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是高山族人民與外界交往的紐帶,有山有水的地方就少不了路、船、橋。高山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
山與水構成了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行走在這塊土地上,人們一定需要一條四通八達的路,還有穿行于海里、河里的船。那么高山族人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山水雖然很美,但有時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逢山開路,遇水塔橋”是常理。
首先臺灣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島上的河流從中央向四方奔流,流程較短,流速很快。而河水的漲落沒有固定時間,隨著季節(jié)和雨量的變化呈間歇性狀態(tài)。
船
自古以來,島上的高山族同胞為了漂海渡河,先后使用了獨木舟、竹筏等水上交通工具。而由竹筏發(fā)展到帆筏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一直到清代,他們還使用著這種傳統(tǒng)的運載工具,還包括一些木筏、匏器、艋(舟甲)等?! ?
臺灣東部的阿美人,還保留著古代的獨木舟。獨木舟是用單根樹木刨挖中腹而制造的最原始的船型。船的頭尾翹起,就像古代宮殿上高翹的屋角,船體上還雕刻有精細的花紋,色彩艷麗。船體用了12種不同的木料,先制造龍骨、船板和側板,最后再拼制而成。船身上的花紋圖樣是根據(jù)父系群的傳統(tǒng)花樣來雕刻的。這種家庭標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另外還有用木頭刳刻而成的方形木舟,這是阿美人為了紀念祖先渡海而遺留下來的,方舟的傳說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傳說有相似的地方?! ?
1929年,廈門大學人類學家林惠群教授親自到臺灣調查高山族歷史和民俗時,曾到達臺灣中部高山湖的日月潭。在那里,林教授得到了當?shù)厝说囊粋€獨木舟和一把漿。這個獨木舟長5米,寬近60厘米,深30厘米,重約100公斤,是用樟樹干整段刳刻而成的。船頭和船尾沒有削尖,艙底挖得不平整,一看便知是由于沒有專門的工具鏟平而造成的。小槳入水的一端是削尖了的,手持的一端卻沒有再加小橫木,如果不是熟練的水手用起來肯定很不順手。
路
由于大多數(shù)高山族人民都居住在山區(qū),出行非常不便。在十多世紀以前,東海岸和阿里山一帶已有鐵路,其他地區(qū)卻只有部分有公路。而山間道路大都開鑿在山腹斜壁之上,或臨懸崖,穿越叢林,每當遇到峻坡險谷,更是危險四伏。
山區(qū)道路可分為“社路”和“獵路”兩種。“社路”多為清代以來由官府督修的大道。路面最寬2米,窄道只能容一人通過。雖然,修路時已鏟除雜草,但由于行人稀少雜草幾天內就能把路“埋”掉。“獵路”是由于獵人出獵,多次踐踏出來的山間小路,一般只能容一人通行。進入山區(qū),攀巖涉水是常事,一切順其自然?! ?
解放初期,廈門港漁民陳烏糖在臺灣附近的海面上捕魚時,撈到一條4米多長的獨木舟,這條獨木舟船體平整,是用金屬工具刳刻而成的,形狀與原始獨木舟一樣??梢?,一直到50年代高山族還在使用獨木舟?! ?
高山族人民使用竹筏的記載最早見于宋代的《諸蕃志》,該書提到高山族先民的毗舍耶人到福建泉州的圍頭、水澳等地,乘坐的是竹筏,這種竹筏可以折疊起來,就像竹屏風一樣。遇到激流,他們就把竹筏折起來,泅水推筏前進,等風平浪靜再站到筏上行駛。一直到1954年《臺灣農業(yè)報》統(tǒng)計,臺灣的竹筏有13808艘,占漁船總數(shù)的2/3強?! ?
竹筏一般只能行駛于河川和近海,遠海航行時得靠風力,因而他們便造出了帆筏。帆筏的結構相當復雜,可分為筏身、帆桅、槳艙、插板和石錨五項。筏身由9-11根粗大的麻竹和刺竹構成。所用麻竹是由臺灣中部的臺中、新竹、彰化等縣山地的山民們砍伐后運到海濱漁港來出售的。帆桅的桿多用杉木做成,帆是大幅的白粗布,每個帆筏有四只劃槳和兩只舵槳,也是用杉木做成的。每只帆筏普遍都配有六塊插板,插板是用整片的杉木制造的。石錨是用木質干條和河溪里的卵石制成的。從這五個構成部分看,帆箋已比竹筏的結構和作用有了很大進步。在行駛中,高山族同胞要巧妙地用槳劃行、使帆、槳、舵和插板配合在一起,根據(jù)風速、風向以及水流情況靈活掌握。從帆筏的制造和使用可以看出,高山族人民利用自然力戰(zhàn)勝溪流、海洋阻擋的本領已在勞動實踐中得到提高?! ?
帆筏的舷,是用毛竹剖編而成的,在簽的尾部,還設有用餐和休息的竹臺,每只帆筏上,有兩三個高山族漁人在操作。這種帆筏的設計,既可使駕帆人勞逸結合,又方便駕駛。
清代的高山族同胞,還廣泛運用涉渡這種人力水上交通方式。這種方式幾乎沒有什么工具可言,僅利用溪流較淺處的石頭,踏石跳躍而過。在湍急的河水下約一尺的腳踏石是不容易看見的,只能憑借經驗,“摸著石頭過河”。由上游而下的奔涌的河水,有時把人沖得幾乎站不住腳?! ?
平埔人身懸的匏器也是一種簡單的渡河工具,用它來裝行李或公文,既能避雨進水,又能借其浮力幫助過河溪時不致沉沒?! ?
北部和中部的高山族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是“艋(舟甲),即獨木舟。這種獨木舟不同于古時的獨木舟,其舟型較大,可容二三十人,且增加有附加設備,比較復雜。平埔人中的噶瑪蘭人,在獨木舟的兩旁用藤縛上木板,就像是獨木舟生出的兩片翅膀。這樣,駕駛起來更平穩(wěn)、更安全。在波濤洶涌的水面上,他們有節(jié)奏地揮動雙槳,起起落落,猶如戲水,既驚險又充滿樂趣?! ?
由于臺灣北部多獨木舟,所以在清代有個地方也命名為“艋(舟甲),后來成為臺北最早的商業(yè)區(qū),現(xiàn)名萬華。當時臺灣和大陸通航通商的著名商港有“一臺二艋三鹿”,即指臺南、艋(舟甲)、鹿港。
匏器又稱壺盧、葫蘆。清代平埔人用匏器作為盛物的容器和渡水的工具。據(jù)說家里的匏器多,說明這家很富有。這種匏器不但可以盛物,還可以作為郵送東西的工具,把公文放入其中可以安全運到目的地,因為它可以防水。在渡河時,可以將它挾在腰間借其浮力幫助渡河,是一種簡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高山族人非常重視漁船的裝飾,這也反映了漁民們的審美觀點和對漁船、對大海特殊的感情、這種創(chuàng)造寄托了漁民對生活特殊的理解。
雅美人的造船過程是很講究的。首先要到山上砍伐木料,他們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有斧、刀、小刀和鉆等。在伐木取材時,漁船的每一部分都要選用不同的木材,如制造龍骨翹起的首尾,需砍伐一種叫摩若(音譯)的樹,其余每一節(jié)船壁,也需要用特定的木材。按照漁船的需要在林中伐木,然后削成粗料運回村社中,再在石砌工作場上加工成龍骨、船板等,再拼裝成船。先將船底龍骨接好,然后在龍骨兩側拼上船板,也就是從船底至船沿左右各鑲四層板,每層船板緊拼在一起,用海綿草塞在船縫里,防止漏水,再用竹釘連接起來。在船壁最上層的里面,船側有一條檔脊,是放置坐板用的。根據(jù)漁船的大小,船櫞上有一對至四對排架不等。漁船造成后,還要按照父系群的傳統(tǒng)花紋,在漁船上進行雕刻,并用紅黑白等顏料除上色彩,作為漁船的標志。造船是男人的事,女人不能參加。船的大小不一,可以分三種,一種是坐10個人的,一種是可以坐8個人的,第三種是可以坐6個人的。
雅美人的漁船可以說是較為先進的海上漁船?! ?
橋
高山族各族群一般都居住于多山、多水的地區(qū),因此橋就成了他們通往各地的不可缺少的建筑。而橋的建筑也因自然條件不同而各具特色,有木橋、竹橋及藤橋?! ?
木橋包括結構簡單的獨木橋,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根大樹去掉樹杈樹皮,取其干削成方形,橫架在溪流上或溝壑上,就可以通行了。另外還有比較簡單的,就是用兩根木頭分別從兩岸插入溪流中,木頭上端靠在岸壁上,就可以攀登過去了。為了讓牛車通行,高山族人用圓木作為樁架,再將圓木橫列于樁架上,用藤索或釘子固定上,就可以讓牛車和行人通過了。
竹橋分為長短兩種。短竹橋較為簡單,只要用三四根粗竹子并排搭在溪流上及巖壑問,就可以過河。這種短竹橋的搭建方法類似于獨木橋。長竹橋則是先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作為中間橋架,橋架有一個或多個,再用四五根排竹搭在溪岸與橋架間,即可渡過較寬的河面。有的長竹橋搭成了弓形,也有的在橋面兩側搭蓋竹欄,以便行人扶持。在曹人地區(qū)普遍建有竹橋,布農人和阿美人也建有簡易竹橋?! ?
在泰雅人、布農人、排灣人、魯凱人居住的地區(qū)普遍建有藤橋。這種橋一般建于溪流與深壑間,搭建方法說起來簡單,但如果身臨其境便知道它的危險性。首先用藤皮打成粗藤索,左右兩條并懸于兩岸的大樹或巖石上,再于其下一米多處,用同樣的方法懸粗藤索兩條,并在其間用藤蔓交叉編織成密網,使底部可以承重,左右欄上護藤,以保證行人安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藤橋逐漸被鐵索橋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