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地區(qū)第二大內陸河,發(fā)源于祁連山北麓中斷,流域南以祁連山為界,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東西分另與石羊河、流域相鄰,西與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相接壤,流域范圍介于東經(jīng)98——102度,北緯37度50分——42度40分之間,涉及青海、甘肅、內蒙古自治區(qū)三省(自治區(qū)),國土總面積14、29平方公里,其中甘肅省6、18萬平方公里,青海省1、04萬平方公里,內蒙古自治區(qū)約7、07萬平方公里。黑河流域有 35條小支流。隨著用水的不斷增加,部分支流逐步與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聯(lián)系,形成東、中、西3個獨立的子水系。其中西部子水系包括討賴河、洪水河等,歸宿于金塔盆地,面積2、1萬平方公里;中部子水系包括馬營河、豐樂河等,歸宿于高臺鹽池一明花盆地,面積0、6萬平方公里,東部子水系即黑河干流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梨園河及20多條沿山小支流,面積11、6萬平方公里。
黑河干流全長821千米,出山口鶯落峽以上為上游,河道長303千米,面積1、0萬平方公里,河道兩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氣候陰濕寒冷,植被較好,多年平均氣溫不足2攝氏度,年降水量350厘米,是黑河流域的產流區(qū)。鶯落峽至正義峽為中游,河道長185千米,面積2、56萬平方公里。兩岸地勢平坦,光熱資源充足,但干旱嚴重,年降水量僅有140厘米,多年平均溫度6——8攝氏度,年日照時數(shù)長達3000——4000H,年蒸發(fā)能力達1410厘米,人工綠洲面積較大,部分地區(qū)土地鹽堿化嚴重。正義峽以下為下游,河道長333千米,面積8、04萬平方公里,除河流沿岸和居延三角洲外,大部分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只有47厘米,多年平均氣溫在8——10攝氏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在—3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年日照時數(shù)3446H,年蒸發(fā)能力高達2250厘米,氣候非常干燥,干旱指數(shù)達47、5,屬極端干旱區(qū),風沙危害十分嚴重,為我國北方沙塵暴的主要來源區(qū)之一。