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時期 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尉遲寺人”,沿北淝河擇高地而居。從出土的農(nóng)耕文物判斷,他們已與中原華夏的高辛氏族和禹氏族,有了融合關(guān)系。
夏 《禹貢》:屬豫州之域。巴、過、戈氏族居于渦、淝間。
商 北冡山,乃《詩經(jīng)·殷武》所記之景山;乃《竹書紀(jì)年》:盤庚自奄遷都的“北冡”;明嘉靖《壽州志》:“北冡”為商湯會盟之地; 《國語》記為“蕭蒙”之“蒙”;故蒙古稱景亳,湯的初都。今古城垣猶存,且有“殷社”古碑。
商時,蒙境有冡、嵇二方國。明萬歷《蒙城縣志》云:“蒙為國,且數(shù)千年,舊故無志,于壽陽志中見之。”舊志又稱:商時為“北冡”。羅泌《路史》辯:“北冡,蒙字爾”。故“北冡”乃蒙也。
西周 為蒙國(見《阜陽地區(qū)志》)。
春秋 蒙國和蕭國(今蕭縣境)被宋國并吞,為宋“蕭蒙”之地(《國語·楚語下》云:“宋有蕭蒙”)。宋昭公曾將“蕭蒙”封給其弟公子鮑,鮑即宋文公。宋楚反復(fù)爭奪“蕭蒙”,“蕭蒙”歸屬不定。
戰(zhàn)國 “蕭蒙”屬楚。莊子出生之“蒙”,即“蕭蒙”之蒙。
戰(zhàn)國末,楚于蒙故邑(今檀城)置蒙縣。
秦 蒙縣屬泗水郡(一說屬碭郡)。
西漢 置山??h,屬沛郡,治所仍為今檀城。
東漢 光武封橫野大將軍王常為山桑侯,建山桑侯國。王常子王廣時,國除,復(fù)置山??h,屬汝南郡。
三國 屬魏國豫州譙郡,后劃歸汝陰郡。
西晉 屬譙郡。
東晉 屬譙郡。
北魏 取南朝宋淮北之地后,廢山桑,于皇興年間(467年-470年),置渦陽縣,屬魏譙州南焦郡,治所遷至今蒙城渦河北岸漆園故址。
太和(477年-499年)中,改譙州為渦州,渦陽為州治(見《水經(jīng)注》)。
景明(500年-503年)中,置渦陽郡(渦陽為郡治)。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取渦州,改置西徐州,渦陽仍為州治,治所遷至渦河南岸。梁同時置北新安郡(治今渦陽蒙關(guān)店)。
東魏 武定六年(548年),東魏取梁之西徐州、北新安郡,復(fù)置譙州、譙郡、渦陽縣,改北新安郡為蒙郡,轄蒙(蒙關(guān)店)、勇山(今渦 陽丹城集)二縣(見《輿地廣記》、《安徽建置沿革》)。
北齊 廢蒙郡,保留蒙縣。
北周 仍為譙州、譙郡、渦陽縣(治今蒙城縣)。蒙縣、勇山廢,并入渦陽縣。
隋 開皇初,廢郡,渦陽縣屬譙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渦陽縣為淝水縣(治所今芮集),屬譙州。
大業(yè)七年(611年),復(fù)改淝水縣為山桑縣,屬譙州。
唐 貞觀十七年(643年),山??h屬河南道亳州。
天寶元年(742年 ),改山桑為蒙城縣(治所遷至今蒙城。縣名沿襲迄今,故以下只記隸屬變化),屬河南道亳州。
五代 屬亳州。
北宋 屬淮南東路亳州。
政和六年(1116年),屬安豐軍(治壽州)。
金 屬南京(開封)路壽州。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屬河南行?。ㄖ伍_封)安豐路(治壽州)。
至政二十六年(1366年),屬江南行?。ㄖ谓衲暇┌藏S路。
明 屬南京鳳陽府壽州。
清 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鳳陽府壽州。
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安徽省,蒙城屬安徽省鳳陽府壽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安徽省穎州府。
民國 元年(1912年),屬安徽省壽州。
三年,屬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駐泗縣)。
十七年,直屬安徽省。
二十一年,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治泗縣)。
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治阜陽)。
二十七年六月,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板橋區(qū)抗日民主政府。
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蒙城北境建立宿蒙縣,屬中共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三十四年十二月,宿蒙縣屬華中區(qū)第八行署。
三十六年六月,宿蒙縣屬豫皖蘇區(qū)第三行署。
十一月,縣南境中共建立蒙城縣,屬豫皖蘇區(qū)第六行署。
新中國時期 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懷、蒙城(渦河南)、雪渦四個邊區(qū)縣,建立蒙城縣,原蒙城轄區(qū)恢復(fù)。屬豫皖蘇區(qū)第六行署,4月,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qū)。
1952年4月,屬安徽省阜陽專區(qū)。
1971年3月,屬安徽省阜陽地區(qū)。
2000年6月,屬安徽省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