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古代蒙古族狩獵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戰(zhàn)與御敵武器。早在七百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騎善射而聞名于世。后來射箭逐漸演變?yōu)轶w育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古時,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鐵鏃木制箭桿;箭靶為五色的"氈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動的,箭射中后中心靶即掉了卜宋。距離一般為15~20米。另外,有一種比賽是不設箭靶的,只是射幾十米遠的地面上的自標。目標堆放成塔形,全部射倒塌者為優(yōu)勝。
傳統(tǒng)的蒙古族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靜射,…-般是眾射手盤弓搭箭,一齊發(fā)射,凡射中靶心次數多者,給予獎勵。每人可射9支箭,分:輪射完。而騎射,則要求射手能騎善射,既是射手,又是騎手。不分男女老少,自備馬匹弓箭,都可報名參賽。比賽時,射手乘馬在4米寬、85米長的跑道上?。?;抽箭,搭箭射向間距為25米的三個靶位,以射中箭靶心多寡排列尸,次,射手也和靜射一樣,每輪射三支箭,共射三輪9支箭。
在呼倫貝爾的盟、旗、蘇木和家庭那達慕上,已將古老的牛角弓逐漸改為鋼弓或塑料弓、尼龍弦和金屬箭。比賽分個人賽和團體賽。競賽項目男子有30米、40米、50米:女子有20米、30米、40米。個人全能和男女分別錄取前八名,團體錄取前三名,給予獎勵。
斡日切舞
"斡日切"鄂溫克語意為"天鵝"。斡日切舞是鄂溫克族民間娛樂性的舞蹈。傳說,清朝中葉鄂溫克官兵1000多人受派遣來呼倫貝爾戍守。在一次戰(zhàn)斗中,鄂溫克兵丁被圍困。在十分危急時刻,遠處突然傳宋一陣震耳的"給咕"、"給咕"的聲音,大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勢。敵軍誤以為鄂溫克官兵的援軍開到,遂撤兵。原來是成群的天鵝遮天蔽日地飛過來了,使鄂溫克官兵轉危為安。
為了表達對吉祥之鳥"斡日切"的感恩和愛戴之情,鄂溫克人常在節(jié)慶佳日身著盛裝,肩披白布似天鵝翅膀,頭頂一塊紅布似天鵝冠,伸展雙手上下擺動似天鵝飛翔起落。
斡日切舞人數不限,男女均可參加。一般是二人對舞,其他人圍觀助興,到了高潮時男女可一起下場,多人齊舞,女子居多。每場一開始,以唱為主,曲調悠揚緩慢、委婉動聽,隨著曲拍滑步慢舞;繼而以舞為主,歌曲轉為歡快,舞步隨之加大。舞步大多顛腳。齊舞時,男女站成里外兩圈,面向里(男外圈女里圈),左右伸展雙肩,雙肘下壓,腕部抬起與手平行,手心向下。隨著節(jié)奏一拍一次拉軟腕。腳為腿步,男圈左轉,女圈右轉,并可里外兩圈交錯。當交錯時雙手由旁至前到頭上,再從頭上到前,配合著男"咕",女"給"交替呼叫。其呼聲,恰似"天鵝"從高空降落時的聲音,十分逼真,動作優(yōu)美,形式獨特,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