā),請假回安文老家療養(yǎng),不往瀋陽。3月病初愈,應友人之邀至臺灣長官公署紙業(yè)委員會工作。不久,調任臺灣煙酒公賣局專員。1947年7月,調任公賣局澎湖辦事處主任。1952年7月,調嘉義煙葉廠副廠長。1958年8月屏東煙草廠副廠長,1973年升任廠長。1975年退休。
  茂東性緘默,無不良嗜好,酷愛旅游,足跡踏遍祖國各地和東南亞各國,覽遍名勝古跡。公余之暇,研讀文史及工商管理書刊。不忘健身運動,故能長壽九旬余。
  【鄭茂桃】(1932~2002),窈川人。1932年出生。高中文化。1951年參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磐安縣工會辦事員,雙溪區(qū)委文書,安文鄉(xiāng)黨委辦事員,縣監(jiān)察委員會秘書,縣委組織部組織干事,安文區(qū)委組織委員、副區(qū)長,盤山區(qū)委副書記、書記,安文鎮(zhèn)委書記,縣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縣政協(xié)副主席、政協(xié)黨組副書記等職;兼任過縣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副主任,縣勞務輸出領導小組組長,縣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縣消費者協(xié)會名譽會長,縣建筑學會顧問,縣紀檢、監(jiān)察咨詢委員,縣校外輔導站站長,縣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曾先后參加省委黨校、地委黨校及縣領導班子成員輪訓等各種學習與培訓共19次。其中1980年9月參加省農業(yè)領導管理干部為期4個月的培訓,以優(yōu)良的成績結業(yè),積極參加磐安縣復縣的醞釀和籌備工作,復縣后參與《磐安縣綜合農業(yè)區(qū)劃》課題研究,該課題獲省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科技成果三等獎。90年代后,關注社會的扶貧濟困、婦女和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的保障,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每年;都曾自己出錢買禮品去鄉(xiāng)下探望老年人、老農會主任,曾榮獲全國重視老年工作領導者功勛獎。1992年被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1995年被評為校外輔導員先進個人。
  【陳爐慶】(1923~2002),安文鎮(zhèn)康莊人。曾任國民黨政府臺灣基隆市行署署長,臺北市警察局警察長,海港港督等職。不忘自己是中國人,給兒子取名中平;三女取名中芬、中琳、中慧。2002年3月3日,患心肌梗塞而逝,享年80歲。國民黨為其舉行追悼會,宋楚瑜致悼詞,連戰(zhàn)等敬送花圈。
  【曹良鴻】(1925~1997),中學高級教師。冷水鄉(xiāng)白巖人。1947年畢業(yè)錦堂師范,歷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導主任。1980年從杭州吳山中學調入杭州工讀學校負責教導工作。
  工讀學校教育不同于一般學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學生將來是人才還是禍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教育。曹良鴻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愛得深,管得嚴,重疏導,抓反復,靠集體”的教育經(jīng)驗,對恢復失足青少年做人的尊嚴,重新?lián)P起理想的風帆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美國考察團、朝鮮代表訪問團、北京四大姐和上海、南京、重慶工讀學校的一致好評。所撰寫的“挽救失足青年是教育戰(zhàn)線奪人救災的斗爭”、“堵一堵不如引一引,批一批不如比一比”等一批文章在報刊發(fā)表或電臺播出,多次參加省、市經(jīng)驗交流會,其中“振奮精神、努力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一文獲杭州市教育教學專題研究二等獎,就如何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問題還接受過杭州師范學院、杭州教育學院、杭大政治系、浙江教育學校等30多個單位的邀請,去作過專題報告,深受教育專家、老師、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從教48年,先后11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其中4次為市先進工作者。1985年省教委授予“為人師表,優(yōu)秀教師”稱號,曾被選為省第六、七屆人大代表。1992年又參與省人才開發(fā)協(xié)會主辦的杭州現(xiàn)代職業(yè)高級中學的籌建,并擔任該校第一任常務副校長。
  【周兆康】(1940~1996),高級工程師。尖山鎮(zhèn)陳界村人。1940年出生。1964年畢業(yè)于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通訊工程系,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臺(海峽之聲電臺前身)工作并光榮入伍。歷任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廈門分臺技術員、主任、技術部技術科科長,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光澤分臺臺長(正團級)、海峽之聲廣播電臺技術主任、部長。1966年6月入黨,1988年9月授大校軍銜,1993年任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副臺長。社會職務有國家廣播電視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錄音師協(xié)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協(xié)會會員,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董事會董事,等等。領導了電臺土建施工、設備安裝等大型工程建設,組織編寫了電臺涉及機器維修、發(fā)射管理等一整套較系統(tǒng)的技術資料和管理條例,多次參加國家有關部門召開的200千瓦中波發(fā)射定型鑒定會等各種學術會議。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值勤維護、技術管理和組織領導的豐富經(jīng)驗,為電臺的事業(yè)建設和實現(xiàn)安全、優(yōu)質、低消耗的播出作出重要貢獻。與人合作研究制成的大功率陶瓷四級發(fā)射管電極引出卡環(huán),在全國大功率廣播發(fā)射機推廣應用,工作之余撰寫了“關于對FU~104電子管帽改革”等多篇技術論文,成為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在光澤分臺任臺長時,分臺的安全播音,行政管理等。
  各項工作年年上新臺階,走上總臺領導崗位后仍經(jīng)常到各地分臺檢查指導,與基層官兵同吃同住,經(jīng)常置自己疾病于度外,1996年初住院前不久,還帶病率領技術部的同志到古田分臺組織架設廣播發(fā)射天線。1996年1月26日逝世于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
  【陳品賢】(1945~1995),安文鎮(zhèn)五指巖村海螺人,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磐安中學高中畢業(yè)后,考上杭州大學,畢業(yè)于政治系。歷任浙江省公安局一處七科副科長、浙江省公安廳合署辦副處長,遷升浙江省人民警察學校副校長、黨委副書記、書記,調省公安廳治安處處長。不久,升任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黨委委員。二級警督警銜。1993年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接見浙江省公安、武警團處以上干部時,與陳品賢親切握手并攝影留念。夫人巧英,原籍嘉善?,F(xiàn)任浙江省公安廳副處長、監(jiān)察室主任(正處級),三級警督警銜。
  【陳修齋】(1921`1994),教授,博士生導師。尚湖鎮(zhèn)尚湖村人。1945年畢業(yè)于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外文系,繼爾任中國哲學會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研究編譯員。1949年起歷任武漢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武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博士導師,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理事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理事長。專業(yè)研究方向為西方哲學史。著有《哲學史簡編》(合著)、《歐洲哲學史稿》(合著)、《歐洲哲學史上的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合著);翻譯作有《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人類理智新論》、《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zhàn)書信集》等。1988年獲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一生從事哲學史的研究,1994年逝世于武漢。
  【張榮甫】(1922~1991),原海軍機關直屬門診部主任醫(yī)師(副師級)。九和鄉(xiāng)后箬嶺村人。1949年畢業(yè)于浙江醫(yī)學院,同年入伍。先后在第三野戰(zhàn)軍三十五軍衛(wèi)生所、華東海軍青島醫(yī)院、華東海軍第三醫(yī)院、海軍淞滬基地醫(yī)院工作,1954年7月調入海軍直屬機關門診部。歷任學員、軍醫(yī)、主治軍醫(yī)、副主任醫(yī)師和主任醫(yī)師。1987年2月離職休養(yǎng)。參加革命40余年,一貫嚴格要求自己,發(fā)揮共產(chǎn)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業(yè)務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有良好的醫(yī)德醫(yī)風,不僅主持了門診醫(yī)療工作,還參加搶險救災,多次立功受獎,離休后繼續(xù)為軍內外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1年8月14日逝于北京,終年69歲。
  【厲熙彪】(1930~1975),尖山鎮(zhèn)人。小學畢業(yè)后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寧波中學,繼又以第一名考取紹興中學,即以公費就讀紹興中學。后因抗戰(zhàn),政府對公費生的津貼減縮,又改入杭州師范。1948年參加黨的地下工作,解放初在省城組建青年團,接著去參加省委在嘉興的土地改革試點。結束后回杭從事青年團及學聯(lián)工作,曾任團省委學校工作部,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部長、副書記,浙江省青年聯(lián)合會秘書長、副主席,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委員,出訪過朝鮮、蘇聯(lián)等國家。“文革”期間,堅持反對打倒一切,堅持保護老干部,因而也受到?jīng)_擊。曾被指派到省五七干校任指導員,在校竭力制止批、斗,把注意力引向搞好生產(chǎn)。1971年調回省委政工組,負責工、青、婦一線工作,籌備恢復工、青、婦組織。1975年因醫(yī)療事故而逝世。平時不坐小車,總是去擠公共汽車,生活儉樸,不計個人得失。
  【周用行】(1915~1953)字思梅,萬蒼斐湖人。十五歲從軍參加抗日,轉戰(zhàn)滬、皖、平津等省市。塘沽協(xié)定簽訂后,奉調南下。1933年入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特高組第一期訓練班學習,結業(yè)后派往上海,任國民黨上海憲兵司令部特警隊副隊長。日軍侵入上海后,奉命轉入地下,旋被日軍逮捕,被禁八個月出獄。蔣介石曾為他題寫“出生入死、忠貞不屈”八字以獎賞。抗日勝利后,派任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直屬京滬區(qū)特高組駐滬特高組組長,兼任滬某區(qū)區(qū)長。1949年4月去臺灣,曾與衛(wèi)立煌一起辦報。1953年臺灣《中央日報》發(fā)表訃告說:周用行于香港病逝,孫科為其致掉詞。
  【胡希璜】(1899~1952)字中岳,又名味蓮、方欽,玉山鎮(zhèn)嶺口人。保定軍校第四期畢業(yè),在國民革命軍服役10余年,自見習排長直至騎兵團團長,率領騎兵在日寇的槍林彈雨下奮勇前進。后來,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不滿。民國19年,蔣介石升胡希璜為旅長,他拒不受命,并憤然辭去軍職。民國26年(1937)8月13日,日寇進攻上海,14日轟炸杭州。15日,胡希璜見大半中國將被淪陷,又拿起槍桿,在太湖警備區(qū)任參謀長。上海失守后,輪轉回家鄉(xiāng),欲與蔡忠笏組織抗日自衛(wèi)總隊,發(fā)動民眾武裝抗日,未果。赴寧波,在留守司令劉峙平手下任鎮(zhèn)海守備團團長。因人員、武器、軍餉都很困難,在敵人海陸空部隊的襲擊下,國民黨鎮(zhèn)海要塞炮臺、駐寧波部隊都坐視不救,結果日寇從甬江口打進鎮(zhèn)海,將守備團分割包圍,士兵大部犧牲,鎮(zhèn)海失守。胡希璜落荒隱居種菜。1952年病逝于杭州。
  【張彝謨】(1901~1937),字火根,尖山鎮(zhèn)新宅人。出身農家,曾任村塾教師有年。18歲離鄉(xiāng)赴廣州,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曾參加學生軍東征。畢業(yè)后隨軍北伐。1937年,彝謨駐軍漢口,任輜重營營長,奉命開赴上海。9月19日,敵人侵略上海,彝謨主動請戰(zhàn),堅決抵抗,率部沖鋒在前,在日寇飛機狂轟濫炸下,陣亡于上海羅店。
  【周柏林】(1881~1956)又名夢麒、肇升、德喜,胡宅鄉(xiāng)橫路人。滬杭鐵路學校畢業(yè),歷任艮山門、許村、楓經(jīng)等站站長。為同盟會會員。1911年11月1日,參加光復杭州敢死隊,與蔣介石、王桂林、呂公望、顧子才、朱瑞、俞煒、黃文淑等攻打撫署。省城光復后,任浙江都督府機要科科長,財政部支應科科長,官產(chǎn)經(jīng)理局局長。“二次革命”失敗后,與蔣介石、周赤忱等赴日留學,入神田政法大學。返國后充任農商部僉事、外交委員會干事。后調任浙江鹽運使諮議。四十年代去南洋種橡膠,回國后隱居杭州樂善堂。
  【孔憲成】(1851~?)盤峰櫸川人。邑庠生。清光緒十七年(1891),永康縣籌備修纂《永康縣志》邀請孔憲成為本都采訪員。翌年,有機會接觸縣衙史志資料和歷代志書。他為人正直,辦事謹慎,勤勉。他發(fā)現(xiàn)在《萬歷永康縣志》中有“鬼溪冒認圣裔”之誣。閱后義憤填膺,即回村聚集族人會議,并派代表星亱急奔衢州南宗,申訴于世襲五經(jīng)博士、孔廟主祭孔庚儀,要求洗雪平反??赘齼x受訴后非常驚詫,即移文永康縣衙。光緒十八年(1892)永康知縣由郭文翹接任,收到移文后非常重視。衢州南宗之五經(jīng)博士為世襲職,欽賜五品銜與州府并列于朝,可以直訴于中書省。郭知縣即會同志局人員剔除志稿中“鬼溪冒認圣裔”之語,又刪除應希圣、俞柏的人物傳記。不久,在《學志》和《明倫堂碑記》中又發(fā)現(xiàn)有“鬼溪”和“冒認圣裔”之載。此乃明代舊志和碑刻,至清代光緒時已有300余年了,事感棘手??赘齼x又大驚,“不憚數(shù)百里之遙,躬冒暑熱兼程來永,約見知縣和儒學教諭教授兩師,議定于六月二十六日對“冒認圣裔”事舉行評審大會。至日,參加會議的有欽賜五經(jīng)博士,孔氏南宋主祭孔庚儀,永康知縣郭文翹和儒學教諭,教授兩師尊,《光緒永康縣志》主編潘樹棠和編纂人員陳憲超、陳汝豐,以及城鄉(xiāng)耆老士紳知名人士,志局采訪人員等。會上共同對照了歷次由欽封衍圣公或五經(jīng)博士主持編修的衢州西安《孔氏宗譜》和櫸川編修的《孔氏宗譜》,一致認為兩譜同出一宗而毫無異議。認定櫸川孔氏確確實實是宋代南渡時隱居圣裔,對明代萬歷間志乘之“鬼溪冒認圣裔”之誣陷之詞,進行了徹底平反。并建立一塊《明倫堂新碑》,新碑之碑文由五經(jīng)博士孔庚儀親自撰寫,知縣郭文翹為之跋。由此櫸州孔氏被誣三百余年之冤才得判白。其中孔憲成,首先發(fā)現(xiàn)并不辭苦奔走呼號,發(fā)動孔裔子孫同心一致,加強了地方凝聚力,不愧為圣人之裔。
  【胡大純】(1792~1841),胡宅人。清代道光二年考中武舉人,授右營千總,兼管江山縣汛事,后升任金華守備。由于清廷腐敗無能,英國等帝國主義大肆侵略我國沿海地區(qū)。道光二十一年大純派往前沿島嶼保衛(wèi)海防,與侵略者展開血戰(zhàn),由于得不到援軍支援,所率志士全部遇難,大純陣亡于定海。
  【陳守有】(1790~?)清代深澤人。以竹蔑為藝,生活困難。嘉慶庚辰(1820)揹母至金華上姜村賃屋以居。金華風俗對手藝工匠很客氣,供飯時中飯有豬肉或雞蛋,晚飯又供有魚蝦。守有與供飯戶主講:老母在上姜村,吾要把葷菜省下來,晚上帶回去老母吃,自已只食素菜。戶主見他如此孝順,也另裝讓他帶走。后來到龍游去做篾,一個月為期,也將葷菜盛于竹筒里揹回給母親吃。道光十三年,路上拾到人家遺失的鈔馬(錢袋)一只,內裝有錢數(shù)百。守有即坐于路旁,等待遺失者來領。點交分文不少。道光戊子(1828)九月十五日,母抱病不起,守有無錢給老母治病,遂母囑,回深澤將常業(yè)(公常產(chǎn)業(yè))拍份(指守有自己的股份)典賣。限期三天歸金華。守有日夜兼程三百余里,剛回上姜村,叫畢母逝。守有伏尸大哭,淚盡,繼之以流血。上姜人捐地斂錢助葬畢,三年如一日,臥墓旁守墓。鄰人見毫無遮蔽,助茅以結廬。不久伴母而死。其事轟動了金、東、永、義(義烏)四個縣,“四邑共欽,一口碑之載道”。由四縣士紳上呈保舉,金華府學楊干村勘詳,陳尚漣為董事籌資贊助。稠州進士、翰林編修王芳為其列傳。道光十三年,金華知府桂,浙江承宣布政司使程核勘,浙江巡撫富呢陽哈核實,上報建坊。道光十三年九月禮部奉旨給官銀三十兩,給深澤陳氏本家,于道光十五年建立孝子坊序以表彰永遠。
  【陳懋初】(1578~?)字復之,號啟元。明代寺口長房人,行濟161。公志氣恢宏,行誼敦厚。由邑椽任南直梅渚檢司。蒞事不激不隨,屢為上司所獎。時有大惡霸,前任巡司無能究之,讓其危害鄉(xiāng)里百姓。公承憲命密訪,掌握其為惡證據(jù),終于給民作主,予以懲治,士民感德。公升任海南文昌主簿。文昌風氣不正,多野民。把奸淫婦女當作兒戲。公整治風化,訂行鄉(xiāng)約,導以禮義。對頑梗者繩之以法懲之。野民始駭。漸漸改變了這一惡俗。該地鄉(xiāng)民素來輕生,每遇一小事不快,即服“牛心毒茄”以自盡。公憫之,令地方全部燒滅其種,并宣其生命可貴,曉以利弊,對此造福于民眾。時,黎民倡亂,兵戈擾攘,同事不少人身受其害。公對黎民待之以誠,接之以禮,亂者不亂秋毫無犯,一方賴之平安。后因妻盧氏卒于官邸,公致政歸送遺體回安文。士民懇留,公說:“我的父母均白發(fā)卷卷,天天盼我回家。”黎民才聽其便。自文昌致瓊州三百余里,士民一路流淚餞別,百姓爭相前來勸慰。歸安文后,凡創(chuàng)祠、葺譜,綱常義舉之事,率先應理不倦。族內有發(fā)生爭忿相質之事,就誠意相勸,必期渙然冰釋。間有以非禮相加者,概直斷不顧。名人贈有《北上序》和《致政歸養(yǎng)序》以嘉之。
  【陳憲達】(1765~1830)字與善,號基燦,清寺口二房行鼎208。攻舉子業(yè),從少聰穎敏捷,童試屢列前茅,用功讀書,金華郡試獲取冠軍。當赴省城院試時,正要進場,傳到母親病重的消息。憲達當即號泣不止,急著要棄考歸省。族中同赴院試的同學和前輩們,眼看他有把握得中,都前來阻止,可是他歸心如箭,他說:“功名乃身外之物,如果我母親一病不起,將遺恨終身矣!”即連夜疾走回安文。一晝夜兼程二百三十里,血注淋漓腳下也不覺得疼痛。一回到家,見母親病危,憲達大哭,母親也哭。一邊請醫(yī)竭力治療,一邊求神拜佛許愿,奮不顧己。母親楊氏終于逝世。憲達悲痛異常,頭撞棺木,呼號幾絕。其父悲痛地說:“你對母親的死這樣悲痛,卻忘記了我父親的存在了。”憲達才強以自制,將喪事辦完。并在母親墓邊搭起草棚,白天服侍父親,夜里睡在母親墓旁之草棚守墓。自后對父親也極為孝順,父親愛吃魚,憲達就養(yǎng)了一只會溪上捉魚的貓。其貓每天必在溪上捉來一尾魚,憲達煎制給父親吃。后來他父親定志公也逝世,其貓即臥死在墓側。人云這是孝順之心感動天靈之故。父親生病時,憲達兄弟們都來服侍。憲達移一床在父親床邊說:“兄弟們讀者讀,耕者耕,都不能廢棄各自的事業(yè)。對父親的奉養(yǎng)持湯煎藥,由我一人當任,決不連累你們了。”同胞們見他心誠意執(zhí),也就聽他的話,各管各人的事,所以家道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父親活到八十六歲。此時,顯達也有六十一歲了。他白天服侍,晚上也睡在父親身邊共三十多年,不進妻子的房間。父親死后,又到父親墓邊住,守墓三年。兄弟勸他,說他年邁草廬上難避風雨之苦。憲達不聽,并說:“我要跟父母一起到地下去了。”卒之年為道光庚寅(1830),享年六十六歲。
  【楊成喬】(1695~1756)字南木,號遷林,仁川鎮(zhèn)赤巖前人。年十四即考中秀才(補邑庠),弱冠選為拔貢,薦授旗教習,發(fā)往陜西試用,特授西安府三原縣知縣。一載后,丁父憂回鄉(xiāng)服孝三年。期滿補邠州長武縣知縣十載,兼兩署邠州印務,又調臨潼知縣一載。丁母憂回籍。服孝期滿,任直隸省順清府平鄉(xiāng)知縣五載后,調順天府良知縣知縣四載。其中任知縣職期共二十七載,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受百姓愛戴。當升任磁州知州時,已年老不能赴任,卒于家。
  【周宏毅】(1610~1650),明末元里人。明崇禎時受任浙江轉運司使,后與開遠伯吳凱等保駕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起事紹興。為人富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誓死不降清廷。江干兵敗后,與吳凱等退兵玉山之里,以伺機東山再起。清順治庚寅三月初二日,降相馬士英和降帥方國安以騎兵襲擊元里,吳凱和宏毅兵敗。吳凱自刎于實相寺,周宏毅身受重傷。死后葬于黃果山腳。
  【陳惟則】(1580~?)又名世則,字獻之,又字墨公,號知自,安文中田人,行濟百九三。邑庠生,博學篤行,受薦入朝編修《實錄》,進紫薇郎,題授七品銜。一生游學,潛心著作,為歷史上之豐產(chǎn)作家。著有文集十三,陳簡白所記之《墨公書目》為:《浪游雜詠》,曹爾禎為之序;《浪游繼詠》,米萬鐘序;《燕中草》,王文邁序;《秦中草》,馮從吾序;《敝貂草》,呂那耀序;《倦游草》。陳素序;《少隱居草》,許宏綱序;《集句詠物稿》,文震孟序;《木天館蔬鎬》,何楷敘;《破琴齋集》,黃襄敘;《隨遇錄》上下兩集、《附錄》、《和敘》,傳、銘、記、考、解、詩余、回文等等,共21卷,均為王鐸作序;《汴中草》,孟紹虞序。
  【陳齡】(1516~1560)字汝吉,號瑞山,行豫379,明安文中宅人。賦性忠誠,終生義行。承先輩世業(yè),又善于經(jīng)營,家戶富庶,得利則付諸貧士寒門。嘉靖中,倭寇躪浙江,參府俞,海憲陳督兵至安文,資糧缺乏,所需軍費甚巨,而官銀己盡,無法支付。邑侯委陳齡營辦籌集。陳齡竭家中所有財資不止千金,蕩財傾囊以支前??たh吏長及地方仕紳無不贊許傾家保國之精神。
  【陳希騰】(1566~1640)字叔高,號漢沖,行彬九十二,明代新渥木宅口(今宅口)人。從小讀書記憶特強,過目不忘,又善于鋪張作文。談吐振振有詞,氣宇軒昂??既∫剽院?,又薦選為拔貢。地方推薦人才時,被薦入朝。朝廷選授為四川省瀘州合江縣令。三年后任滿,遷任云南省新興州知州,又署路南和維摩兩縣事。為官能體察民情,為民公正辦事,政聲卓著,州縣共仰。
  【陳嗣章】(1600~1676)字伯音,號綱生,別號木仙,明末安文前宅人,行明106。自幼秉承家業(yè),潛心研究經(jīng)術理學,博綜典籍,辨析物理論述古今興廢,下筆有神頃刻千言,倚馬可待。督學江公科拔第一。其試文爭相傳誦。四方問業(yè)者日益增多。里中春洲先生得理學正傳,公執(zhí)其門下,虛懷若谷,受法界五峰諸書會輔翼之功居多。學師劉而強屢以文行兼優(yōu)申詳學憲。名師劉公殉節(jié)鄢陵,嗣章徒步數(shù)百里前往奠之。甲申(1644)登第48名選貢(舉人)。時大司馬張玉笥(國維)公以同窗之雅題授職銜。公知之,遂轉身而歸,隱居受徒著作。未幾,白頭軍蜂涌而起,家遭焚毀,所著作品散失殆盡。公遭顛沛流離之苦,東逃西奔,而不改常態(tài),萬死而得一生。后喬居邑城,雖艱苦備嘗而胸懷瀟灑弦歌不絕。與學師何次韓,年友盧彥生,金子賞,王輔仁等往來于雙溪(金華)兩峴間,反復辯論,以使金華學派之后學興起。所作詩文記序匯成《自怡集》五卷,《四書雜詠》一卷,命其子啟鼎曰:手澤不可忘也。以此貽后裔令書香不絕,吾愿足矣。辛亥(1671)歸故里安文,被焚之房已復建。白頭軍屢次進村,村里群眾都奔走遷徙,公獨屹然不動,屢次臨危終不害,這是因為公盛德之名大,而不加害也。娶妻包氏,才德兼?zhèn)?。葬山川壇側。一子啟鼎,考取丙寅歲貢。
  【陳文焞】(1554~1629)字仲彰,號瑞陽,明寺口長房人,行巽198。由邑庠援例入太學,北監(jiān)三載,南監(jiān)三載,苦志好學,立大志廢寢忘食。萬歷丁酉(1597)授廣西慶遠府經(jīng)歷,署天河縣印。親政勤民誦聲洋溢。升授福建永寧衛(wèi)經(jīng)歷,署惠安縣事。期間管修洛陽橋渡口,艱濟捐俸設造官渡。三載,士民歌誦,有《清慎勤民》謠。有一貧民被富豪誣陷,司李判死罪。貧民不服,上訴于撫院。按察司使命惠安縣復審。公察其實情,要為其昭雪。吏曰:“奈司李何?”公曰:“死生大事,寧忍無故殺人來討好郡司嗎?”富豪遂暗以千金賄之,公不顧。富豪再三再懇。公矢志揮卻,曰:“天理豈容欺乎!”并推出千金,厲色道:“吾若殺人而得金子,民眾其視我為綠林徒強盜也!”其富豪無奈而退,公遂將不白之冤雪之,釋放貧民。但因此而觸怒上臺,以控造種種理由,調任王府長史。公心地坦然,不愿以五斗米折腰,遂掛冠解綬而歸。蕭然宦橐兩袖清風?;莅裁癖娕兽@不能,就肖公之貌塑佛建廟紀念,祀拜之人若市。公歸安文后,偕二三知己逍遙泉石,蒔花種竹,臨水觀魚,置書滿架。又鉆研理學,與春洲公闡明良知之學。明年艱于步履,若諸輩相問必對面對答,孜孜不倦。于崇禎已巳年九月十九日辟谷,享壽七十有六。崇禎甲申,國是撰有《瑞陽先生傳》傳世,《安文陳氏宗譜·行傳卷之六》載有生平事跡。
  【陳文縉】(1535~1609)字仲紳,號友諒,原永康孝義鄉(xiāng)四十五都(今新渥人),行清九十一。從小讀書,兼習韜略,又練就一身好武藝,射箭能“百步穿楊”。萬歷初,海盜集聚搶掠漁人,并不斷擾亂沿海市鎮(zhèn)農村,無惡不作。陳文縉投筆從戎,先任什長,率小舟巡邏溫州海面,常與海盜浴血海戰(zhàn),善于側面攻擊,常以少勝多,使海盜聞風喪膽。因屢立奇功,累累升任直到后營總帥,并領水軍駐鎮(zhèn)梅崗,保衛(wèi)了一方平安。告老時,朝廷賜“望重金城”匾額,人稱平寇將軍。
  【逢春】(1528~1606)字匯敷,號鶴陵,明安文新宅人,行謙231。公幼聰慧,其父瘦竹先生曾口授以詩數(shù)百篇,即朗朗成誦。稍長即能寫文章。十五歲始作詩文。遇家難,繼遭訟,廢學四年。以后遂厭棄舉子考試,不走作官之路。在家博覽群書,凡六經(jīng)史傳,百氏子集,騷賦律絕,以及故典,歷象、輿地、醫(yī)經(jīng)、密經(jīng)、冥術等靡不淹貫。因此博雅之聲冠于一時。上門問奇質疑者淹門,而答之如流。尤為詩歌能超脫流輩,每出一首即膾炙人口。倡導組織“螺山詩社”,郡邑諸名公入社恐后。建“六得山房”謂舉網(wǎng)得魚,治田得秫,灌畦得蔬,采山得茗,嗅蘭得朋,撫景得句。又名其寢為“六以軒”,謂作事以當貴,緩步以當車,蔬食以當肉,安分以養(yǎng)福,寬胸以養(yǎng)氣,省費以養(yǎng)財也。凡本域所有樓臺亭池園洞,皆以寓意命名之,并與詩友舊朋游歷名山大川,觴詠其間,所謂“超逾世網(wǎng)”者也。有《六得山房漫稿》行于世。四明赤水屠隆詠有《訪君山房詩》和《擊節(jié)贊君詩》。娶南岑吳氏,合葬加袍嶺外分香塢班坪上庚山。
  【陳吉】(1369~1415)字永祥,明代深澤人。永樂乙酉貢,補太學。歷授京部事。庚寅秋授山西太原府定襄縣令。因為官清廉,政簡刑清,百姓愛戴,政聲滿于山西。兩載后丁母憂歸,沿途百姓板住轎扛挽留者載道。三載服孝完后,于乙未年官領原職,在上任途中,于湖廣甲板灘逝世。生于明洪武已酉,卒于永樂乙未,享年僅47歲。永樂戊戌十月望,監(jiān)察御史謝忱為其撰《邑侯永祥陳先生墓志銘》傳世。
  【曹璟】(1324~1402)字思宋,號進得(德),冷水鎮(zhèn)白巖村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為宋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曹誠(元忠)之孫。從少年始涉獵史書,博學識治,敦禮修行,有志于世。遵祖“非真主勿妄事”之訓,“觀世變而不求仕進”。聞朱元璋起義后,民心所向。璟謂家人和往來名士曰:“此乃真主也!”密謀于本家有識之士與鄰近名士待機響應。元至正十一年(1351)于胡陳(縉云縣壺鎮(zhèn))舉義兵反元。元廷派石抹宜孫為浙江樞密判官鎮(zhèn)處州,石抹率大軍前來鎮(zhèn)壓,曹璟失利。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克金華。曹璟率侄曹肖伊等赴金華謁見。向朱元璋當面闡述形勢,條陳治策。書曰:“惟皇建極重開日月之光,俊民用章復辟乾坤之大”。朱喜,封萬戶職,遣組義軍撥屬樞密院耿再成麾下。曹璟率驍騎十八人,屯營于黃龍山招兵買馬,人民皆悅從,募兵得萬余。璟披堅執(zhí)銳,晨昏操練。至正十九年(1359),明太祖朱元璋命樞密院判耿再成、參軍胡大海率兵取處州。曹璟從之,且進言處兵力弱易取等情,再成、大海聞之大喜,即出兵抵樊嶺,與曹璟合攻之,連拔桃花嶺、葛渡等寨。元廷處州守將石抹宜孫戰(zhàn)敗棄城走,遂后處州七縣皆下。未幾,石抹宜孫復辟處州,攻慶元。再被耿再成、胡大海和曹璟等打敗,宜孫戰(zhàn)死,浙東南大山區(qū)均為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一,曹璟散兵歸民,不留一卒,本人也退身于農田邱壑,筑寶于龍門之下,身號“臥云居士”,稱其樓為“臥云樓”。其間好讀古書,日誦數(shù)卷,以定心息慮。天晴清朗時,則幅巾藜杖,逍遙于山水,“引壺觴以徜徉,飄飄然如野鶴,翱翔于煙霞”。友人方孝孺為其撰《臥云樓記》,蘇伯衡為其寫《臥云圖卷》。卒于建文四年(1402),享年七十有九。朱濂伯清撰有《臥云居士墓銘》傳世。
  【盧獎】(1330~1392)字仲宏,仁川方山人。學業(yè)優(yōu)異,修行端謹,而見重于鄉(xiāng)邑。明洪武初,以賢良方正薦于朝,封奉訓大夫,除授河南知鄭州事。公車伊始,以清勤律身廉慎秉公為民稱頌。期年民安訟簡,需斂以時,市野謠曰:“太守盧,德政敷,民安如堵,需賦無逋,清風遠布”。正為明王朝顯示才華之時,病卒于官。鄭州名士傅裕撰有《奉訓大夫盧知州墓表》云:“王道之始,其治未久,遂致下民預謠頌德,傳聞市野,非公仁慈厚德之至能是哉!惜乎,天不卑其壽。非公之不幸實民之不幸也”!贊曰:“圣朝稽古,任官不忒;列職朝野,廉明正直;維公為牧,以成厥德;撫綏蒸民,歸于爾極;政格民心,神妙莫側。我為銘文,表旌封域;垂于后昆,永為矜式。”
  【羊同生】(1325~1385)字原會,行定十,明初雙峰大皿人。才氣英烈,沉毅宏重。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率兵攻克金華,白巖曹璟謁見,闡述形勢條陳治策,被授予萬戶職,回鄉(xiāng)擴募義兵。羊原會為曹璟之鄰人,愿為先行,并屢戰(zhàn)立功,打下處州,殺死守將石抹。至元二十二年(1362)二月,苗將李佑之、賀仁德等殺死明代守將耿再成,反了處州城,整個處州七縣“陷于匪人”。羊原會在這形勢突變時忠于明主朱元璋,敢于同叛將李、賀之輩對抗,冒著生死之險,協(xié)助明樞密僉事李文忠和耿再成之子耿天壁進兵征討。在劉山打敗叛將,進攻處州,將李祐之、賀仁德2人誅殺,以斬首綁祭予耿再成將軍,并收復處州七縣。明將李文忠將羊原會之功奏于高祖。朱元璋下旨對羊原會大加贊賞,下旨“羊原會身雖陷于匪人,情蓋非于得自己,乃心王室誠義可嘉,為此從權擬羊原會升授處州路府判,兼義兵萬戶職事”。由是握持賞罰,威名隆盛,遠近群眾樂而歸之。皿川羊氏族內以此為榮,至今保存“乃心王室”直匾。
  【陳宗禮】字立之,生于宋慶元庚申年,卒于德祐乙亥年(1200~1275)。祖父希宥,世居瑞山之根溪(即今安文)。宗禮少貧力學,袁莆為江東提點刑獄,宗禮從之問學。淳祐四年(1244年)舉進士,任邵武軍判官,轉任秘書省著作佐郎。皇帝以星變?yōu)閼n。宗禮說:“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德回天意。”帝曰:“天下萬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兢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后升著作郎遷尚書左郎官,兼右司。當時丞相丁大全專權誤國。宗禮嘆曰:“此可一日居乎?”進言:“愿為宗社大計,毋但為倉廩之小計;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徑類引貪濁。”任太常少卿以直寶謨閣(為嘉泰二年,即1190年,藏光宗皇帝御制文書的地方)廣東提點刑獄。進直煥章閣(淳祐初建,即1241年。藏高宗皇帝御制文書的地方)。遷秘書監(jiān)監(jiān)察御史。景定四年(1263年)升任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度宗即位(1265年)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guī)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於慎獨也。”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進讀孝宗圣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于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隨見,天下之亂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國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升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侍差遣。逾年依舊職,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餒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卒于官,遺表上,贈開封府儀同三司,太師,盱江侯,謚文定公。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本集》、《兩朝奏議》、《經(jīng)莛講義》、《經(jīng)史管見》、《人物傳》等書傳流于世。(《宋史》有載)。
  【大猷】(1188~1275)字子謨,又字允升,號東齋,為宋時安文陳氏東溪派宗輔公第三子,排行行字十六。(其父宗輔公,一名邦輔,字翼甫,有子六:大蔡、大功、大猷、大禮、大康、大鑄)史載為“吳寧惠化里人”。紹定己丑(1229)登進士第。時,禮部侍郎直學士德秀,見文“異而目之”,捷舉為翰林院大學士。庚寅(1230)出任江州剌史。任上“操斷舉措,決事如神,獄常定在四五”。不久,加鹽運司副使,兼管四川軍事。公以當?shù)?ldquo;盜賊蠢起,輕而易亂”的特點,“用重典以威奸暴,鋪大和以惠眾寡”毆除物害,消除隱患,以使一方平安。秩滿后,奉召回京。帝欲出兵,報“宣和靖康之仇”,問公如何。公對曰:“河南一帶地八陵俱在,國家固不可一日而忘,何恐此舉之后,圣慮愈煩耳。”人稱此話“言微意深哉”。端平初(1234)丁母憂,回吳寧瑞山鄉(xiāng)惠化里(安文)隱居。當?shù)乜すT卿紛紛前來交往,公對行賄者一律謝絕。淳祐二年(1242)征詔,公曰:“君命也,安敢逃乎?”入京,拜吏部左侍郎。在位“不以隱忠固位,不以許直潔名,上疏數(shù)十萬言,使黨禁盡開,正字乃明于世”,史學家評之:前有德秀,后則公之力不淺。十二年(1252),閩浙大水,嚴、衢、婺、信、臺、處、建、劍、郡,凡九郡受災嚴重。公與參知政事徐清叟引用漢元帝時關中大水的故事以奏。帝曰:“聞卿治外,視民如子,昨讀上書,可見忠誠,朕甚喜之。”遂下旨遣使分行賑恤。寶祐元年(1253),以吏部左侍郎升六部中轉登駕閣尚書,居相位。景定四年(1263),蒙古提出要置摧場于襄陽城外。淮西招撫使呂文德建議請許。眾公卿以為無須他慮,公獨主張“戒之詐,必不可許”。后蒙古果然縱兵大掠而去。帝對公嘉嘆有之,加封公為太子太傅儀同太師平章軍國重事,食邑二千三百戶。慶宗即位,咸淳中時有廷爭,公從容以諷,圣聽納用。謂公曰:“卿輔我先帝,真宰相也。今邊境日蹙,而江東無寧歲矣,卿勿以老故而棄朕焉。”因是公打消歸老之念,竭誠盡力憂勞庶政。竟于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十二日薨于正寢。遺體運回瑞山鄉(xiāng)葬于九平寺后,享年八十八歲。公曾祖希宥封州司馬,曾祖妣吳氏封夫人;祖仔瑞封大理寺少卿,祖妣王氏封韓國夫人;父親宗輔為刑部郎中升觀文殿大學士,母孔氏封魯國夫人;公娶呂氏,封秦國夫人,繼娶馬氏封楚國夫人;長子繼周封為監(jiān)察御史,幼子謙亨封兵部侍郎。宋德祐丙子兩淮制置大使加參知政事右丞李庭芝撰有《架閣尚書贈太子太傅同平章軍國事太師東齋陳公墓志銘》,咸淳辛未,有寧武州司戶參軍熊禾撰《尚書東齋公行略》,文載《安文陳氏宗譜》。清乾隆戊寅有陳修儒撰《捐修東齋公鄉(xiāng)賢祠記略》,其祠和墳墓由乾隆乙亥修葺。其墓先葬九平寺,后遷玉山鄉(xiāng)三十都五保木嶺后眠犬。(注:東齋公的記載,今發(fā)現(xiàn)三處宗譜均有記載,即《安文陳氏宗譜》、《松門陳氏宗譜》和《山澤陳氏宗譜》。其中松門和安文是一致的,山澤的記載也大同小異,因以前筆者只見到山澤譜,所以在主編《磐安縣志》時,對某些具體內容缺乏對照查考,今先將資料提供大家,待續(xù)修《磐安縣志》時進一步考證)。
  【盧應宇】(1217~1297)字用大,號素心,人稱素心先生,宋元方山人。年幼即與兄應酉同入邑庠,尤精于《詩》、《易》。淳祐甲辰中鄉(xiāng)貢進士。乙巳授仙居儒學教諭。素心先生一生無意于功名,專意歧黃之術,鉆研中醫(yī)中藥,人傳有起死回生之功,活人無數(shù),為一方醫(yī)術高超之名醫(yī),并對窮苦人家的病者,免費醫(yī)治濟惠于人。
  【盧應酉】(1214~1247)字用明,宋代仁川方山人。出身書香,銳進于學,早入邑庠??讨竟プx經(jīng)史,少年中舉。淳祐辛丑科(1241)登進士第,除授集賢院直學士。從此更致力于文章辭翰之場,文學之名聞于朝。乙巳(1245)被選入內院編修國史。五月,獲皇上金帛之賜,侍講青宮,做了皇太子的老師。正當舉朝重望、一帆風順、青云直上、大有作為之際,而一病不起。安葬于仁川方山象鼻。戶部尚書潛說友為其撰有《學士墓銘》。
  【蔡責】為淵之曾孫又名炎。從小研讀兵書,宋理宗時曾獻策于朝,理宗皇帝授予永寧巡檢職。端平間(1234~1236)任孟珙將軍帳下參謀,以功升為行營都使。親老致仕后,蔡氏全家由顧嶺遷居嶺下。將軍贈“譽滿桑梓”匾額,從而其地命名梓譽。至此,梓譽子孫更加興旺,并重視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代有精英。
  【蔡淵】(1156~1236)字伯靜,號節(jié)齋,征拜儒休郎,任婺州教授。原籍福建建陽。為理學名宗西山先生元定公之長子。生而聰穎,博學五經(jīng),遍覽史書。遵父訓,從朱熹游。因遭偽學之禁,而避禍居于顧呤(今雙溪鄉(xiāng)之大嶺頭附近)。后其父謫道州途中病逝,奔喪歸建陽。臨行時囑咐其子蔡誥:“汝已有妻子不可偕行,留此圖后日歸計可也”。子誥遵父命留住顧嶺。淵歸建陽后,事母治家三十年不出家門,與弟沉躬耕不仕,隱居九峰專心著書。著作有《大學思問》、《中庸通旨》、《論孟思問》、《易象意言》、《太極圖解》、《太極通旨》、《化原向辯》、《禮仁擬議》、《性情機要》、《周易訓解》等,稱“蔡氏九儒”之三。
  【盧氏女】(?~1190)為宋代深澤屋樓陳祚(國材)之妻,靈山(新渥)武經(jīng)大夫盧玩之孫女。盧氏嫁到屋樓陳家后,崇讓禮義,勤儉持家,“富裕甲于一鄉(xiāng)”。敬老愛幼,睦鄰敬親,體恤貧困,為人解憂。乾道淳熙(1168~1189)年間,內里鄉(xiāng)水旱災害嚴重,連續(xù)發(fā)生饑荒,“谷價翔涌飛漲,百姓臥尸載道”。陳母盧氏拿出全部從娘家陪嫁來的“私帑”周濟鄰里。又勸說丈夫“開倉廩濟貸鄉(xiāng)閭,賴其周恤而活者眾”。凡四十六都(指當時永康縣內里鄉(xiāng),今深澤、新渥一帶)因貧困難以繳納之賦稅,均由陳家先為代輸。淳熙十四年(1187)其夫國材卒,而守義之志不奪,早起晚睡,持身婌嫻,事姑舅如事父母,鄰里以孝稱。直至臨終時,還吩咐子女兒孫,要“理家勤儉”,“常賦早輸”,“勉力以繼業(yè)”,“恤鄰里之難”。逝世時,鄉(xiāng)鄰都來送葬,地方士紳一致上書,永康縣衙和金華學府上奏此事。宋紹熙五年(1194),朝延為嘉獎深澤屋樓村陳母盧氏的孝義行誼,璽書褒寵,下旨封為孺人,賜予“孝義名宗”匾額,敕封建孝義牌坊改內里鄉(xiāng)命名為孝義鄉(xiāng)。陳藻撰有《宋封孺人盧氏行狀》存世,《永康縣志》和《磐安縣志》載有其事,《樓川陳氏宗譜》有詳載。
  【陳士恩】(1208~1287)字天澤,人稱“萬十六公”,安文連木文溪人。宋元之交時,聚義軍保衛(wèi)地方平安,并與罪惡行為開展堅決的斗爭;元朝統(tǒng)一后,服從其政治,從而保護文溪連木一派的生存和發(fā)展,人稱“義宗”。
  【陳宗讓】(1108~1167)字彥遜,排行四一,宋代安文連木文溪人,與堂兄宗譽共聚義軍,設方略保衛(wèi)一方平安。朝廷封賞時拒不接受。“只愿積德,不愿做官”,為安文陳氏連木一派的領袖,對發(fā)展和繁榮文溪經(jīng)濟貢獻較大。元代時,根溪、東溪兩族均被抄戮,而連木(文溪)一派獨存,因而成為文溪(連木)的大宗世祖。
  【陳彥光】(1090~1150)諱宗顯,又名晦,彥光字也。宋安文人,排行恭十五。“嘉定間仕將仕郎,荊門軍富陽縣丞”。族弟宋狀元陳亮為其撰寫之《彥光公墓志銘》所載,“凡山經(jīng)地志,醫(yī)卜方技之書,黃帝岐伯之所答問,呂才郭樸之所論注,無不熟讀而究切之”。文武雙全,精于謀略。甲辰(1124年)之旱,民心搖動,彥光偕伯兄彥聲,亦散家資,募少年有勇者組織民團以自衛(wèi),確保一方平安。鄰有“郭君”之伍“有謀叛者”。彥光知之,邑令方循行四隅,以督賑糶。即先于郭君而集已兵,以衛(wèi)邑令賑糶之舉,微使郭氏之徒聞之,使叛不得逞而止,避免了一場血戰(zhàn)。宋狀元陳亮嘆曰:“余獨知其為鄉(xiāng)之善士善人,因事乃見。彥光不愿以才自馳騁于世也”。陳亮贊曰:才足以用世而為鄉(xiāng)之善士,非其命也,而其志也。山夷谷煙而來者不遂,非其志也,固其義也。”
  彥光之大父諱希觀,官任江東常平提舉;父諱仔麥,舉孝廉(舉人)累官大理評事。娶胡氏,永康吏部侍郎女弟也。子三,懌、愔,從族叔狀元陳亮游;幼子惲。彥光生于宋元祐庚午三月十八日,卒于紹興庚午二月初一日,葬三十四都馬隆山之原。
  【張?zhí)熨t】(915~945)字友恩,由河南汴梁沙溪隨父來居吳寧。遇兵亂,隨父力戰(zhàn)群寇,陣亡于官清嶺。邑人仰之忠孝,在縣衙后筑一臺名吳寧,塑肖像祀于忠愍公之側,后又合祀于邑侯祠。葬于考溪(也稱考坑、巧溪)忠愍公墓側。(父子墓今為磐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子柱、槿居于巧溪郭園,后世子孫繁衍后移居張村。
  【張?zhí)熨t】(915~945)字友恩,由河南汴梁沙溪隨父來居吳寧。遇兵亂,隨父力戰(zhàn)群寇,陣亡于官清嶺。邑人仰之忠孝,在縣衙后筑一臺名吳寧,塑肖像祀于忠愍公之側,后又合祀于邑侯祠。葬于考溪(也稱考坑、巧溪)忠愍公墓側。(父子墓今為磐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子柱、槿居于巧溪郭園,后世子孫繁衍后移居張村。
  【張潮】(872~945)字均彰,河南籍人。后唐乾寧間(894~896)由進士出宰吳寧,有惠政,民頌之。清泰間(935)因兵亂曾攜家屬避于玉山郭園(今磐安縣玉山鎮(zhèn)考坑)。后晉開遠乙已(945),又亂,張潮為保一邑之安,雖年已老,而身先士卒,與長子天賢出城力戰(zhàn)。七月四日又戰(zhàn),父子陣亡于官清嶺。幼子天宥因在學館讀書,躲身于菱塘(今名托塘)而得脫。后為托塘張氏之祖。張潮、張?zhí)熨t父子殉職后,葬于玉山考溪屋后。天賢二子(張柱、張槿)及其一家居于考溪郭園。邑人懷其德憫其忠,為之筑一臺于縣衙之后,命名吳寧臺,至今猶存,為東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塑像祀之。宋時,縣令吳炯列事上聞,下旨贈太常卿,謚號忠愍。其后,每令東陽者朔望瞻拜。明嘉靖四年,合邑紳耆請牒建邑侯祠。
  【蘄王柴熙誨】(956~1030),為后周柴世宗皇帝之子,名宗炯,熙誨為字,封為蘄王。柴世宗薨后,長子宗訓接位,號恭帝。陳橋兵變,趙匡胤受周禪,聽盧琰“唐虞接受不滅朱均”之議,將恭帝封為鄭王。蘄王柴熙誨即由盧琰收養(yǎng),并為第三子,改姓為盧,名璇。
  宋建隆三年(962),盧琰挾蘄王出京,隱居新渥靈山。并將女盧錦許配于他。宋仁宗乾興癸亥(實為天圣元年1023),授盧璇為殿前防御使,三年封武烈侯。夫人盧錦封為吳國夫人。因自感帝裔臣宋心不自在,致仕后居靈山上盧。
  蘄王熙誨生于后周顯德丙辰(956)六月初四日,卒于天圣庚午(1030)三月十七日。吳國夫人盧錦生于后周顯德乙卯(955),卒于宋明道癸酉(1033)四月十五日。合葬于新渥大山下水竹塢石塘。子盧可,為宋禮部尚書。子孫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東陽、永康最多,今有3萬余人。
  【胡貯】(954~1008)字居中,號菊軒,原籍永康,為工部尚書胡則之昆第。貫通五經(jīng),又精于《易》。登宋開寶戊辰王義右榜進士,授官燕府助教。一年后辭官而歸,專心鉆研易學。聞臺州有一學者,精通易源之說,學問深博,即攜二子往游其門。歸時,途徑玉峰山口,見山削融結,風光攸鐘,為發(fā)祥之地,心大喜。于端躬元年戊子(988),由永康華溪徙居于此,命名嶺口。長子光樒,隨父而居;次子光楊,為便于隨師學易,遷居天臺胡竇。
  【盧璞】(951~?)字伯瑞,為宋越國公盧琰次子,行七二,靈山(新渥中盧)人。宋開寶元年(968)隨父由京城外逃臨安,又轉徙靈山定居。于宋太平興國丁丑(太宋趙光義二年,公元977),薦授湖南安撫使。后以誅叛命之臣有功,進授中書令。又以文學精雅超越,特命兼工部侍郎知制誥事。卒后葬靈山庚塘山。娶永康長史呂文祥女為妻,子孫稱靈山盧氏栗派。居靈山上盧。
  【盧珪】(949~1019)字伯璋,行七一,靈山人,居中盧甲榜。其父盧琰,為后周工部尚書。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返京為帝后,封琰為越國公。因盧琰收養(yǎng)了后周柴世宗之子蘄王柴熙誨為子,怕趙生疑而辭官外逃,輾轉居于靈山(今新渥)。盧珪乃琰公長子,隨父至靈山中盧定居。于宋開寶間出仕,詔授湖南道宣撫使,職掌軍民大政,有韜略經(jīng)濟之才,頗有政聲。補中書舍人,加朝議大夫。尋又升授秘書少監(jiān)。致仕后回靈山,后居甲榜。后代子孫稱靈山盧氏榛派祖。娶永康楊總制女為妻。子孫分布于磐安、東陽、永康、松陽、武義、青田、縉云、金華各縣。
  【陳惟勝】(891~971),又名勝,字法圣,又字定德,行輔三,安文人。出身官宦書香門第,高祖光忠公為吏部尚書;曾祖景平公為知府;祖父陳奓,官至國子祭酒兼侍御史。惟勝公仕吳越,累官至尚書令,很有政績。致仕后居文溪。卒葬三十四都(今東陽市馬宅鎮(zhèn)),因生前“州縣共仰”,百姓愛戴,死后奉以為神為佛,在獅巖下立廟紀念,人稱陳公廟,至今香火不絕,又在梅枝嶺立惠化廟紀念,敬仰瞻容之人如潮。崇政殿大宗正刑恕著有《尚書惟勝公贊》云:“金冠玉珮,瀟灑出塵。仰慕逍遙于丘壑,緬想際會于風云。凱下言之悟意,罄崇論而敷陳。灼灼乎龜蓍之開復,洋洋乎魚水之相親。激揚奮勵,以紀綱于國度;鋪張潤色,以黼黻乎人文。卂朝野之胥用,皆樂器之緒珍;嗟儀容之已邈,儼豐彩之如新。”惟勝公尊為安文陳氏開發(fā)內紀祖。
  【陳奓】(831~894)字阡,號行鬝(簡),為光忠公之孫,安文人。唐省元,累官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為避黃巢兵亂,東陽郡之文牒檔案圖書移藏于瑞山文溪惠化里其家,得到奓公保護,能安全保存。以故其地命名安文。
  【陳光忠】(768-848),又謂光宗,字存?。ㄓ肿纸y(tǒng)元),號白夷行者,行震二。原籍長興,遷永康楓山,人稱尚書堂。進士第,累官至吏部尚書,賜紫金光祿大夫。為官清醒,上嘉云:“整軍為民而軍不憚,賦民養(yǎng)軍而民不怨”。功成名就后即辭職歸林,從永康隱居根溪。烏傷駱賓王贊其為“翱翔乎長河之涯,棲遲于畫水之濱,優(yōu)渥乎圣賢之澤,渾涵于道義之精,飄飄若霞舉,皎皎如水清”。
  【羊愔】(805~?)雙峰鄉(xiāng)皿川人。原籍泰山,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人家。以明經(jīng)擢第。唐武宗壬戌(842)任嘉州夾江尉。后遭楊弁之亂,“棄官微服游于括之縉云”、“幽棲于皿川”(皿川亦稱大皿,今屬雙峰鄉(xiāng))。羊愔“性怡靜而灑脫爽朗,薄于世榮”,丙寅(846),賢德內助病亡,他非常悲痛,從此更加看破紅塵,崇尚道術。卻曰:“其樂土以葬之,不亦宜乎!男且有業(yè),女巳歸,永無累也。”遂天天只身入于深山,去尋仙訪道。據(jù)《縉云縣志》、《仙居縣志》和《皿川羊氏宗譜》載,羊愔因采菇為食,能騰云飛翔,長生不老,做了神仙。一日,在深山中忽然迷路,徐步走進一個與世隔絕的境界。見“鸞鶴回翔,天清景暖,百花盛開,朵朵白云飄過”。有一“青幘絳服”自稱靈英的人,邀羊愔入一洞。童子清茗過后,以一盤奇特食品招待客人。愔看盤中之物“狀若簦(箬帽狀)柄長”,不敢食。靈英指著食物云:“此物食之可成仙。”羊愔此時肚子已很餓,立即伸手取來,一食覺其味鮮美無比,頓感渾身舒爽,就一下子把全盤都吃完了。自此之后,羊愔游山玩水就無需帶飯,常摘擷此物為食,又采百合加餐,山泉為飲。不久,本來肥胖之身,漸漸清瘦,體重迅速減輕,渾身肌肉變硬,并且“骨節(jié)皆能動,抖擻如竹片,及拍如打板聲”。
  經(jīng)年后更為清瘦輕健。“又三年,須發(fā)如漆,年老童顏,行走步輕如飛,飲酒三斗不醉”。羊愔往臺州樂安哥哥羊忱處,(其兄羊忱在臺州任樂安令)“一日而返,又往天臺,也一日而返,日能行三四百里”。二十余年后,因來無影去無蹤,旁人稱之為神仙。常去雁蕩、委羽等山游,輕捷如乘云,“如風飄忽”不知所終。后世人以菇祖、菇仙尊之。
  【曹華】(281~325),原籍臨海石塘后,遷居于仁川平象。曹華從小讀書練武,才氣橫溢,武藝超群。21歲薦授承信郎。永興二年(305)十二月,晉右將軍陳敏起兵反叛,自稱楚公,任大司馬。遣其弟陳斌帶兵東略臨海。承信郎曹華不敵,后又受其牽連。曹華為避難,輾轉到天馬山,隱居于平壤(即今仁川鎮(zhèn)平象村)直至終老。后世發(fā)展為平象曹氏一族。曹華為本縣目前發(fā)現(xiàn)有正式家譜世系記載的最早人物。
  【周欽貴】(?一1658),明末清初玉峰元里人。出身貧苦,有智謀。順治四年(1647),南明將領吳凱兵據(jù)玉山,即駐于欽貴之村元里。馬士英降清后又招吳凱降,為凱斥辱,即發(fā)清軍騎兵襲殺凱,屠戮干余人。玉山民情洶洶,趙小仇、陳啟元和周欽貴等聚眾而起。尹燦率白頭軍入玉山,即與欽貴等聯(lián)合。五年三月,欽貴等駐軍于岸溪坑,尹燦自天臺去溫州。欽責派入至溫州迎回,尊燦為帥。七年三月,清撫憲調集金、臺、紹、處四府兵力會剿白頭軍,尹燦被擒,欽貴率倪良許、陳汝安等500余人進駐羅城巖。尹燦犧牲后,欽責成為白頭軍的
  【尹燦】(?一1650),嵊縣人。諸生。清初白頭軍首領。明末清初,浙江成為南明抗清前哨陣地,尹燦破家起兵,曾率部參加張國維組織之江干戰(zhàn)役。江干兵敗后又率所部參加南明兵部職方侍郎查繼佐組織的西征。順治四年(1647)馬士英降清,殺害南明抗清將領吳凱,其時尹燦正為南明抗清奔走于東陽南鄉(xiāng)一帶,得悉吳凱被害,不勝悲憤,即以義激民眾,在湖溪聚眾起事。為悼吳凱,為激發(fā)民眾國破家亡之憤,軍士以素布纏頭,稱為白頭軍。其時東陽已為清軍占領,清軍急命總兵馬進寶往剿,尹燦引軍走東白山,馬進寶又匆匆進攻東白山,尹燦即引軍進駐玉山,與玉山之趙小仇、陳啟元、倪玉露、周欽貴等聯(lián)合。
  順治五年(1648)正月,清軍大舉進剿玉山,擒殺陳啟元。尹燦將部隊轉移方前一帶,與天臺之陳和尚、袁魁聯(lián)合。旋又去溫州。3月,周欽貴、江叔曜、任仲華聚眾于岸溪坑,并派人去溫州迎回尹燦,尊之為帥,尹燦自溫州回,暫駐新昌天同。尹燦之舊部倪玉露、徐守平、田初、僧默如等駐軍于大盤陽、嶺下陽等處,又派人去新昌迎尹燦。尹燦回軍后,整飭軍紀,嚴禁抄掠,并部署僧默如取黃墈頭,徐守平取官橋等處。8月,又敗清副將張宏德、陳武和鎮(zhèn)將馬夢龍于木衢橋,乘勢取和堂,俯瞰東陽縣城。9月,尹燦又率軍從墨林出發(fā),破縉云縣城和永康獨松,自永康四十六都至瑞山等處,連營八十余里。順治七年(1650)三月,清撫憲調集金、臺、紹、處四府兵力,配合地方團練,對白頭軍大舉圍剿。白頭軍寡不敵眾,尹燦引軍撤向天臺,在柘溪(今屬方前鎮(zhèn))為敵所擒,被解赴東陽。尹燦堅貞不屈,慷慨曰:“己死得其所,義士當如此!”臨刑時著儒生衣冠,足蹬朱履,在東街殉難。
  【陳其蒽】(1592一1665),字生南,號頻齋,明末安文人。少時落拓不羈40始拜陳時芳為師,矢志于學。陳時芳以“減性”戒之,學業(yè)大進。陳時芳卒,執(zhí)喪如同己親。后講學于永康五峰書院,東陽車山和西安,又隨地開設齋會接引后學。講學辯證至理,整日不倦。當聽者困頓時,則繼之以歌,詠嘆抑揚;使聽者感動不已,精神陡振。其學術思想以朱烹理學為核心,又有創(chuàng)新,提出“戒慎”為立身之主,“良知”為治學之本,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八字法。倡導研究之風,云“良知時時發(fā),而時時未嘗發(fā)”要“動也觀,靜也觀”,方能掌握“末發(fā)”之規(guī)律,做到“末發(fā)即良知”。其學生著名者有數(shù)十人,東陽趙忠濟,慈溪韓霖,永康王同離等,皆為其中之佼佼者。明朝亡后,其蒽樵牧,事耕耘,自食其力,喪亂中雖輩妻攜子而奔波,仍肩負圖書頃刻不離。所著有《蒙訓》、《家訓》、《小學匯纂》、《律臺新書解注》、《頻齋詩文稿》等。
  【吳凱】(?一1647)字允伯。諸暨人。祟禎十六年(1643)授鳳陽督標右營先鋒,后協(xié)鎮(zhèn)浙江,兼署臺、溫、紹地方兵員,晉封開遠伯,繼又授南洋協(xié)鎮(zhèn)。為南明抗清的重要將領。
  祟幀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明王朝遷南京。5月,南京、杭州相繼失陷。6月,張國維請魯王在紹興監(jiān)國,并連復諸暨、富陽、于潛等縣。閏6月,吳凱殺北使大起,征兵措餉,計劃北伐。繼而張國維組織江干戰(zhàn)役,水陸二路總攻杭州。8月,吳凱與副使劉穆策應,朝廷將臺州、臨海之糧飽分配吳凱。9月,吳凱自臨海來,參加江干戰(zhàn)役。順治四年(1647)吳凱任浙西監(jiān)軍,尋又奉旨留守臺、溫。江干兵敗后,陳盟入閣,組織水陸兩路西征,但戰(zhàn)機不利,吳凱又奉命增援浙西,自溫州來,末達浙西,清軍已自富陽渡江,吳凱遂走諸暨,又退至東陽吳良,繼又退駐玉山元里。
  權臣馬士英江干戰(zhàn)役時即欲劫魯王降清,后入金鐘寺剃發(fā)充僧,清軍至,即出而歸降。清軍殺盡其兵卒,又命其招降方國安。方也于黃巖就降。士英聞悉吳凱防守玉山,又作書招吳凱降,吳凱答書曰:“余向休鴻恩,末遑圖報,期以他日捐軀,酬國土之知末為晚也。凱,暨陽一匹夫耳,祿享干鐘,不為不厚;爵忝通侯,不為不高。邇遭國家多難,正臣子報效之秋也,不意恩相手握朝綱,身總機務,活送天子而不惜,面受人唾以無慚,律身不忠,教人不義。凱詩書末習,道義素明,食其祿者死其事,自幼籌之熟矣,豈待勸勉而后能?恨未能為申包胥之哭秦庭,庶幾效魯仲連之身蹈東海。自顧七尺昂藏,一腔熱血,豈肯與含羞忍恥,偷生茍活之賊同為比擬哉。行且一戰(zhàn),一戰(zhàn)不勝再戰(zhàn);再戰(zhàn)不勝三戰(zhàn);三戰(zhàn)不勝,披發(fā)遠游外國,以圖后局,固所愿也。否則,惟有一死而已,余無多談。”
  馬士英羞惱成怒,即發(fā)清軍之騎兵襲殺吳凱。吳凱措手不及,見騎兵突至,命家人將銀幣撤田中以緩兵,得以奔出村外。又被圍于十相寺。遂自刎隨身婦女8人又驚奔里許,在山城松林一起自盡。吳凱部下自刎一百二十余人,其中有其妻陸氏、兄堯宰等,被殺者計千人。后人將吳凱撒銀幣之田名為“撤銀丘”,八婦女自盡之山城名“八婆攏”。
  吳凱被害,引爆了白頭軍十余年的武裝抗清斗爭。
  【陳時芳】(1567一l642)字仲新,號春洲。明代安文人。少從臺州陳谷游,師卒于館,親自扶柩歸葬。18歲入邑庫,復以杜維熙為師,潛心學術,無意仕途。深得姚江一派“知行”學說之真諦。邑大夫知其賢,以大賓請,時芳以儒巾野服應之,拒不受職。一生刻意從教。每歲于法界、官橋、五峰、拓林等書院巡回講學,復設麗澤講會,每月兩次集會于安文家塾,年大會于冬至后五日,四方賢士紛紛赴會,從者甚眾。雖促膝問難者數(shù)十百人,時芳侃侃而談,不厭其煩。辯證至理,發(fā)微命中,又務求化偏歸全,尋源見委。直至年已古稀,肢體贏弱,而精神猶旺,談論終日不倦,讀書常至夜分,聞朋友來,即欣然迎接,禮極周詳。
  時芳治學,重在“獨樹”,不泥門戶,對朱烹、王陽明、陸九淵等人學說,持批判繼承態(tài)度。提出“得人自理,法必不同”;“辭必趨新,不可蹈襲”,反對淹入故紙。曾云:“朱子極得解《春秋》,三傳程、胡,可高閣置之,吾等亦可歸機決勝,出奇云窮,不必專用堂堂之陳”。遺有《麗澤會規(guī)》、《宋傳廣錄》、《鄒魯遺芳》、《五輕實錄》、《學余偶筆》、《學余瑣記》、《自考集》、《五峰書院志》等著述。
  【陳懷堂】(1426—1486)字均彩,號侃齋,明代安文中宅人。民間稱“咸百四公”。五歲失父,母胡氏重家教,故少年即作事慎重,后家政井然。又因其妻曹氏賢甚,產(chǎn)業(yè)日饒,富甲一鄉(xiāng)。懷堂雖殷富,卻耿直好施,樂于解人之難。代宗景泰七年(1456),災情嚴重,田禾無收,鄉(xiāng)人多有餓死。懷堂發(fā)谷六百斛,販濟鄉(xiāng)民;有死于道者,買棺以埋。其間人口丁稅,民負沉重,懷堂一人代輸達二十年之久。自景泰五年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又出己資代輸一都之鹽課。其仲兄陳均楚早亡,留下遺腹子,族內有欲占其產(chǎn)業(yè)者,懷堂予以代管,待子長成,悉以奉還。四方賢人處士有難,納入不拒,支持讀書,移旬累月而不厭。及其彌留之時,尚命子孫“向后無改吾道”。
  懷堂對社會公益,多熱心贊助,彈財不吝。曾獨資創(chuàng)辦“侃齋家塾”,免費入學。又修飾邑縣文廟,邑庫鄉(xiāng)賢祠,以扶邑人教育;于花臺山下建“進德堂”,規(guī)模宏大;以朱晦翁規(guī)范建大宗祀宇四十楹,所需資金,皆由己出。尋值洪水沖毀萬工城,懷堂又為之加筑,“高三丈、長三里、寬二丈,疊石為堤,直石九重,歷久不壞,在堰為最”,“上有盧陂,又上有高陂,又有海螺陂,又作泰山大陂,下宅陂,皆堅筑深廣,注田不竭”。其堤至今猶存,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學家屠隆為之撰傳。
  【曹璟】(1324一1402),字思宋。號進德,冷水白巖人。博通史書,抱為國建功立業(yè)之志。元末大亂,曹璟觀世變而不求仕進,怠朱元障攻金華,慨然說:“此真主也”,遂攜侄曹肖伊赴金華渴見,當面闡述形勢,條陳治策。朱元漳甚為賞識,授萬戶職。回鄉(xiāng)后招義兵萬人,晨昏操練,披堅執(zhí)銳。當耿再成部被困黃龍寨,即引軍而救,破敵奏凱而還。天下既定。碌散兵歸民,退身丘壑,筑室于龍門之下,自號“臥云居士”,稱其樓為“臥云樓”。其間好釋古書,天清日朗之時,則幅巾藜杖,逍遙于山水間,“引壺筋以倘佯,飄飄然如野鶴。翱翔于煙霞之表”。每逢鄉(xiāng)飲,全邑士林聆聽其言談,皆留連忘返,臨別以詩文相贈。明學者方孝孺曾為其撰《臥云樓記》,蘇伯衡為其寫《臥云圖卷》。
  【陳伯良】(1352—1398),名宗善,安文人。早年游于宋濂門下,明洪武八年(1375)補太學上舍,奉差監(jiān)造王府,御賜衣一襲,委以福建省漳州南靖縣令。曾于渡江中流擊揖而誓,務要盡心竭力,勤政愛民,造福地方。在任旦暮孜孜,勤于政事,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時漳州多被蛇毒所害,又迷信蛇神,人畜死者無數(shù)。伯良為此耽憂,常外出私訪,踏遍縣境,探尋毒源,某日于一巖邊見有古樹大九圍,高數(shù)十丈,中空至梢,有白氣如練,從樹梢起,其長競天。伯良回縣,以為此乃瘴氣之毒源,遂下令備干薪,運于巖邊,積壘于樹之四周,
  高與樹梢齊,親往檢查后即命舉火.在彌天火焰中,忽見大白蛇一條從樹孔中出,奮力除之。自此災寢。又因旱災嚴重,招匠工制水車抗旱,禾稻獲豐收,百姓安居樂業(yè)。末幾,伯良上疏終養(yǎng)獲準。臨行時百姓涕泣相隨,伯良再三下轎致謝,百姓留之不得,焚香路祭而送。既后,邑人迫思不忘。集資創(chuàng)建生詞,年歲節(jié)日為其添裝,戶戶上香祭拜,凡縣令初至,均先往瞻拜。
  【周如玖】(1301—1378)。字仲章,號翠亭,玉峰馬塘入。少年倜儻,倔起于文學。元至正三年(1343)登進士,至正五年擢行中書省敕召助教國子,遷翰林侍講。至正二十年調湖廣分省郎中,守襄陽,進四川道右參政,加樞密副使。至正二十三年(1346)調任河南行中書省左參政,行樞密副使,知平章政事,又守汝州。元末,告歸故里。明太祖削平群雄,禮天下名士,起復如玖故官,賜紫金鞍馬。洪武元年(1368)八月,河南聞如玖歸,省、郡軍民皆率旁縣而附。尋奉明太祖之命往招平章郭云等歸降,又賜以金帛。九月,元帝北撤,隨以從仕郎授北京分省照磨,差委臨濠檢點,又通判雎州。時被人誣告,謫為柳州柳陽主簿,以父逝歸里。已而朝廷察知以前所誣如玖之事不實,起為廣東茂縣丞,調靖州經(jīng)歷。九年入時直言進諫,忤上意,仍降為四川眉縣主簿,越二年,卒于任所。
  如玖性耿直,不奉迎,為政以廉干見稱,出納甲仗,綜合錢糧,嚴禁貪賄。在廣東時,嶺南暴亂,如玖以計擒其為首者,以理喻其歸降,嶺南地區(qū)遂定,故國子司業(yè)宋克稱如玖“賢而壯敢,腹裕稻略”。如玖之詩,與呂默齊名,砥節(jié)高簡,一洗元季積習,著有《龍沙二集》、《烏臺集》、《河南集》、《錦川集》、《南歸集》。宋濂在為如玖所作行述中稱其“詩豪文壯,駿邁與同邑呂默類”。汪世忠為其《南歸集》所作序言中更稱其詩渾涵沖帽,馳騁于埃蓋之外,魁岸于霧霰之上,壯邁流逸,兼有諸品,發(fā)乎性情而不尚工巧,有三百篇遺風。”
  【曹天驥】(1251一1273)為天駿胞弟。從父命隨兄抗元,于白水洋被元兵包圍,援絕糧斷月余。對其兄曰:“形勢至所,援軍觀望末肯輕進,須出奇決一死戰(zhàn),挫敵士氣,遠近援軍方可集。吾有子,雖死無憾;兄無子,且父在,當歸去。”遂與兄出戰(zhàn)數(shù)十合,力盡陣亡。
  【曹天駿】(1249—1316),冷水鄉(xiāng)白巖人。生性剛毅,讀書但求立身大端,不尋章摘句。及長有文武才略,曾對弟曰:“吾先世雖由儒入仕,但今異族入侵,形勢如此,吾等當習武事,或可捍御以報國。”遂益潛心韌略,習武勵志。
  咸淳末年,元兵侵逼江南。沿江營堡,降散日聞,天駿遂散家資募義勇,以保障鄉(xiāng)里。父曹瓊(字耕野)原與尚書潛說友友善,至是命天駿往以規(guī)其志,且語之曰:“人臣非以能死為難,而以保衛(wèi)社程為難”。天駿述父命,陳述組織抗元之意,言詞副切,但潛說友聞言而色變。遂歸告父曰:“觀潛公之志,如諱疾而忌醫(yī)者,事去矣。我家世受國恩,當力圖勤王之舉。今虜迫而權奸掌握國柄,事機屢失,忠義難立,為之奈何?”耕野怒曰:“世受國恩,豈可忘耶?”當時宋廣王由海道抵臺,天駿遣弟天驥率義兵先行,于婺、臺之要沖建營壘,天駿復募兵四萬,進駐臨海白水洋。元軍被阻擊,宋廣王得以入閩。天駿語天驥曰:“臺、溫乃閩、廣之藩蔽,不可失也,當力守以待諸勤王之師,萬一可圖恢復也。”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將張弘范率軍大至,被天駿兄弟挫其前鋒,乃據(jù)險堅守,相持月余,互有勝負,但元軍援兵日增,而義軍援絕糧盡,形勢嚴峻。元兵圍柵急攻,天駿兄弟出戰(zhàn)數(shù)十合,天驥陣亡、元軍氣驕,天駿收合余眾,多張疑兵,對義旅曰:“敵勝必驕,當乘機再戰(zhàn),敵必敗。”復出兵大戰(zhàn),元軍果退。天駿復謂義旅曰:“此戰(zhàn)不可再得,宜乘勢引退。”遂從葭葦中間道得脫而歸。天駿回鄉(xiāng)后,復與鄉(xiāng)人立寨柵自守。元軍趨溫州。
  已而縉、永諸縣皆失。元朝左丞史弼高其忠義,遣使招天駿,且曰:“汝等竭忠于宋,心事已白矣,今天命歸元,汝復何為,宜早歸順。”天駿毅然不從。末幾,史弼至處州召見天駿,授天駿以總管,天駿不受。再授永康縣尹。天駿固辭曰:“弟亡父老,吾一身朝夕營養(yǎng)不逮,祿位誠非所望。”詞語懇切。史弼感甚,遂全其志。爾后即隱居鄉(xiāng)里,自稱竹溪處士,事親至孝,每思天驥戰(zhàn)時之語,痛不自勝,撫育其子過于己子。鄉(xiāng)里有婚娶喪葬不能舉,或有疾病無力醫(yī)治者,均慷慨助之。荒年則發(fā)倉凜販貸,不計其能償與否,鄉(xiāng)人咸信服敬愛。
  【楊鎮(zhèn)龍】(?—1289)又名應龍,字子翔,原籍寧海松壇。幼習稻略,尚武功,宋末登進士第。元軍陷臨安后,曾與文天祥、謝疊山等合兵抗元。后元將張弘范執(zhí)文天祥于玻嶺、破張世杰、陸秀夫于崖山。陸秀夫負衛(wèi)王投海,張世杰因颶風壞舟溺死。楊鎮(zhèn)龍即回寧海,組織義軍,曾攻占寧海、象山。至元二十六年(1289)入據(jù)玉山,以二十八都、二十五都(今萬蒼、玉峰、嶺口等鄉(xiāng))為基地,殺馬祭天稱尊。封厲森為右相,樓蒙才為左相;稱“大興國”;國號“安定”,稱是年為“安定元年”,號稱大軍二十萬,兵分兩路:一路由鎮(zhèn)龍自率,破東陽,焚燒縣城,繼趨義烏,、浙東大震;另一路由部將唐仲率領,攻新昌、天臺,并在嵊縣龍興山建營壘,曾于新昌長潭大敗元軍,殺干戶崔武德。元朝廷命滴婆州之儲王甕吉帶與丞相莽哈岱領軍鎮(zhèn)壓,與鎮(zhèn)龍軍相遇于義烏,鎮(zhèn)龍軍潰。甕吉帶又與浙東宣慰使富弼合兵,擊敗唐仲所率義軍,并攻取義軍之根據(jù)地玉山。楊鎮(zhèn)龍兵敗后,余眾堅持斗爭年余。
  【陳大猷】(1198—1250)字忠泰,號東齋。三澤(今尚湖鎮(zhèn)山宅)人。南宋紹定二年(1229)登進士,授縉云縣令,轉兩浙都運使,又遷六部架閣,以兵部侍郎致政。
  大猷學問淵博,對理學的研究頗有成就,為金溪學派一代碩儒。嘗用朱子(熹)釋經(jīng)法、呂子(祖謙)讀詩記例,采輯群言闡述己意;效朱烹注四書例,編著《或問》,對諸派之學說作取舍,又著《尚書集傳》。其學術思想對宋代學者影響深遠。
  大猷為官清廉,注重教化,曾于故鄉(xiāng)設山澤書院;任縉云縣令時曾以自己俸金換得地基,在美化鄉(xiāng)創(chuàng)設美化書院,純化風俗,培育人才。其子陳存德宦名謙亨,登淳祐二年進士,有“父子繼登,文學為優(yōu)”之譽。
  【王霆】(1180一1245)字定叟,號玉溪。南里(今尚湖鎮(zhèn)大王村)人。出身于書香門第,高大父豪以武功著稱,為達州刺史,救封臨沂郡。父炳武舉中式,授浙西兵馬副都監(jiān)。霍少年穎異英發(fā),研習經(jīng)史,為文動軌數(shù)篇;精習韜略,尤工騎射,人譽為“古之羿君無以過之”。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登武舉絕倫異等。主教官喬行簡說:“吾為朝廷得一帥才矣”!授承節(jié)郎,從鄂帥鐘興嗣戍邊,尋又委霆專一教習總效軍。末幾,調沿江制置副使李植幕下,守黃州?;从冶眩杏逯?。時宋室偏安江南,倚長江之天險,江防緊系朝廷之安危。王霆參謀軍政重事,于軍事知無不言,特別對江防提出不少真知灼見。謂用兵之道,不在兵之多寡;軍隊之素質如何,訓練之精良與否,決定戰(zhàn)爭之勝負。從招募兵員到部伍訓練都得從嚴,不可夤緣關節(jié)。若軍紀廢弛,無以究其竄逸生事之輩,急則無以稽其并力向心之志,無以連其逃陣不進之心,必致敗事。”理宗即位,特差充浙江副都監(jiān),駐湖州。時潘甫等起兵,霆往綏撫之。鎮(zhèn)江都統(tǒng)趙勝辟為計議官。尋因李全兵叛,犯鹽城,攻海陵,趙勝出戍揚州,屬官莫敢從行,獨霆慨然曰:“此豈臣子辭難之日!”出城接戰(zhàn),霆必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戰(zhàn),每戰(zhàn)皆捷,雄威踴躍,敵見之喪膽,勢若山崩冰釋。于是咸稱之為“小宗澤”。
  揚州戰(zhàn)后,理宗差霆知應州,兼沿江都巡檢使。樞密院又命霆節(jié)制黃莆后營,彈壓諸道軍馬。時諸路軍二十萬往收楚州,霆帥所部為犄角之勢。旋授閡門舍人,與理宗對策時提出恢復之說,概括為“規(guī)撫”與“機會”二論。指出時政之諸多弊端,陳述“撫饑民、平冤獄,究貪官”等一系列改進政治、軍事之策略,慷慨激昂,言辭懇切:“凡臣之所陳者,誠布告中外之臣,悉懲其舊而圖其新。規(guī)撫既立,然后義旌一麾,諸道并進,臣力尚壯,愿效前驅。愿陛下堅定而勉圖之。”理宗為之動容,稱其言可采,升武功大夫,出知濠州,御賜金帶。至濠,節(jié)浮費而備糧買馬,濠得以安。又命知安豐,群僚上疏言霸在濠,軍民方賴以安,不宜外調,理宗又命仍知濠州。會北兵至浮光,百姓流離奔遁,相屬于道,朝議守光州非霆莫屬。于是改知光州,兼沿邊都巡檢使。冒雪夜行,倍道而馳。至光州,大戰(zhàn)于謝令橋,驅逐北兵,光州遂安。督府魏了翁以書來謝,以緡錢十萬勞其軍。再授閡門舍人,后遷達州刺史,右屯衛(wèi)大將軍兼知蔪州,進東陽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霆不赴。再遷淮西馬步軍副總管,兼淮西游擊軍副都統(tǒng)。制《論游擊軍十事》,不報。知高郵軍。流民弟邦杰聚眾三干,騷擾地方,霆擒其首而解散其眾。時朝議出師,附和者甚眾。獨霆以為須遣人探明敵情,分析利弊,再行定奪,不可貿然而行。諸軍畢行,高郵軍最遲而發(fā),境內卻賴以安。因與時論相悖,讒者遂起,提舉云臺觀。末幾秋防又緊,又授帶行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沿江計議,權置江南安撫使。乃撰《沿江籌邊志》一篇上之。改知壽昌軍,再知蔪州,謂“兩淮乃藩籬,大江為門戶,三輔為堂奧;藩籬不固則門戶危,門戶危則堂奧難保”。于是上書丞相,請審察形勢,添設蔪春、磯安、滁陽三新城。不報。淳祐二年贈和川防御使,六年擢觀察使。七月,北兵大至,霆奮然舞刃親征,不幸陣亡,時年六十六歲。夫人陳氏為女中丈夫,秉性剛烈,沖入敵陣,奪夫尸而歸。
  霆卒后,謚“貞忠”,遣使御葬,賜翁仲石獸,以表其墓,陳氏封恭人,贈碩人。其墓在二十九都螃蟹山之原。寶謨閣大學士李大同為其撰墓志銘。霆生平馳騁疆場,戎馬倥傯,為一代驍將,《宋史》有傳。其著作有《玉溪集》行于世。
  【周師銳】(1182—1231)字仲祺,號儀父。玉峰人。少年即工詞賦,時有佳作,為士林所稱。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舉進士第一名,救為狀元。臨試時主考官得師銳文稿喜甚,語曰:“此文何獨可冠右科,在文章亦當為首選”。殿試時師銳策陳萬言,皆切中時事。及第后,從戎四載,擢為門舍人知滁州,末行,留為御帶器械兼干辦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召還歸班。后又出知封州,卒于任所。
  師銳在朝,以國事為重,不趨炎附勢。分析形勢,能縱覽全局,并預測局勢之發(fā)展,而不從浮議。寧宗命他赴北邊御敵,敵不能支,竄徒河南。此時朝中士大夫提出乘勢北伐,所謂“運氣既衰,機會勿失”,而師銳力排眾議,“吾根本不充,豈容輕舉,開禧前軌可鑒也。”其后兵端漸開,后患難收,果如其言。自英德府召還時,師銳提出:“今日事勢可慮者不專在此,而在嶺南之摧鋒軍士,江西汀贛等處必且挺為盜。”去封州時又為理宗進言:“古今激盜賊之變者非一端,有以力役勞民而致變者,有以科罰橫斂致變者,有以輕挑妄作公肆立刻而致變者。今年歲不登,求寧無益,而弭之之術;則在乎去貪酷而擇循良耳”;后汀贛二廣“寇賊鵬張”,悉如師銳所預言,故喬行簡稱師銳“其識慮之精如此,豈不學孫吳者所能至哉”。
  師稅平生安貧樂義,為官清廉。自嶺南歸時,不帶南方之物。平素每論郡政是非,前后郡守對其且敬且畏。外貌寬和,與物無競,居官律己,凜不可犯。性好孝友,樂于助人。卒后,追封為觀文殿大學士,護國紫金光祿大夫,又轉為奉議大夫。宰相喬行簡為其撰墓志銘。
  【王象之】(1163—7)名熺,守字暉,象之系庠名。南里(今尚湖鎮(zhèn)大王村)人。登宋慶元二年(1196)進士,歷任四川長寧軍文學,江西分寧、江蘇江寧知縣。志行高潔,無意于祿位,中年起隱居著述。
  象之出身于仕宦之家,祖豪為達州刺史,父師稟,紹興間官宜春主簿,知江州。象之少時即隨父宦游四方,江、淮、荊、閩,皆有其蹤跡。其仲兄四至錦城,其叔北趨武興,南渡渝、瀘。歸來時述及異地之山川風物,都引發(fā)象之對地理學之興趣。及長,又長期出游,全國有名之都會,名山大川,皆親臨考察。又搜集天下地理書籍及諸郡圖經(jīng),分析綜合,辨謬存真,再加親自考察之所得,著《輿地紀勝》二百卷。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每郡自為編,以郡之溯源,沿革為編首,而諸邑次之,郡之風俗又次之??ぶ猩酱ㄖ⑷A,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異同,故老之傳記,以及詩章文辭之有關風土者,莫不摘其要而記之。東南16路例以為首,西北諸郡次第而編。其自序有云:“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縣有志,九域有志,環(huán)宇有記,輿地有史,或圖兩界之山河,或記歷代之疆域,其書不為不多,然不過辨古今析異同,考山川之形勢,稽南北之離合,資游談而夸辯博則有之矣;至若收拾山川之英華,以借助于筆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使騷人才士,一覽而山川效奇,則末見其書,此所以紀勝之編不得不作也。”象之生于南宋,正當理學盛行,文人士大夫莫不在虛玄之理學中鉆營,爭論不休,并將理學卷入政治游渦;獨象之花畢生之精力,完成頗具實用價值之巨著,為地理學之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輿地紀勝》已久佚,唯《四庫全書》收錄《輿地碑記目》4卷,另有《蜀碑記》10卷,首l卷,收入《金華叢書》,今尚可見?!遁浀乇浤俊芬蕴煜卤痰刂局糠挚ぞ幋?,起臨安,訖龍州,皆南渡后疆域。其中頗有考訂精確者。如鎮(zhèn)江府丹徒梁太祖文皇神道碑,辨其為梁武帝父。成都府殿柱記作于漢興平初年,知其非鐘會書。嘉定府移水記有嘉州二字,知其非郭璞書。臺州臨海慶恩院、定光院、明恩院、婺州義烏真如院諸碑,福州鳥石宣威感應王廟碑,并書“會同”年號,則知吳越實曾用契丹年號,皆確有證據(jù)。而且較史志著錄為詳,至今仍不失其考證價值。
  【陳黼】(1154—1220)字斯士。宋代瑞山鄉(xiāng)(安文)人。少從呂祖謙游,博通經(jīng)史,為文高雅不俗。永康林大中聞其賢,以女許之。淳熙八年(1181)登進士第,仍恬靜自守,不汲汲于進取,朝廷有意擢用,以婦翁年老為由力辭。至嘉定初年林大中病故后,才出仕,累遷國子博士兼權駕部閣郎官除著作郎。后遭權臣排擠,將調授州官,黼即上書辭歸。黼為官時兩袖清風,歸林后家貧如洗,無屋可住,死于永康寓舍。著有《文集》20卷。
  【陳宗譽】(1091—1165)字彥聲。安文人。宋宣和年問,金兵南侵,社會混亂,盜匪遽起,鄰縣有人將從之,宗譽前往勸阻,曉以義理,陳述利害,得以阻止。安撫使劉述古嘉其才干,命其將領鄉(xiāng)兵,保衛(wèi)地方。宗譽整頓部伍,并盡出家資,激勵士兵效力。時有潰兵數(shù)百人,流竄地方,宗譽一騎往招,感之以大義,眾皆感動而從,自此地方自衛(wèi)兵力益強。故東陽雖地當要沖,卻能獨保安寧,末受匪盜騷擾。安撫使更奇其才,欲授以官職,宗譽堅辭不受。建炎初年,群盜四起,地方深受其害,州縣官府復命宗譽領軍防御,宗譽再次捍衛(wèi)鄉(xiāng)里安寧。其事跡為山陰轉運使陸宰聞悉,以為宗譽“其義可依,其勇可恃”,“是豪杰士,真可托生死者也”乃奉母楚國太夫人攜子陸游并會同內閣龔茂良,尚書晏景初,三家共千人來安文避難,居三年乃歸,所攜文碟書卷,均保安全。
  因宗譽捍衛(wèi)地方有功,朝廷補為承信郎,又適高宗登極,恩遷承節(jié)郎。薦為盱胎軍守,不赴,末幾而卒。陸游為其撰《陳君墓志銘》,百姓在楊巖路為其建祠以紀念。
  【孔端躬】(?一1138),字子敬。原籍山東曲阜厥里,系孔子四十八世裔孫,少力學,登進士第。宋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大理寺評事。持身清白,除暴安良,吏畏其威,人懷其德。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端躬與父評事若鉤、伯中奉大夫若傳、兄衍圣公端友等護駕南渡。伯與兄寓居留州,端躬則侍父隨駕,抵臺州之章安鎮(zhèn)。時端躬目睹朝廷腐改,奸臣攬權,嘆息不已,自以枉為朝官,意欲丟官棄祿,作一庶民,覓棲身之地,自食其力,與草木為鄰。道經(jīng)永康櫸川(今盤峰鄉(xiāng)櫸溪),值父若鈞病逝,遂葬父于鐘山之后塢,并隱居于櫸溪,承先志建山莊古寨“南宗厥里”。寶佑二年(1254),理宗追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廟例建櫸川南宗厥里孔氏家廟,賜“萬世師表”金匾一塊,后遂為孔氏婺州南宗。其子孫照例免賦稅勞役,白身最長者可薦朝錄用。
  【盧琰】(900—985)字文炳,原籍汴州玉川。仕后周,為典檢尚書。從太祖郭威治國,“不避險夷,鞠躬盡瘁”。太祖曾為其豎碑太廟,以紀其勞,稱其“學精清粹”,若“潘玙冰霜”。后周顯德七年(960),趙匡胤發(fā)動陳橋驛兵變,返汴州即帝位。入宮時,見周世宗柴榮之遺孤薪王柴熙誨,意欲殺之。盧琰勸阻,抱回撫養(yǎng)。趙匡胤封盧琰為越國公,盧琰以“柴周大臣,義不臣宋”,攜柴榮之遺孤熙誨出京,輾轉至浙江,最后隱居于靈山之麓(即翠峰山,現(xiàn)屬新渥鎮(zhèn)),仍稱玉川盧氏,以示不忘故本。為避趙宋覺察,將柴熙誨改從盧姓,易名為睿,作己第三子,以己女盧錦嫁之。盧琰定居后,著力開發(fā)地方,延請名師,設立學校,以教化風俗,培育人才,后其九子均列顯爵。
  趙宋平定全國后,標榜以仁厚立國,曾訪先朝臨難不屈之士,以昭厚德,激后世之忠義。然柴熙誨之事仍隱而不宣。盧琰雖高風亮節(jié),知于朝野,然攜柴氏遺孤而奔,存柴氏一線之緒,正宋室之所忌,故湮其史實,其名不揚。明洪武初年,盧琰裔孫盧應主建越國公祠于宅左。盧本心撰《宋越國公傳》,程正誼撰《越國公祠記》,載于《永康縣志》。

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華分社四川旅游 九寨溝旅游 峨眉山旅游 稻城亞丁旅游 成都周邊旅游 三亞旅游 云南旅游
24小時服務熱線: 4007 028 188  直撥號碼: 028-87668000 87666645
Copyright © 2005-2023 www.cc7788.cn 版權所有 經(jīng)營許可證:L-SC-CJ00003 蜀ICP備13027583號-64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青羊區(qū)人民中路三段6號食品大廈6樓610室 技術支持:中國旅游聯(lián)盟信息研究所
本站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字信息均出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為流傳信息,文章圖片版權歸原著,如有版權糾紛,請來電,我社將主動聯(lián)系商量給予稿酬或予以刪除,我社不承擔法律責任。   負責人:楊奎

  • 營業(yè)性網(wǎng)站
    備案信息
  • 網(wǎng)絡110
    報警服務
  • 不良信息
    舉報中心
  • 企業(yè)營業(yè)
    執(zhí)照認證
  • 旅游聯(lián)盟
    成員單位
  • 網(wǎng)站認證
    點擊驗真
  • 合作
    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