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土地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xiāng)鎮(zhèn)2個開發(fā)區(qū),23.5萬戶,人口89萬,農(nóng)業(yè)人口68.4萬。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系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yè)農(nóng)業(yè)商貿(mào)旅游于一體的新興城市。松滋市歷史悠久,遠(yuǎn)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萌動于春秋,綿延于兩漢,繁華于魏晉,勃發(fā)于明清,昌盛于改革開放。
松滋地處巫山山系荊門分支余脈和武陵山系石門分支余脈向江漢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市域地形西高東低。以枝柳鐵路為界:其西為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呈四級階梯遞降;其東為丘陵平原,平原地勢則由北向南微傾,形成了山地—丘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7.7%;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較高區(qū)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區(qū)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間,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最高點在西部卸甲坪大嶺,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為廣闊的丘陵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間,丘岡綿延,寬谷低丘。平原湖區(qū)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寬廣,河渠縱橫,間有湖泊。最低點在南部王家大湖蘆葦場,海拔34.2米。
松滋古屬荊州,戰(zhàn)國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shè)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于孱陵,但設(shè)樂鄉(xiāng)督治。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xù)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家沖,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新中國成立后,屬湖北省荊州地區(qū)行政公署??h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縣建設(sh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