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關洛陽橋的故事中,均有蔡襄之母盧節(jié)許愿建橋的內(nèi)容。在近現(xiàn)代戲曲中,如京劇、梆子劇、豫劇、漢劇、湘劇和徽劇等,以及福建的閩劇、莆仙、梨園和高甲四大劇種,均有《洛陽橋》的劇目,又都有蔡狀元為母還愿建橋等情節(jié),歷史小說《情滿洛江》及電影《洛陽橋》也都講述了蔡母其人其事。蔡母盧節(jié)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盧節(jié),字淑堅,生于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卒于治平三年(1066年),峰尾盧厝人,長大后嫁與仙游縣楓亭東宅蔡琇。她“姑舅老事之如其事,事長茲幼既儉且勤”(歐陽修《長安郡太君盧氏墓志銘》)。傳說,一次盧節(jié)坐船過洛陽江,忽然江面上風浪大作,渡船顛簸得非常厲害,旅客驚慌失措。忽聽見空中有仙人聲音:“蔡大人在船上,諸怪不得無禮!”話音剛落,江面即風平浪靜??墒锹每椭袥]一個姓蔡,經(jīng)查詢,只有盧節(jié)的丈夫姓蔡,而她正身懷六甲。大家都說這孩子必是“蔡大人”無疑了。盧節(jié)當即許愿:孩子今后如成大器,一定要他在這里建一座大橋,以方便過往旅客。后來,當小蔡襄五、六歲時,盧節(jié)就把他送到峰尾娘家,讓“課子孫不令稍懈”的父親盧仁教他讀書。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八歲的蔡襄“以農(nóng)家子舉進士,為開封第一,名動京師。”(歐陽修《蔡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由于他為官清明廉正,頗得皇帝器重,官至端明殿學士。據(jù)《宋史》載:后來蔡襄“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繼而,他為實現(xiàn)母親宏愿,轉(zhuǎn)任泉州太守,期間主持建造洛陽橋,由盧節(jié)之弟盧錫職其事。盧節(jié)“貧而能施”,主動捐舍田產(chǎn)以助建洛陽橋。
蔡襄一生為官37年,盧節(jié)總是教育他及其弟蔡高要為官清廉,為民請命?;实壑啦滔宓某删褪桥c他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命特賜冠帔以寵之。”(歐陽修《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盧節(jié)一生十分勤勞,一直參加生產(chǎn)勞動。“母夫人尤有壽,年九十余,飲食起居,康強如少者,歲時為壽,母子鬢發(fā)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至今閩人之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親,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引文同上)“泉州壁記:蔡襄、陳覺民、傅淇守泉日,母夫人年俱九十,邦人異之。人第知蔡母之賢且壽。”(《仙游縣志》)。蔡襄在《寄歐陽永叔書》中說“母氏孝行聞于鄉(xiāng)里,約素而嚴,諸子甘貧而自力,仕官無過,皆母氏之訓也。”因此,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十二日,宋仁宗封盧節(jié)為“仁壽郡太君”,譽之“德義莊厚,壽慶融長,有子實賢,為國茂器。”還有“冠帔”之賜,后來又改封“長安郡太君”。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十月,92歲高齡的盧節(jié)在杭州蔡襄官邸去世。次年,奉母至孝的蔡襄亦在家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