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硤石燈會
海寧硤石燈彩是著名的工藝美術品。它始于唐而盛于宋,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錘煉,形成了以手工藝、書畫為一體的地方民間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藝價值和美學價值,早在宋代已被列為皇宮貢品。
海寧硤石燈彩以針刺紋精巧細美見長,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金石、刺繡等藝術門類之大成,寓詩情畫意于內(nèi),有亭臺樓閣、飛禽走獸、龍燈彩舟、玲瓏塔、走馬花籃等。其工藝有“針、拗、結(jié)、扎、刻、畫、糊、裱”八大技法,制作工序有扎骨架、裱糊、繪畫寫字、裝配等,還要在書畫既成的紙面(五層宣紙裱成)上,以極具細致的針刺和鏟刻功夫,用刻刀和針把書畫圖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鏟除,針針刺透。其制作之精細,非同凡響,一個燈彩少則要刺幾十萬孔,多則要刺百萬、千萬余孔。針刺后的燈彩在燈、燭的輝映下,透明發(fā)光,五彩十色。
輕羅萬眼競光輝的海寧硤石燈彩不僅名聞江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在宣統(tǒng)2年(1910年)“南洋勸業(yè)會”和1934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大獎。建國以來,海寧多次舉辦迎燈活動,促進了硤石燈彩藝術的發(fā)展,并多次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進了中國與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海寧硤石燈彩是吳越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朵奇葩,它秀麗典雅,玲瓏剔透,令人流連忘返。
有燈必有會。元宵舉行燈會的風俗,在海寧的習慣是農(nóng)歷正月十三為上燈,十五元宵最盛,十八為落燈,統(tǒng)稱“燈節(jié)”。海寧硤石燈會作為一種民間地方風俗,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形成了演燈、順燈、斗燈的勵況。每逢五谷豐登、社會升平時,民間自發(fā)便有迎燈之舉,歷代相沿,蔚然成風。迎燈時,人們手提肩輿各式各樣的彩燈,伴以絲竹管弦、鼓鈸之樂,歡聲笑語,穿街走巷;迎燈隊伍長達數(shù)里,觀燈群眾人山人海,一片歡樂,通宵達旦。近年來在燈彩工藝上展現(xiàn)了近代特色,燈內(nèi)配以現(xiàn)代燈光藝術,聲、光、影俱全,燦爛奪目,非昔日燭炬可比。
為使這古老的燈彩藝術發(fā)揚光大,海寧成立了“燈彩研究會”,在老藝人的悉心指導下,匯聚了近百名的燈彩藝人,使這古老的藝術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二、袁花軋?zhí)?
三、皇崗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