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就有了文化生活的需求。諸如:秧田里唱秧歌;山溝里唱山歌;閑歇時玩龍燈、打蓮槍。應有盡有,五花八門。每逢過年過節(jié)、廟會、宗祠祭祖都要請比較正規(guī)的“倒七戲”前來助興。這就是“倒七戲”商業(yè)化的開端。據(jù)實物考證,早在清朝末年,就有相當數(shù)量的“倒七戲”班社活躍在江淮之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約束和一些權貴、族群的歧視,“倒七戲”只能局限在“三小戲”(即三個演員一臺小戲)的范圍之內。但她仍以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贏得人民的喜愛。
解放后,文藝復興,1955年7月,縣文化科根據(jù)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將“得勝”、“人民”兩民間劇團改編成和縣廬劇團。從此,廬劇在和縣這塊肥沃而秀麗的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與此同時,和縣先后還成立了京劇團、雜技團、文工團。為了有效地辦好劇團,根據(jù)全國的經驗,確定了一縣一團方針,京劇團、雜劇團被劃入蕪湖地區(qū)。文工團的骨干充實到廬劇團。這樣,和縣廬劇團就成了唯一的地方劇團。經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五八年后,廬劇團擁有了專業(yè)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燈光,整團演職員七十多人。能夠獨立地排演大型古裝戲,現(xiàn)代戲。
一九六四年后,大演革命現(xiàn)代劇浪潮席卷全國,我縣專業(yè)、業(yè)余劇團全面禁演古裝戲。全縣各業(yè)余劇團改成宣傳隊,以自己的方式表演身邊的事??h劇團除了正常演出外,還創(chuàng)作了小戲《救?!穮⒓邮∥乃囌{演,得到好評。省文化廳還組織抽調省內最優(yōu)秀的專家進行加工修改,計劃參加華東地區(qū)文藝調演,后因故未能成行,但和縣廬劇團在省內藝術界的地位從此確立。
在大演革命樣板戲的年代里,我縣專業(yè)、業(yè)余文藝團體排演了《紅燈記》、《沙家浜》、《平原作戰(zhàn)》、《海港》等。和縣廬劇團還創(chuàng)作了小戲《春滿伙房》、《山村新風》、《牛欄春暖》、《差在哪里》,參加了省文藝調演,得到了省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當時的《新安徽報》都作了全面報道。
一九七七年后,古裝戲重新開放,和縣廬劇團立即排演《十五貫》、《梁山伯與祝英臺》、《濟公傳》等幾十出大型古裝戲走遍了大江南北。農村的業(yè)余劇團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曾由縣廬劇團培養(yǎng)成長起來的演員武道芳,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當選為省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錄制的廬劇磁帶遠銷港臺、東南亞。
和縣廬劇團是我縣戲劇工作的主力軍,創(chuàng)作的戲劇、小品曾多次在省、華東及全國獲獎。近年來為配合縣各項中心工作,編排了大量的文藝節(jié)目進行宣傳演出,并長期深入農戶、村頭。每到一處都深受歡迎。2005年在沈巷鎮(zhèn)豐圩行政村演出后,一位農民激動地說:“沒想到有這么好的戲送到我們村來”。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他們還分別為南京雨花節(jié)、蕪湖卷煙廠、巢湖大市場、和縣華星公司、縣供電局、縣財政局等企事業(yè)單位作大型專場演出。據(jù)統(tǒng)計1997年以來和縣廬劇團平均每年演出場次達160場,在全省劇團也屬領先。和縣廬劇團1991年、2000年兩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1997年省委宣傳部還授予“三反對、三下鄉(xiāng)、一提倡活動”先進集體。
和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和縣文化底蘊豐厚,戲劇人才輩出。在新的征途上必將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