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huán)境
武義地處中國東南沿?;鹕綆r帶。境內大面積出露侏羅系上統酸性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白堊系形成了武義--宣平等斷陷盆地,盆地中發(fā)育內陸河湖相的沉積巖系及其間斷噴發(fā)的酸性、中性、基性熔巖等巖層。河流及兩岸有第四系的松散物堆積。燕山晚期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頻繁,呈巖脈和小巖株產出,具代表性的有大萊石英二長巖和白姆長蛇形石英粗面巖。境內的斷裂受區(qū)域性構造控制,多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次為北西向和東西向。這些斷裂的存在為境內螢石礦田的形成提供了控礦和容礦空間,一般大中型螢石礦床多充填于北東、北北東向斷裂中,中小型螢石礦床多充填在北西向和東西向斷裂中。由于斷裂的切割和地殼的抬升剝蝕作用,在武義--宣平斷陷盆地北側邊緣的方巖組地層中形成了石鵝巖、劉秀壟、巖坑、大紅巖等丹霞地質景觀;而在盆地南東的酸性火山巖中又形成了小黃山、壽仙谷、寶泉巖等雁蕩地質景觀。
武義地形西南高、東北低,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環(huán)山,峰巒連綿。境內山脈屬浙中山系,包括西南部來自遂昌縣界的仙霞嶺山脈,東南部來自縉云縣界的括蒼山脈,東北部來自義烏和永康的仙霞余脈的八素山脈。全縣千米以上山峰有102座,西部西聯鄉(xiāng)的牛頭山海拔1560.2米,為金華市的第一高峰。境內最低處為北部履坦鎮(zhèn)范村,海拔高度僅57米。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其間樊嶺--大廟嶺東西向橫貫縣境中部,形成武義和宣平兩個河谷盆地,并把縣境內的水流分成錢塘江、甌江兩大水系。錢塘江水系位于縣境北部武義河谷盆地,主要干支流11條,全長384.4千米,集雨面積900.4平方千米;甌江水系位于南部宣平河谷盆地,干支流18條,全長274.6千米,集雨面積676.8平方千米。兩大水系均系山溪性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豐沛,洪枯水位變化明顯。整個地理格局被俗稱為"八山、半水、分半田"。
縣境的土壤分紅壤、黃壤、巖性土、潮土、水稻土5個土類、11個亞類、34個土屬、75個土種;紅壤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48.19%,黃壤占18.67%,水稻土占18.34%,巖性土占13.99%,潮土占0.81%。
境內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甜櫧、木荷林區(qū)。全縣有木本植物93科,308屬,820種;古樹名木有8723株;是金華市植物種類最豐富的縣。野生動物有29目,71科,265種。其中屬國家I級保護動物4種,II級保護動物32種。
縣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豐沛。自1962年至2005年的44年間,年平均溫度17.07度,無霜期平均在24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474.4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0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1.51小時,年均風速1.33米/秒,常年多東北風。其中自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間,年平均溫度17.292度,無霜期25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34.4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59小時(受環(huán)境污染障礙等因素影響),年平均風速1.3米/秒。因境內地形復雜,氣候多變,災害性天氣頻繁。主要是春播育秧期的低溫陰雨,梅汛期的暴雨洪澇,盛夏的干旱,春夏秋季的冰雹和雷雨大風,秋季的低溫,冬季的寒潮、冰凍。臺風直接影響不大,但有時亦帶來大面積降雨,形成洪澇災害。
人口民族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縣境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則以畬族為主,另外有100人以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10人以上的土家族、彝族、壯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水族、白族、黎族,10人以下的哈尼族、仡佬族、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藏族、傣族、土族、傈僳族(是次人口普查,列出民族的24個欄目中,武義縣合計有前述的23個民族,另有4人統計在"其他少數民族"欄目之中,還有1人的民族身份未被識別)。2007年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33327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81975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4‰,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長率3.15‰。全縣人口密度為208人/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區(qū)為6406人/平方千米(含外來流動人口)。全縣共有316個姓,其中1萬人以上的姓氏按人數排列依次為徐、陳、王、朱、李、吳、何、周、張。
位置面積
武義縣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華市南部。東與永康市、縉云縣接壤,南與麗水市相依,西南與松陽縣毗連,西與遂昌縣為鄰,西北與正北分別與金華市婺城區(qū)、金東區(qū)相接,東北與義烏市交界。疆域介于北緯28°31'-29°03',東經119°27'-119°58'之間。東西寬50千米,南北長59千米,從西南到東北呈長條形。總面積1577.2平方千米。今武義縣境包括歷史上的武義縣和1958年5月從撤銷建制的宣平縣劃入的16個鄉(xiāng)鎮(zhèn)。
經濟建設
2007年武義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努力破解要素制約,全縣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fā)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3.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300美元;財政總收入12億元,增長34.8%;地方財政收入6.27億元,增長38.1%。狠抓工業(yè)項目投入,加快工業(yè)企業(yè)建設,強化新老“三率”督查,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推動了工業(yè)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全年實現工業(yè)總產值230億元,比上年增長35.1 %;工業(yè)增加值43.4億元,比上年增長18.7%。規(guī)模企業(yè)不斷增多,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達488家,新增73家,產值達到183.5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yè)45家,新增12家。工業(yè)發(fā)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完成限額以上工業(yè)投資25.4億元,投放工業(yè)用地2719畝,園區(qū)基礎設施投入9481萬元。制定和完善了農業(yè)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業(yè)的扶持力度,促進了農業(yè)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全年實現農業(yè)總產值12億元,增長6.4%。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播種面積24.7萬畝,糧食總產量8.9萬噸。建成萬畝工廠化育秧基地,推廣超級稻3萬畝。加強旅游配套建設,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促進了以旅游業(yè)為龍頭的第三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全年接待游客118.6萬人次,旅游收入8.9億元,分別增長25.1 %和26.2 %。金融業(yè)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金融機構存款余額83.8億元,增長15.9 %;貸款余額74.05億元,增長31.9%。房地產業(yè)出現回暖。商品房銷售額8.1億元,增長1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5億元,增長16.8 %。交通運輸、郵政、通訊、保險、中介服務等社會服務業(yè)得到較快發(fā)展。
特色資源
武義素有“溫泉之城、螢石之鄉(xiāng)”美譽,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歷經八百年風雨橫跨母親河的熟溪橋;譽為“浙江第一、華東一流”的武義溫泉,日出水量6000噸左右,水溫42℃至45℃。清水灣溫泉浴場、溫泉山莊是度假休閑的好去處。境內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極星象村;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省級文保單位郭洞古生態(tài)村;以及壽仙谷、劉秀壟、清風寨等10多處省市級景區(qū)。武川風情多姿多彩,斗牛、道情、龍燈、抬閣等民俗風情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武義是傳統的農業(yè)縣,田園肥美,物產豐饒,是浙江省商品糧、商品豬、出口茶、桑蠶、杉木、毛竹、油茶林基地縣之一。近年來,武義以農村奔小康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發(fā)展高效生態(tài)農業(yè)農業(yè),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茶葉、優(yōu)質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和畜牧業(yè)等特色產業(yè)優(yōu)勢初步形成,農產品美好譽度不斷提高,全縣農產品中有全縣已經有有機食品4只、國家綠色食品1只、省級綠色農產品10只、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7只。全縣已建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1個,面積8萬畝,有17家企業(yè)獲得有機食品生產經營認證。擁有浙江省著名商標2只,市級知名商標5只,近年來武義農產品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地舉辦的各種博覽會、農交會中獲得金獎45個。2004年全縣農業(yè)總產值達到9.4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18元,比上年增加了11.4%。
武義是“中國有機茶之鄉(xiāng)”,茶葉是武義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全縣現有茶園11萬畝,2004年茶葉總產量6800噸,總產值2.05億元。其中名優(yōu)茶產量2100噸,產值1.68億元。茶樹良種化率已達28.6%,為浙江省茶樹良種化先進縣。2004年頒證有機茶總面積達到了1.88萬畝,居全國首位,產量600噸,產值4800萬元。武義山區(qū)地理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所產茶葉的自然品質“色、香、味、型”獨特,白毫顯露,色澤翠綠,具有蘭花的清香和鮮醇可口的特點,歷史上就享有一定聲譽,早在1932年,在省農產品展覽會上,武義鴻源協的茶葉獲乙等獎。優(yōu)良的茶葉內質為名茶生產開發(fā)提供了現實基礎,武陽春雨是我縣創(chuàng)制的一只名茶,產于海拔近千米的牛頭山麓一帶。茶葉受云霧滋潤,集天地之精華,得自然之靈氣,秉承千百年傳統制茶工藝,加之現代科技精心培育制作,所得品質卓爾不群,其形似松針絲雨,色澤綠嫩稍黃,香氣清高幽遠,滋味甘醇鮮爽,獲得了品茶大師和消費者的者的一致認可。武陽春雨自1994年開發(fā)成功以來,在各類名茶評比中屢獲殊榮,當年獲首屆“中茶杯”名優(yōu)茶評比一等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農業(yè)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中國國際農業(yè)博覽會“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第三屆“中茶杯”名優(yōu)茶評比中獲特等獎、中國國 際茶
博覽會國際名茶金獎;2001年獲浙江省精品名茶金獎,同時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2004年武陽春雨茶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名茶。
武義是浙西南重點產糧縣之一,是全國雜交早稻示范縣,“武義大米”享有盛名。近幾年,我縣以優(yōu)質、高產、高效為目標,以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省農科院等科技單位為技術依托,聘請袁隆平院士為顧問,有力推動了優(yōu)質大米的生產開發(fā)和普及推廣。1997年,從南湖雜優(yōu)中心引進香兩68等組合進行試種。2001年累示范推廣面積達34353畝,建立了100-1000畝高產示范方29個;2001年又大面積示范推廣部頒二級優(yōu)質米的晚稻超級稻組合面積達3.5萬畝,占晚稻面積的21.2%。2004年在王宅等地建立的浙江省唯一的國家雜優(yōu)中心P88S/0293兩系超級稻示范方116畝,平均畝產達650公斤以上,高產田塊畝產達712.07公斤。今年又建立了4800畝的超級稻新組合試種基地,進行大面積的超級稻P88S/0293等新組合試種、示范。
武義是國家外貿部確定的為全國三大出口梨基地縣之一,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栽培蜜梨,是省內主要蜜梨產地之一,栽培品種有早熟的翠冠、西子綠、新世紀、菊水和中熟的黃花、清香等。“桐琴牌”蜜梨入選了全省十大名梨,獲得了國家級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全縣蜜梨總面積達到13000余畝,年產量1萬噸,年產值近2000萬元。
武義縣南部山區(qū)海拔650米以上耕地達8萬多畝,植被173萬畝,是理想的生產高山無公害蔬菜地區(qū)。目前全縣高山蔬菜面積達3萬畝,創(chuàng)產值4500萬元,有3萬山區(qū)農民從事高山蔬菜產、供、銷等業(yè)務。武義高山蔬菜量大質優(yōu),種類豐富,四季豆品質優(yōu)、銷路好、效益高、面積大,已成為高山蔬菜的主栽品種。
武義的宣蓮是中國三大名蓮,曾被選為清朝宮廷貢品,是武義縣傳統名貴特產,因產于原宣平縣得名。有近500年歷史。宣蓮顆粒碩大,圓冰潤飽滿,酥而不爛,味美爽口,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高。近年來,武義縣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培育,引進了新品種“太空蓮3號”和“十里荷1號”進行種植推廣,并大力進行宣蓮品牌開發(fā),現已注冊了“鄉(xiāng)雨”、“蓮童”、“湯記”等宣蓮品牌。目前,武義共有宣蓮種植面積3000余畝,年產量約200多噸,產值近1000萬元。
武義是傳統的畜禽飼養(yǎng)產區(qū)縣,也是著名特產“金華火腿”的主產區(qū)之一。2004年全縣畜牧業(yè)產值達2.8億元,占農業(yè)總產值的29.62%.已成為全縣農業(yè)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全縣家禽飼養(yǎng)有389萬羽,其中以三黃雞為主的優(yōu)質土雞有150萬羽。已注冊的“少妃牌”本雞供不應求。我縣圈養(yǎng)麻鴨歷史悠久。浙江省著名商標“田歌牌”蛋鴨系列產品,遠銷杭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全年生豬飼養(yǎng)量33.1 萬頭,山羊飼養(yǎng)量1.45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